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3-24 00:56:22
3月22日,中國民用航空局發布《2021年全國民用運輸機場生產統計公報》:9億人次、1782.8萬噸、977.7萬架次,這是2021年我國248個民用運輸機場交出的答卷。相比疫情前的2019年,分別恢復至67.1%、124.4%、83.9%的水平。
每經記者 吳林靜 每經編輯 劉艷美
圖片來源:攝圖網_500787277
突如其來的東航墜機事件,無異于讓本就處于寒冬中的民航業“雪上加霜”。
3月22日,中國民用航空局發布《2021年全國民用運輸機場生產統計公報》:9億人次、1782.8萬噸、977.7萬架次,這是2021年我國248個民用運輸機場交出的答卷。相比疫情前的2019年,分別恢復至67.1%、124.4%、83.9%的水平。
過去,每當這個系列的公報公布,迎合“吞吐量情結”,國內眾多機場排行榜也就順勢出爐。疫情之下的吞吐量排名,則更像是復盤各地的恢復情況。從“旅客吞吐量、貨郵吞吐量、起降架次”三項核心指標,也能看見地區經濟的韌性。
最新公報數據顯示,疫情第二年,我國民航業“三項指標”在2020年基礎上均有所好轉。
旅客吞吐量,2021年共計運輸9億人次,比2020年的8.6億人次稍高,增長5.9%,但只有2019年13.5億人次的近七成水平。
貨郵吞吐量,2021年表現較好,完成量為1782.8萬噸,比2020年增長10.9%,超過2019年1710萬噸的水平。
有貨運逆勢增長的支撐,2021年飛機起降架次比上年增長8.0%,恢復到2019年的83.9%。
然而,相比疫情前的2019年,我國民航運輸生產并未實現根本性復蘇。上個月,國家14個部門聯合發布《關于促進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恢復發展的若干政策》,其中提到5大受疫情影響比較嚴重的行業,民航業是其中之一。
反復、零星的疫情給民航業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有媒體報道,在近日舉行的一場線上研討會上,民航局發展計劃司副司長張清透露,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疫情對民航業影響的深度和持續性遠超預期——從疫情發生到2022年2月,全行業虧損累計超過2100億元——疫情爆發第一年,民航行業利潤總額虧損974億元;2021年,全行業再次虧損842億元;今年前兩個月,全行業虧損已達222億元。
248個機場中,吞吐量在1000萬人次以上的機場有29座,承擔了全國70.8%的旅客運輸任務,比2020年多了2座機場、旅客流量占比提升0.8個百分點,不過還沒恢復至2019年83.3%的旅客運輸集中度。
吞吐量在200-1000萬人次的機場群體稍有擴大,為32座,比2020年增加5座,承擔了全國18.5%的旅客運輸任務。200萬人次以下的機場有187座,承擔了10.7%的旅客量。
從城市群的角度來看,四個提出要建設“世界級機場群”的區域表現不一。
航空資源最集中、航空需求最旺盛的長三角機場群依舊是流量之王,2021年完成旅客吞吐量16765.2萬人次,較上年增長4.0%,恢復至2019年63.1%。《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到的,長三角要合力打造“世界級機場群”,未來機場數量要達到30+,規劃的區域航空旅客吞吐量將超5億人次。
放眼全國,機場網絡布局總體仍呈東強西弱、東密西疏態勢。就在3月15日,民航局印發《關于加快成渝世界級機場群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成渝世界級機場群初具規模,成為支撐我國民航發展的第四極。從過去一年表現來看,成渝機場群也表現不俗,完成旅客吞吐量僅次于長三角機場群,為8985.9萬人次,較上年增長7.2%,恢復至2019年81.4%。
粵港澳大灣區機場群珠三角九市完成旅客吞吐量8724.1萬人次,排名第三,但較2020年下降4.6%,恢復至2019年61.4%。
京津冀機場群完成旅客吞吐量8126.3萬人次,雖然較上年增長9.3%,但僅恢復至2019年55.4%的水平。
從具體機場客運情況來看,旅客吞吐量前十位機場,成員并無變化,只是名次略有調整。
