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3-20 22:37:06
每經記者 蔡鼎 蘭素英 張壽林 每經編輯 蘭素英
截至3月20日,俄烏戰斗已持續25天。美國去年就已通脹嚴重,美聯儲為何不提早加息,偏偏堅持在炮火聲中加息?這次加息是否是又一輪全球“割韭菜”?俄烏之戰中,美國扮演了什么角色?
新華社圖
中國是美國的第二大債權國,美聯儲加息,對中國持有的美債是利還是弊?中國將如何應對?在美聯儲加息的前一天,3月16日,中國率先展開行動,國務院副總理、金融委主任劉鶴主持召開專題會議,正面回應了所有市場擔心的話題。隨后,連續下跌的A股、港股以及美國市場的中概股止跌反攻……
加息周期已開啟,預計未來美聯儲還有幾次加息?此前40年間,美聯儲6輪加息引發5次金融危機,這次加息,又將有何影響?
陽謀篇
北京時間3月17日凌晨,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宣布將基準利率上調25個基點至0.25%~0.5%區間。這是美聯儲時隔1183天以來,首度宣布加息。值得一提的是,有票委認為加25個基點還不夠。
美聯儲:加息是為了抑制通脹
美聯儲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下稱FOMC)在貨幣政策聲明中表示,在本次利率決議的投票上,全體票委以8-1的投票通過加息25個基點的決定。唯一投反對票的票委為圣路易斯聯儲行長布拉德,他認為美聯儲在本次會議上應加息50個基點,而非25個。
根據美聯儲的政策聲明,其表達的意思是“這是一次陽謀”。
美聯儲政策聲明表示,加息是由于通脹和新冠疫情等原因,“(美國)經濟活動和就業指標持續加強。近幾個月的就業增長強勁,失業率也大幅下降。通脹仍處于高位,反映出與新冠肺炎大流行相關的供需失衡、能源價格上漲和更廣泛的價格壓力。”
“俄烏沖突造成了巨大的人力和經濟困難。這對美國經濟的影響是極其不確定的,但在短期內,沖突相關的時間可能會給通脹帶來額外的上行壓力,并對經濟活動造成壓力。”美聯儲在聲明中補充道。
的確,這一次加息,與美國創40年來最高通脹水平密切相關。過去一年多來,強勁增長的消費需求與疫情下的供應鏈瓶頸推高了美國的通脹。
在本次加息前,美國的通脹已經離譜到了美聯儲不得不出手干預的程度。
美國全國房地產經紀人協會(NAR)的數據顯示,2021年美國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16.9%,創下1999年以來的最高紀錄。美國房價上漲也助推美國通脹升至幾十年來高點,2月該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漲幅創40年新高。
而2月底俄烏沖突將全球資本市場卷入漩渦,以石油為代表的能源價格更如脫韁野馬,一路向上狂飆,進一步推高了通脹水平。
“新債王”岡拉克認為,美國今年的通脹可能會沖至接近10%的水平。他認為,即便是在俄烏沖突引發新的不確定性之際,也凸顯出美聯儲大幅收緊貨幣政策的必要。
目前,市場預計美國通脹的峰值尚未出現,同時擔憂通脹的居高不下將削弱經濟增長,進而引發滯脹和經濟衰退風險。
俄烏之戰是否破壞了美聯儲行動?
有票委認為本次加息應該加50個基點,而不是25個。那么,美聯儲此次僅加息25個基點,是否受到俄烏之戰的影響?
在俄羅斯與烏克蘭開展特別軍事行動之前,美國的通脹就已起飛。美聯儲加息的目的是為了抑制通脹,而俄烏之戰進一步助推美國通脹的同時,由于供應鏈受到嚴重打擊,疊加能源成本的上升,美國實體經濟也受到創傷;美聯儲不得不在抑制通脹和維護經濟增長之間作出平衡。
那么,如果加息過猛,可能會出現什么情況:(1)導致企業使用資金成本上升過多;(2)可能影響拜登政府1.2萬億美元基建計劃的資金成本,而基建計劃的推出原本是為了刺激經濟發展;(3)抑制居民消費;(4)可能在一定時間內深深傷害美國資本市場,進而影響到企業的直接融資水平。
可見,如果加息過猛的話,將傷害復蘇中的美國實體經濟。所以,我們最終看到,美聯儲在本次利率決議的投票上,全體票委以8-1的投票通過加息25個基點的決定。只有一個票委認為應加息50個基點。
陰謀篇
雖然美聯儲將本次加息包裝成了“陽謀”,但加息鍵按下的瞬間,又一輪美元回流啟動。有經濟學家認為,這是其全球“收割韭菜”的陰謀……
美聯儲行動的背后:維護美元霸權
有經濟學家認為,在美國通脹“逆天”的大背景下,加息是對全世界的又一次“韭菜收割”!
