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3-30 18:13:40
◎據海關總署統計,隨著外需恢復和部分訂單回流等利好因素,2021年全國紡織品服裝出口3154.7億美元(該口徑不含褥墊、睡袋及其他寢具),同比增長8.4%,創歷史性新高。其中,服裝全年出口1702.6億美元,同比增長24%。數字振奮人心,但隱匿的危機也時刻伴存。
◎“訂單回流”是2021年紡織業界熱議的話題——有企業拿到大單,擴廠擴產;但也有企業艱難維持,利潤率跌到最低點。同時,記者也注意到,進入2022年,紡織服裝外貿面臨的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在增多,尤其是海外產能逐步恢復。
每經記者 夏冰 每經編輯 陳俊杰
“訂單回流”是2021年紡織業界熱議的話題——有企業拿到大單,擴廠擴產;但也有企業艱難維持,利潤率跌到最低點。同時,記者也注意到,進入2022年,紡織服裝外貿面臨的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在增多,尤其是海外產能逐步恢復。
老紡織人于建林對市場上的風吹草動格外敏感,2021年,她掌舵的公司利潤率是成立10多年來最低的一年,“整體來說在國內競爭是‘蛋糕’變小了,來分的人多了。” 于建林說。
老牌代工廠東莞美倫織造有限公司,已將旗下3家代工廠整合優化,最終關停歇業2家,僅保留1家定位于中高端市場,生產工藝復雜、門檻較高的高附加值針織類產品。
回流也好,轉移也好,優化也罷,退出也罷。面對整個產業鏈的變局,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將走向何方?
東莞美倫織造公司生產線車間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在2021年全年每日經濟新聞追蹤“訂單回流”現象的系列采訪中,不少商戶向記者表示“訂單確實有回流”,“詢價和拿貨的數量都增加,甚至有部分成衣制造企業的訂單排到了2022年”。
安徽省最大的服裝進出口公司——安徽服裝進出口股份有限公司開發事業部負責人唐克日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透露,公司在2021年5月接到一筆價值超3000萬美元的大單,是給過去曾經小單子合作過的美國針織服裝類客戶生產一批基本款服裝。
2021年,受疫情沖擊,東南亞地區的工廠無法生產交付這批貨,在訂單取消后,訂單就從印尼、越南轉移過來,為此,該公司還成立了“開發事業部”專門對接這筆訂單。
“從去年6月份開始緊鑼密鼓地搞生產,到10月份開始海運出貨,目前這筆訂單我們已經完成了80%左右,剩下的20%也將在今年4月份全部要出貨。” 唐克告訴記者,這個訂單比較巨大,因此,產公司在自己原有工廠的基礎上,開發了一些新的工廠來接單。
唐克介紹,與越南、菲律賓等國家相比,中國紡織企業無論是設計還是設備均有明顯優勢,并不僅只是價格優勢,中國企業配合完成訂單服務的周期更短,且國內供應鏈比較全,而東南亞國家的產業鏈沒有中國齊全,很多原料、面料還要從中國采購。
“比如有些批次的貨,中國可能機器一開,工人成熟,技術熟練,一天就給干完活兒,但到了東南亞國家,可能他們需要一個星期搞完,速度效率上,我們能讓客戶更放心些,來自歐美的大單簽約正是建立在前期固有合作互信的基礎上,才從海外轉移到國內。”唐克說。
來自安徽的滌綸面料生產企業負責人胡旺財告訴記者,公司出口的產品主要是偏薄一些的滌綸布料,客戶是ZARA這樣的工廠直接采購,從整個2021年的訂單增長情況來看,面料出口實現了20%增長。“即便是在疫情之前,這種增長表現也是不錯的,海外訂單回流應該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那2022年公司是否還能再接到這些回流訂單?唐克對此表示“謹慎樂觀態度”。
“競爭還是很激烈的,據我們圈子周圍問到的面料廠,他們說目前面料已經有不少往東南亞發了,回流現象可能沒有2021年那么明顯。目前我們和這個客戶在來回意向洽談中,目標是爭取再拿下這個客戶5000萬美元的訂單,合作是建立在前期鋪墊的基礎上的。”唐克表示。
紡織服裝出口市場充滿變數, 在疫情中求生的中小紡織服裝企業或許體會更深。
2021年以來,服裝上游原材料價格一路上漲,盈利難成為擺在中小企業面前最大的課題,企業面臨“增收不增利”的現實困境。
“我們分布在國內的四個工廠總訂單額加一起,實際去年達成比初始保守預估上漲40%,和2020年同期比實際上漲10%,主要得益于新客戶群體的開拓和品類的擴充。因我們起訂量少、操作流程交期快,且對供應鏈要求也比較高,因此,公司算是目前國內運動比賽服裝類行業工廠中,比較有高附加值的服裝加工生產企業。”上海美度紡織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美度)創始人于建林告訴記者。
上海美度成立于2004年,公司擁有南北2座全資自營工廠,員工1000人,專業從事外貿梭織、針織運動服裝加工,以歐美中高檔運動和賽事服裝制造為主,出口的產品主要是全球各大賽季的隊服、如球員服和球迷服,以及專業戶外越野、戶外休閑服等。