疫情之后,廣州白云機場、成都雙流機場、深圳寶安機場、重慶江北機場就“脫穎而出”晉升前四席,2021年排位依舊如此。與去年一樣,超過4000萬人次的機場僅有兩座,廣州白云機場4025萬人次,成都雙流機場4012萬人次,兩座機場的旅客吞吐量均在下滑。
2021年,上海虹橋機場升回第5名。過去數一數二的北京首都機場進一步下滑至第6名,上海浦東機場則排名第8位。杭州蕭山機場雖然位列前十位,但客流量并未達到3000萬人次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大興機場,啟用后第二年客流量完成2505萬人次,排名第11位。
“頭部機場”雖然依然占據前十,然而與2020年相比,只有重慶江北、上海虹橋和浦東3座機場旅客吞吐量有微幅增長,其余機場都在繼續縮水。進一步與2019年相比,排名前十的機場僅恢復到過去的六成水平。
整體而言,“千萬俱樂部”客流量較上一年繼續縮水,29座機場客運總量只有2019年的七成水平。
若論機場客運量復蘇,三四線城市以及一些旅游支線機場的表現算是可圈可點。
整體來看,與2020年相比,有174座、約70%的機場旅客吞吐量開始回暖增長。其中,39座機場的旅客吞吐量甚至超過2019年的水平。
這39座機場,除了北京大興機場,87%的機場旅客吞吐量都在百萬人次以下。小流量機場之所以能夠快速復蘇、逆勢超越過去水平,一是小城市疫情相對少,機場受影響反而較小;二則這些機場大多緊鄰近兩年逐漸熱門起來的旅游目的地,疫情期間成為國內旅游首選。比如甘孜格薩爾機場、九寨黃龍機場、重慶巫山機場、張掖甘州機場、拉薩貢嘎機場、張家口寧遠機場等,都是此類,過去一年,客流增幅十分明顯。
其實三四線城市“機場熱”也不是一年兩年了。城叔梳理了近幾年的數據,全國新增機場普遍位于三四線城市。
城市進化論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截至2021年底,248個機場中,位于一二線城市的機場有50個,位于三線及以下城市的機場共198個。
從《“十四五”民用航空發展規劃》(下稱《規劃》)來看,機場基礎設施建設依然是重點之一,既要加快樞紐機場建設,又要完善非樞紐機場布局。
圖片來源:《“十四五”民用航空發展規劃》
從上圖可以看出,“十四五”時期運輸機場重點建設項目中,涉及三線及以下城市機場的續建、新開工以及前期工作,占有重要篇幅。
“新建一批非樞紐機場,重點布局加密中西部地區和邊境地區機場。”《規劃》中提到,在國內一些區域,機場建設還將持續下沉。具體而言,西部地區要“大力發展支線航空”,尤其對高原、偏遠等地區機場建設運營加大資金政策扶持力度。
兩年的疫情,對民航業改變最大的是客貨運地位顛倒。客運處于寒冬,貨運是那抹光亮。
2021年,年貨郵吞吐量在萬噸以上的機場數量比2019年增加了2個,為61個。這些“萬噸級”機場總的貨郵吞吐量占全國98.7%,貨運能力進一步集中。年貨郵吞吐量在萬噸以下的機場數量也達到187個,比2019年增加了7個。
四大城市群的貨運吞吐量與2020年相比,均為增長。與2019年相比,除京津冀機場群只恢復到八成水平外,其他三個城市群均超過疫情前的水平——長三角機場群貨運吞吐量為624.5萬噸,是2019年的109.7%;粵港澳大灣區機場群珠三角九市貨運吞吐量為366.2萬噸,是2019年的112.2%;成渝機場群貨運吞吐量為115.2萬噸,是2019年的104.1%。
統計2021年全國機場貨郵吞吐量,前八席與2020年沒有變化。而2020年剛擠進前十的南京祿口機場,因為去年疫情影響,跌出最新的TOP10,上海虹橋則回歸前十。上海浦東機場的貨運能力向400萬噸沖擊。與此同時,除北京首都機場、成都雙流機場、上海虹橋機場外,其余7座機場的貨郵吞吐量都超過2019年的水平。
數據來源:民航局網站 整理制圖:城市進化論
此前,《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中明確,要“推進鄭州、天津、合肥、鄂州等國際航空貨運樞紐建設”。從去年吞吐量來看,鄭州新鄭機場實現了70.5萬噸,疫情之下連續兩年排名第六;天津濱海機場和合肥新橋機場貨郵吞吐量則為19萬噸、9萬噸,分別排名第17位、33位。
當然,決定航空貨運質量的,除了吞吐量的多少,更重要的是貨值的高低。如何讓航空貨運逆勢增長,各地還需進一步發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