在這些經濟學家看來,近年來,美國經濟決策路徑是似曾相識的“割韭菜”輪回。
第一輪“收割”。面臨重大經濟沖擊時大規模舉債印鈔,利用美元低融資成本刺激經濟,而美元大量流向海外,這實質上是強行向別國借錢。
第二輪“收割”。美元流動性過剩疊加經濟復蘇預期導致全球通脹后,美聯儲通過加息等手段,收緊貨幣政策,客觀上促使資本回流,最終令不少國家蒙受惡性通脹和資本外流的雙重沖擊,甚至出現資產價格暴跌的慘景。
第三輪“收割”。趁其他國家資產價格暴跌時,美國又大量印鈔去“抄底”,如此周而復始。
從歷史經驗看,一旦美聯儲開啟加息,將在短期內擴大美國與其他各國的利率差異,美元升值預期和美債收益率上升會吸引國際資本回流美國本土,導致全球資金面緊張和利率水平上升。
在這種情況下,脆弱經濟體通常會面臨著兩難的境地——如果本幣跟隨美元升值,疲軟的經濟會繼續因為出口喪失競爭力而承壓;如果脫鉤美元貶值,則可能出現資本外流。
俄烏之戰的背后:美國在扮演著什么角色?
截至3月20日,俄烏之戰已經持續25天。雙方的沖突是怎么升級到這一步的?是誰導致了這一切?有分析稱,美國不斷在俄烏問題上“煽風點火”,目的是加大全球金融市場的恐慌,促使資金“回流”美國。
今年年初以來,衡量美元對六種主要貨幣的美元指數延續上升趨勢,年初至3月17日,美元指數累計上漲2.48%。3月7日,美元指數盤中更是錄得99.42,創2020年5月底以來的新高。由于美元指數是追蹤美元兌一籃子六種主要貨幣表現的指數,所以美元的強勢表現,也能反映出其他貨幣的相對“疲軟”,例如因俄烏沖突而走弱的歐元。另外,也有分析指出,美聯儲指數之所以連續走強,與美聯儲官員陸續釋放鷹派信號有關,并導致美債利率加速上升。
路透社3月11日報道稱,投資者以有記錄以來的最快速度逃離歐洲股市,在黃金和現金等被視為“避風港”的資產中需求庇護。
美國銀行基于EPFR數據的報告稱,全球范圍內,投資者向黃金投入24億美元,從股票中撤走14億美元,從債券中撤出132億美元。新興市場債券也出現兩年來最大規模的資金外流,金額為35億美元。
分析人士指出,美方在烏克蘭動作頻頻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挑撥俄歐關系,拉攏歐洲盟友,強化它們對美國的軍事依賴。
除了軍事上的利益,美國也在進行經濟利益的爭奪。由于其LNG產能增長迅速及LNG液化裝置建設的不斷提速,美國一直致力于開拓海外市場。歐洲對于美國LNG出口具有高度的戰略價值,而擁有豐富天然氣資源的俄羅斯則是美國在該地區最主要的競爭對手。
隨著俄烏局勢的升級,美國拉上歐洲對俄羅斯進行的制裁也逐級加碼,從太空到航空,再從金融到能源領域,歐洲的利益也隨之被侵蝕。以歐洲的能源供應為例,歐洲天然氣供應的40%以上來自俄羅斯。2021年俄羅斯天然氣對歐盟出口達1926億立方米,占其出口總量的81%。
生生被拉著切斷與俄羅斯的聯系,如何保障未來的經濟發展以及能源安全將成為歐洲的最大挑戰。
俄羅斯和烏克蘭均是全球重要的能源、農產品與金屬出口國。俄羅斯是世界第三大石油生產國,僅次于美國和沙特阿拉伯,其石油產量占全球供應總量的10%。俄羅斯和烏克蘭合計小麥出口量占全球約29%,合計玉米出口量占19%。
俄烏之戰進一步打擊了新冠疫情以來一直處于緊繃狀態的全球供應鏈。
富國銀行企業和投行業務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杰·布賴森(Jay Bryson)在接受每經記者采訪時指出:“在俄烏沖突爆發之前,包括我們在內的機構對通脹的預期都很高,如今,飛漲的大宗商品價格和俄烏沖突帶來的供應鏈中斷的潛在風險讓通脹壓力進一步升高。”
應對篇
就在美聯儲加息前約13個小時,大洋彼岸的中國率先展開行動……
美國加息前一日 中國率先出手
3月16日,國務院副總理、金融委主任劉鶴主持召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專題會議,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資本市場問題。
此次專題會議新聞稿雖然只有短短幾百字,卻對于當下發展的重點、貨幣政策、中概股、平臺經濟治理等焦點問題,都一一作了明確回應,可謂正面回應了所有市場的擔心。
