每日經濟新聞 2022-03-03 12:09:42
◎曾芳認為,在現代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用與現代生物醫學相融的語言講明白、說清楚中醫藥預防、治療和康復的原理,改變中醫藥“有理說不清”“有效道不明”的狀況,是回答質疑、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的重要任務。
◎在回答如何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醫藥發展,激發協同創新的活力時,曾芳建議,要建立優秀人才的合理流動機制,通過互聘互用,讓人才在“圈內”流動起來,以“人才流”帶動“信息流”形成“能量流”。
每經記者 宋思艱 梁梟 每經編輯 陳俊杰
“對中醫藥有質疑之聲的最大原因是什么”“對中醫藥科技人才進行評價時,以中醫藥‘小同行’為主、醫藥‘大同行’專家為輔評價的模式,其科學性和公允性如何保障”——3月2日,在全國“兩會”即將開幕之際,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略顯尖銳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成都中醫藥大學副校長曾芳毫不怯場,一一正面回答。
曾芳是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青年長江學者,四川省衛生健康首席專家。2018年,曾芳當選為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NBD:請問今年全國“兩會”上,您將提出哪些提案?
曾芳:今年“兩會”,我將提出《關于做好中醫類新辦專業學生就業工作的提案》。
高校畢業生就業一直是一個廣受關注的話題,國家也采取了不少政策措施予以保障。
但類似中醫康復學、中醫養生學等新專業學生的就業去向面臨著兩個瓶頸問題:一是,上述兩個專業未被納入事業單位/國家公務員考試專業分類目錄(研究生|本科|??疲┲?,這意味著這些專業畢業生將無法參加事業單位/國家公務員公招考試;二是,作為醫學類專業學生,畢業后接受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以下簡稱“住培”)是提升專業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重要的就業方式。但對于中醫養生學專業的學生而言,目前由于承擔住培任務的醫療基地無“中醫養生”類科室。中醫養生學專業學生進入住培階段,在完成通科培訓后,無法找到相對應的科室進行??迫瞬排囵B,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該專業學生專業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其職業發展。學生對于此問題關注度較高、意見較強烈。而隨著這些新專業招生規模的逐年擴大,此類學生面臨的就業和發展問題將越來越凸顯。
曾芳向學生詳細講解人體經絡穴位
圖片來源:成都中醫藥大學宣傳部 常湖川 攝
為妥善解決這一問題,做好新辦中醫類專業畢業生就業工作,建議:
一是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將此類專業納入事業單位/國家公務員考試專業分類目錄(研究生|本科|專科)中,與教育部門在專業目錄設置上保持一致,并形成長效聯動機制,為新辦專業畢業生就業解決后顧之憂。
二是國家衛健委、教育部進一步完善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方案(含并軌參加住培的研究生),明確無特定科室歸屬的新辦醫學類專業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方案,解決諸如中醫養生學等新建醫學類本科畢業生參加住培的問題。
NBD: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您在提高提案質量方面有哪些心得體會?
曾芳:個人覺得,提高提案質量可以立足“三心”:
一是秉持為民服務的初心。政協委員是“責任委員”,要始終把民生扛在肩上,始終關注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事。
二是堅定深研細究的決心。要立足自己的專業領域,廣泛調研、深入分析、仔細論證,把提案做深做實,真正做到建言建在關鍵處,議政議在點子上。
三是保持堅持不懈的恒心。圍繞一個領域、一件事始終堅持不懈,遇到困難不回避,“無作功夫形跡之心”。
NBD:您在2020年曾表示,質疑和討論是助力中醫藥發展的“良方”。您認為對中醫藥有質疑之聲的最大原因是什么?作為中醫藥工作者,可以做哪些工作來回應質疑?
曾芳:對中醫藥質疑之聲的最大原因是“科學性”。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是中國傳統科學最具代表性的門類之一。中西醫學是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文化環境里形成的醫學體系,屬于兩種不同的科學范式,無論是核心理論、思維方式還是診療方法都有著明顯差異。
在現代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用與現代生物醫學相融的語言講明白、說清楚中醫藥預防、治療和康復的原理,改變中醫藥“有理說不清”“有效道不明”的狀況,是回答質疑、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的重要任務。
具體而言:
一是要不斷提升中醫藥臨床服務能力。療效是醫學學科的生命線,中醫藥工作者不僅要精研望聞問切、辨證論治的中醫診療核心技術,強化以中醫思維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還要推陳出新,不斷挖掘和更新傳統診療方法,不斷提高臨床診療水平。
二是要以多學科交叉促進中醫藥科技創新。借助多學科技術手段,構建符合中醫理論和臨床特點的評價體系和證據體系,合理闡釋中醫藥理論的科學內涵,深入解釋中醫藥療效的生物學基礎。
三是要加強宣傳普及,提高中醫藥文化認同。要堅持科學家做科普的原則,用科學、客觀、可親的語言,講好中醫藥故事,消除人民群眾對中醫藥的認識誤區;同時,要建立有效的廣告監管機制,尤其是要加強網絡監管,對藥品廣告,就醫信息等進行嚴格審查。
NBD: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您曾呼吁:在對中醫藥科技人才進行評價時,“對同行評議專家的選擇應盡可能保障專家的多樣性,尤其是在高級別的項目和成果評價中,要盡量采取中醫藥‘小同行’為主、醫藥‘大同行’專家為輔的模式”。
您認為以中醫藥‘小同行’為主、醫藥‘大同行’專家為輔評價的模式,其科學性和公允性如何保障?
曾芳:以中醫藥“小同行”為主,目的是期望以更加專業的視角審查項目/成果的需求性、科學性和創新性。以醫藥“大同行”專家為輔,是期待以更廣闊的視角去審查可行性與應用性。
這種評價模式可以通過隨機抽取、利益回避等方式來保證公允性。
NBD:2022年3月1日,《醫師法》施行。《醫師法》指出,國家采取措施,完善中醫西醫相互學習的教育制度。您認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完善中醫西醫相互學習的教育制度?
曾芳:在高等教育階段,一是不斷優化中醫學專業“先中后西”的人才培養模式,完善中西醫互學互鑒的課程體系;二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大臨床醫學專業的中醫類課程和中醫臨床見習/實習的比重,促進學生在實踐中加強對中醫藥的理解和認知;三是開辦中西醫結合“九年制”專業,加大中西醫結合高層次拔尖人才培養力度。
在畢業后教育階段,一是在全科醫師和基層醫師培訓中加大中醫藥內容;二是可以在醫療機構中,建立中西醫結合診療模式,促進中醫、西醫在臨床實踐中互學互鑒、提升臨床療效。
NBD:2020年7月,由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大學等聯合發起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醫藥聯盟。您認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中醫藥發展,還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
曾芳:我認為最為重要的就是激發協同創新的活力。具體可以通過以下方式:
一是建立優秀人才的合理流動機制,通過互聘互用,讓人才在“圈內”流動起來,以“人才流”帶動“信息流”形成“能量流”;二是促進優質資源的共建共享,聯合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創新平臺和醫學研究中心,帶動區域內科技創新和醫療服務能力整體提升。三是堅持問題導向、市場導向,可以通過“揭榜掛帥”“賽馬”等方式,組建雙城聯合研發團隊,協力解決中醫藥發展難題。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501008208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