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3-09 19:59:19
西安都市圈也是繼南京、福州、成都、長株潭之后,第5個國家層面認可的“國家級”都市圈。雖然落實并不算早,但追溯到國內都市圈的邏輯起點,西安卻是最早被提起的城市之一。
對于西安來講,作為都市圈建設的主引擎,未來肩負的責任也進一步變重,在當下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經濟轉型發展勢在必行的情況下,發展都市圈或許是西安實現產業結構轉變、促進區域一體化,從而實現“彎道超車”的新機會。
每經記者 張文瑜 每經編輯 賀娟娟
長期以來,都市圈的發育程度不但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也是各地參與區域合作和競爭的主體,可以說,都市圈的價值等價于區域一體化、同城化的價值。
從2021年開始,國內都市圈建設明顯提速,公開信息看到,廣東、浙江、安徽、河南等省都在謀劃構建省內都市圈體系或行動計劃;南京、福州、成都、長珠潭、西安都市圈發展規劃先后獲批。
西安都市圈也是繼南京、福州、成都、長株潭之后,第5個國家層面認可的“國家級”都市圈。粉巷財經(ID:nbdfxcj)注意到,雖然西安都市圈規劃的落實并不算早,但追溯到國內都市圈的邏輯起點,西安卻是最早被提起的城市之一。
西安都市圈在規劃上可謂是起了個大早,2019年,陜西省發改委會同西安市發改委開始編制《西安都市圈發展規劃》,規劃期為2020—2035年。在都市圈的規劃上,西安也被國家發改委連續兩年點名。
2020年初,國家發改委就明確提出“支持南京、西安、福州等都市圈編制實施發展規劃”;2021年4月,在《2021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又提到“支持福州、成都、西安等都市圈編制實施發展規劃”。
可以說,西安都市圈建設一直都是西安市民熱議的焦點,但事實上,西安起了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去年以來,國家發改委先后批復南京、福州、成都和長株潭都市圈發展規劃,都市圈規劃建設的進程愈發加快。
但“好飯不怕晚”,西安都市圈也終于在2022年開年有了新進展。近日,陜西省發改委回復了網友關于西安都市圈審批的問題:《西安都市圈發展規劃》已經獲得國家層面的相關審批,正在履行印發程序,近期將正式印發實施。
圖片來源〡陜西省發改委回復截圖
粉巷財經注意到,根據2019年西安關于都市圈的時間規劃來看,西安都市圈的時間線正好與國家現代化兩步走的步調一致,意味著,都市圈的建設對城市未來發展以及現代化建設均有重要意義。
對此,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裴成榮在接受粉巷財經采訪時就表示:新時代將建設新的發展格局,國家通過都市圈的建設也將實現區域的協調發展,通過大城市帶動周邊區域小城市,加強協作能力,這也是新階段的一種新特征。
作為西北重鎮,西安此番獲批都市圈對自身也存在許多利好。例如西安都市圈的批復后,未來在此框架內的重大基建項目,獲得發改革等重要部門的批復幾率要大大提高,也能爭取到更多資金的支持。
本土知名經濟學家白永秀告訴粉巷財經,西安都市圈的獲批對西安來講有三大意義:其一是文化意義,西安都市圈作為載體,對發揮西安悠久的歷史文化有著重要作用;其二是現實意義,西安的科教優勢比較豐富,通過都市圈的呈現能夠擴大西安科教范圍的框架;其三是滲透意義,西安都市圈的建立對關中平原地區的滲透輻射作用是很大的。
不難看出,西安作為此次都市圈的核心城市,自從西咸一體化的概念被提出以來,早已具備了都市圈的理論基礎,在交通網絡緊密聯系的城市體系中,西安都市圈已然成為現代城市群建設中不容忽視的重要角色。
對此,白永秀也表示:在某種程度上,西安都市圈不止能夠支撐起關中平原城市群,亦能推動中西結合部的發展。
“西安嚴格意義上來講應該是西部的東邊,中部的西邊,通過西安都市圈能夠帶動大西北乃至中西部結合地區的發展,例如推動西安、鄭州、太原的融合,對西鄭太一體化發展起到巨大作用,這個意義是非常之大的。在此過程中,西安都市圈也能滲入到中原城市群體,突破了省與省之間的空間跨越,更大范圍地發揮滲透作用。”白永秀告訴粉巷財經。
關于都市圈的概念解讀,國家發展改革委在2019年發布的《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中提到,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
從關鍵字來看,都市圈就是以內部大城市為圓心,以“一小時通勤圈”為半徑對周邊城市進行輻射,從而形成周邊城市共同參與分工合作、一體化的圈域經濟現象。
陜西省發改委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提到:未來五年,陜西以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設為重點,提升新型城鎮化質量和水平。其中,將通過推進關中平原城市群高質量發展推動城市群(帶)建設,構建“一核一軸、兩翼三區、多組團”發展格局,培育建設西安都市圈。
圖片來源〡陜西省自然資源廳官網
分拆來看,一核即西安主城區、咸陽主城區和西咸新區組成的都市圈核心區;一軸則為依托隴海鐵路、連霍高速形成的東西向發展軸;兩翼為南部秦嶺生態文化提升區和北部渭北產業轉移承載區;三區是銅川主城區、渭南主城區、楊凌示范區。
至于多組團則是以高陵、臨潼、三原為主體的渭北先進制造業組團;以富平、閻良為主體的航空產業組團;以臨潼、藍田為主體的旅游休閑組團;以武功、周至為主體的現代農業示范組團;以乾縣、禮泉為主體的農產品加工組團。