嗅覺靈敏的市場隨之展開了轟轟烈烈的絕地大反攻。當日收盤,A股三大指數全線大漲;香港恒生指數直線拉升9%,錄得2008年10月以來最大單日漲幅。當日美股交易時段,中概股集體展開反攻,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收漲近33%,多只中概股暴漲。
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國家外匯局國際司原司長管濤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美聯儲貨幣政策的一舉一動對世界經濟金融都有很大的溢出影響。應對美聯儲的貨幣政策調整,實際上中國政府從去年開始就一直在研究這個問題,加強形勢的研判。”
隨著美聯儲貨幣政策正?;牟僮鬟M入不同階段,它的影響可能會逐步加大,所以應該在這方面加強研判,做好預案,采取應對措施,“預案比預測更重要。”管濤強調。
作為美國第二大債權國 中國如何應對?
據美國財政部3月15日公布的國際資本流動報告(TIC)報告,中國美債持有量降至1.0601萬億美元,仍為僅次于日本的美國第二大債權國。
那么,美聯儲此次開啟加息對其第二大債權囯中國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就中國拿的美債而言,要看投資策略。”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國家外匯局國際司原司長管濤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如果投資策略是通過一買一賣賺差價,那么美聯儲加息、美債收益率上行,就意味著你持有的債券價格會下跌。要是賺差價的話,做錯了方向,就會有一定的市場風險。但是,如果你的投資策略是持有到期,美聯儲緊縮、美債收益率上行,則意味著你持有到期的話,收益率會更高。另外還有一塊,你可能不僅是拿美債,還可能拿了一些權益類資產。那么,如果美聯儲緊縮,引發風險資產價格如美股的劇烈調整,你拿的美國權益類資產可能就會出現損失了。”
在管濤看來,每次情況都不一樣,“我們不能簡單照搬上一次美聯儲貨幣政策正常化過程中資本市場的表現。一是這次貨幣政策退出的力度跟上一次不一樣,上次是漸進的退,這一次加息加得很快。二是這一次不但是美聯儲退出,其他的發達經濟體央行也會退出,就是貨幣政策集體轉向,那么對全球流動性收緊的影響或金融條件收緊影響跟上一次也不太一樣。三是估值問題,上一次,即從2009年初到2014年開始縮減購債,美股也漲了五六年時間,但是這一次漲得比上一次還多,估值偏高的問題比上次更加突出。”
此次美聯儲開啟加息周期,會不會對中國貨幣政策空間形成壓縮呢?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應用經濟學系副教授唐遙對每經記者表示,“經過貨幣政策和匯率制度改革,目前中國的貨幣政策有較大的自主空間,可以按照國內經濟的需求進行貨幣寬松。由于人民幣最近幾個月較為強勢,降息降準可以避免匯率進一步升值,保持在均衡水平附近浮動,發揮浮動匯率穩定經濟的作用。”
管濤則指出,因為中國一直強調貨幣政策對內優先,所以,美聯儲緊縮不會掣肘中國央行貨幣政策。“當然,我們要接受中美貨幣政策錯位帶來的后果。如果我們寬松、他們緊縮,這會對資本流動和人民幣匯率走勢帶來影響。比方說,美聯儲緊縮,美債收益率上行,有可能會封堵中債收益率下行的空間,甚至會拉動中債收益率往上走。那么這意味著我們央行的貨幣政策要降融資成本,在資本市場可能就會遇到傳導問題。”
談到加息帶來的外溢影響,管濤坦言,“(美聯儲加息)未來對中國跨境資本流動人民幣匯率走勢的影響,既可能是偏空也可能偏多,人民幣匯率既可能漲也可能跌。預案比預測重要。”
唐遙則認為,“由于資本市場已經對加息有充分的預期,加上中國的貨幣政策有自主性,中國目前不需要特別出臺措施應對美元的加息,貨幣政策應以考慮國內經濟管理需求為主。在資本市場方面,應引導中小市場參與者理性應對,避免情緒化的交易行為。”
未來篇
如今美聯儲加息的輪軸已經開始轉動,后續將以什么樣的節奏前進呢?
美聯儲今年加息 還有幾次預期?
富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杰·布賴森(Jay Bryson)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給出了自己的預測,認為“今年美聯儲至少將加息四次,加息五次的預測中值是最有可能的結果。2023年,美聯儲還將加息四次,但2024年不會額外收緊貨幣政策。”他同時預計,“美聯儲將在今年7月底的會議上宣布縮表的決定。”
牛津經濟研究院首席美國經濟學家凱西·博斯特揚奇(Kathy Bostjancic)則更加激進,他向記者表示,“我們預計美聯儲將在今年總共加息175個基點(注:若按25個基點/次計算,加息次數為7次),(在本輪加息周期末期)將聯邦基金利率提升至2%以上。此外,美聯儲還可能在今年5月份開始縮表。我們預計美聯儲今年將縮減6000億美元的債券持倉,2023年縮減1萬億美元,相當于1.5~2.5次加息(一次加25個基點)的規模。”
據彭博社調查的經濟學家表示,受到俄烏動蕩局勢、歐美對俄羅斯制裁加碼和大宗商品價格飆升等因素影響,整個金融市場可能會持續劇烈波動。經濟學家因此預計,美聯儲將會對加息持謹慎態度,今年可能不會在每次議息會議上加息,并且今年可能不會有單次50個基點的加息幅度。
此前40年6輪加息 誰是最大受益者?
隨著美聯儲新一輪加息周期開啟,通常會發生什么呢?
回顧過去的40年,我們發現,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美聯儲共經歷了6輪顯著的加息周期。可以看到,美聯儲加息周期內多次在世界經濟鏈條上相對脆弱的環節引爆金融危機。
對此,花旗集團前全球外匯主管、深數宏觀(DeepMacro)聯合創始人兼CEO杰弗瑞·楊(Jeffrey Young)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解釋了背后的邏輯:“美聯儲的加息周期下,新興市場受到較大沖擊的原因通常有兩個:一是新興市場國家(和公司)發行了美元計價的債券,當美元利率上升時,償還債務往往會變得更加困難。二是較高的美元利率可以吸引海外資本,特別是來自新興市場的資本,因此(美聯儲加息)會收緊這些新興市場國家的國內金融狀況。”
管濤提醒稱,“我們不能忽視美聯儲進一步緊縮的外溢效應。大部分新興經濟體因為疫情的影響,經濟的恢復落后于發達經濟體,他們跟美國的經濟周期是存在差異的。發達經濟體的貨幣政策集體轉向,就可能給新興經濟體帶來資本流出、匯率貶值的壓力。對于脆弱的新興市場來講,實際上受的溢出影響都很大。所以,這也是去年以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一再發出預警,就是美聯儲的過快收縮貨幣政策有可能會加重新興經濟體經濟恢復難度。”
此時,再品味下尼克松時代的美國財長康納利曾說過的那句話:“美元是我們的貨幣,卻是你們的麻煩。”
(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