此外,在《陜西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中,同樣提出構建“一圈四極六城多鎮”的發展格局。其中,“一圈”以西安主城區、咸陽主城區及西咸新區為核心,渭南中心城區、銅川中心城區、楊凌示范區為副中心組成的西安都市圈,是全省發展的核心區域。
也就是說,西安都市圈就是以西咸為核心向周邊城市進行輻射,將四市一區資源、要素在這個范圍內互聯互通,最大范圍內達成城市系統化、高度的市場一體化、高度的城際流動性和高度的資源配置地區化,并輻射關中城市群快速發展。
可以預見的是:西安都市圈的獲批,將進一步加速西安統籌西咸新區發展,西咸一體化、富閻一體化、西銅及西渭融合發展等有力推進。都市圈是不斷加強城市間的協作能力,根本上來看,西安都市圈效應能夠形成很好的城市功能互補。
西安作為此次都市圈的核心城市,有著更高的工資溢價,能夠在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上提供更好的水準,也集聚了更多的高端制造業、高端服務業和重大新興產業,具備非常可觀的綜合承載能力,這樣的城市往往會對人口形成“盆地效應”。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來看,西安市的常住人口約為1295萬人,是一座人口超千萬的特大城市,在推動本土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的資源、生存壓力,因此,西安都市圈的建設也能形成人口的分流,減輕西安市內的人口壓力。
此外,西安都市圈建設亦能反哺周邊城市,帶動周邊區域經濟發展。
圖片來源〡攝圖網_501783779
概念上,都市圈是由一個核心龍頭城市引領周邊地區發展,產業之間存在很強的互補性,在很大程度上,都市圈可以看作是核心城市區域范圍的擴大。
代入到西安都市圈來看,西安作為此次都市圈的核心城市,無論是在土地、人工等成本上都是非常高的,而周邊地區的地價相對比較便宜,因此制造環節也在紛紛外移,尤其是近幾年隨著高鐵、城際軌道、市域鐵路的建設,周邊區域與西安之間的交通變得十分便捷。因此,西安都市圈對本土產業協調、資源輸送以及區域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而在功能上,都市圈更強調核心城市功能的外溢和疏解,強調通勤聯系。因此,西安都市圈的建設將在區域交通方面、基礎設施方面將會帶來很大改進,從西安“十四五”的規劃便能看出。
“十四五”期間,西安計劃五年改造高速輻射線140公里、建設高速環線及聯絡線238 公里、五年計劃建設地鐵170.4公里,有軌電車17.5公里;2025年,西安將建成交通強國典范城市;打造一體化交通運輸網,基本實現西安都市圈1小時通勤、城市群2小時通達、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的交通出行圈。
可以說,都市圈效應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中小城市間、區域間的功能互補,通過交通、人才、產業等方面去提升都市圈內城市的整體競爭力。但長期來看,西安都市圈的建設卻是一場持久的“攻艱戰”。
在經濟層面上,2021年西安市GDP總量為10688.28億元,占據全省經濟總量的1/3以上,且聚集了全省優質的教育、醫療資源,對比之下,周邊區域內的中小城市無論是經濟發展水平還是整體規模都比較有限,甚至周邊區域由于距離西安比較近,其人才、產業等資源都紛紛涌入,難免產生資源過于集中的擔憂。
此外,西安作為此次都市圈的支撐城市,其工業產業卻長期發展滯后,大工業企業支撐不夠;高科技產業雖然發展迅猛,但作為核心城市還是相對不足的。
圖片來源〡攝圖網_500641550
對此問題,白永秀也在采訪中向粉巷財經做出了解讀,他表示:“西安當下的經濟結構仍以固有經濟為主,頭部企業以資源型企業為主,導致了民營企業越來越少,稅收來源也相對單一,長期下來也將影響到就業和人口增長的問題;在這種背景下,西安在競爭中極其容易遇到風險,例如資源型產業價格波動的風險以及雙碳政策背景下的一些影響。”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問題在未來或將成為西安發展都市圈的一項短板。而在問及解決方案,白永秀也對此問題做了進一步闡述,他認為,想要破解短板主要有三步:
首先是西安與周邊區域在產業應當差異化發展:支持周邊發展不是將原有的產業搬過去,而是針對其它城市提供配套服務,讓中小城市發展配套的新型產業,例如優質產業上下游的這類分布,西安作為一個支持者,通過差異化布置進行均衡發展。
其次是將虹吸效應變為滲透能力:西安作為中心城市,形成了很好的虹吸效應,將絕大部分優質資源都搬到了西安,導致長期一城獨大的局面。對此,西安應當把教育、醫療、科技資源與周邊分享,不是聚集城市要素,而是分享資源;在稅收、政策、環保等政策上保持步調一致,西安淘汰的別的地區也淘汰,這樣中小城市才能實現共贏。
最后是引進外地人才:城市間的競爭是人才競爭,西安高校雖然多但留在當地就業的人卻不多,且由于虹吸效應明顯,周邊的人才都被引入了西安。想要發展區域經濟,應當是把外地的人才引進來,并不是把周邊的人才引進來。
未來還會有更多的都市圈建設規劃將獲得批復,都市圈的發展也是一個逐漸洗牌的過程。粉巷財經認為,各個城市在不同產業上都有長處,在都市圈建設的統一的規劃和協同下,一定會比過去各自為戰更具爆發性和成長性。
對于西安來講,作為都市圈建設的主引擎,未來肩負的責任也進一步變重,在當下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經濟轉型發展勢在必行的情況下,發展都市圈或許是西安實現產業結構轉變、促進區域一體化,從而實現“彎道超車”的新機會。
無疑,西安都市圈獲批已經是邁出了重要一步。作為本土的財經觀察者,粉巷財經也會對西安都市圈的建設進程持續關注。
粉巷財經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