作為一個在紡織圈摸爬滾打二十多年的老紡織人,市場上的風吹草動于建林都格外敏感。
“我國是國際上紡織產業鏈最完整的國家,紡織服裝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盡管占據產業結構優勢,近兩年來企業面臨的生存挑戰仍難度不小。”于建林告訴記者:“生意越做越累,利潤空間不斷被蠶食,加之從業以來從未見過的2021年原材料瘋狂上漲行情,從目前我們核算下來的業績來看,公司的利潤率達到了成立10多年來最低的一年,可以說是接近‘沒有’了。”
于建林說,首先是原材料、人工費都在漲。國內棉花、滌綸、粘膠等紡織原料商品價格去年以來出現了一波強勁走勢,原材料的上漲攤派到具體制衣中大概漲50%-60%,人工費漲10%-20%;后期加工出貨都是空運,空運費也大漲;另外還有人民幣升值匯率波動的壓力。在這樣的成本壓力下,即便是已經適度調高了海外客戶的訂單價,但“攤到利潤中依舊是杯水車薪”。
“訂單回流這個事情,對我們這類‘小而精’的工廠影響是不大的。紡織行業是一個勞動密集型行業,對于人工成本的敏感度非常高,訂單回流主要是給那些能大批量接單,且沒有什么附加值的、低端大批量生產的代工廠們帶去機會。但是,就算去年訂單回來了一部分,那隨著東南亞國家疫情趨于穩定,這部分訂單逐步轉去東南亞是必然的趨勢。那咱們為了這部分訂單去增加了很多額外的工人,疫情過后,海外供應鏈產區調整,怎么處理多出來的產能?”在于建林看來,一旦東南亞國家生產能力恢復,國內生產成本優勢降低,訂單轉移和全球供應鏈重塑是必然的趨勢,因此企業不能為眼前增加的一些回流訂單而盲目擴張產能。
“去年到今年,對我們的來說,首先考慮的是活下去,先少賺、不賺,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盡可能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效能,我們仍需打磨技術、工藝和流程,彌補在技術上面的不足。產能方面,我們去年曾經在東南亞諸如越南、緬甸等地考察過,等今年疫情稍微穩定些,我們幾個創始人初步有在海外設廠的打算,這樣做的目的,是讓企業能及時發現和尋找到更優質的供應鏈,服務好客戶的同時能夠抓取到更適合我們的利潤點,讓企業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于建林說。
在紡織業圈子中,近幾年,隨著國內人工成本的提升,確實有不少代工廠或品牌將工廠搬遷至越南、緬甸、孟加拉國、印尼等東南亞國家。
在于建林看來,東南亞和印度向歐美、日本出口成衣可以享受特殊免稅政策,相較之下利潤可增加10%以上,另外,人工等因素也決定著生產成本整體會更低于國內,個別產品綜合下來成本甚至會是國內的五分之一。
相比上海美度利潤瀕臨臨界點的尷尬境遇,來自廣東東莞的一家專業承接國際二線奢侈品牌(杰尼亞、阿瑪尼)等服裝的代工廠,他們的日子倒稍微要寬松些。因為早已嗅到危機的他們,已經提前打響了從國際代工到國內精品內貿代工的突圍戰,目前,還有進退可選的空間。
鄢超就供職于東莞美倫織造有限公司,作為工廠的業務骨干,鄢超這兩年被抽調負責管理公司整體的內銷代加工業務。
這是一家有著30多年歷史的老牌代工廠,訂單量最多的時候曾有三個大型千人工廠。從發展路徑來看,這家公司走過創立時等著“投喂訂單”的初代被動代工模式,到今時今日的“外銷+內貿”兩條腿走路的新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代工廠模式。
鄢超說,早在疫情發生前,這家被市場“內卷”擠壓得機會越來越小的老牌代工廠,就已將旗下3家代工廠整合優化,最終關停歇業2家,僅保留1家。可為杰尼亞和阿瑪尼等優質歐美奢品老客戶代加工針織服飾類產品,另外還有一大部分的產能要滿足公司出口轉內銷的需要。受內需市場驅動,疊加穩定的海外老客戶訂單,公司這幾年的經營情況好轉,營收穩步增長。
“從公司的發展策略來說,調整后,公司優化掉諸如圍巾、襪子這類技術含量偏低、利潤低的低端產品線,現在工廠有研發團隊、有設計團隊,面料采購上整體國內也都能滿足,綜合來看,我們已經算是東莞這邊這類服裝企業中比較有競爭壁壘的公司。”鄢超說。
在鄢超看來,最近幾年隨著人工上漲,訂單量減少,周圍很多中小型代工企業都倒下了,公司之所以能活下來,是因為積累的老客戶比較好;另一方面就是及時調整定位,主要定位于中高端市場,門檻較高。
“比如我們的‘毛織18針工藝’,這也是當下國內針織領域最棒的工藝了,非常有挑戰性,這樣的精品工藝,東南亞國家暫時還生產不出來。”鄢超說,訂單回流的問題在他們公司這兒不明顯,因為疫情發生后到現在,“這些單子就壓根兒也沒有轉移到東南亞去,我們目前的接單已排到2022年秋冬季,目前工廠已生產完這批準備4-5月銷往意大利的貨,這批貨在海上兩個月后,預計于6-7月份抵達客戶處”。
鄢超認為,目前,公司調整后的戰略非常清晰,既能找到合適的客戶,也能有合理的利潤空間,希望公司在打開內銷的代工模式上也能發展平順。
“歐美這些奢品客戶的要求是非常精細高標準的,他們還是非常喜歡我們這種帶研發設計的生產服務商,并且我們交貨很及時,漲價加價空間也很合理,應該說短期內,歐美日這類客戶暫時還離不開我們這些代工廠。應該說,他們對中國的服裝產業供應鏈還是有依賴的。”鄢超說。
采訪中,無論是于建林還是鄢超,都在向記者反復強調要實現“高附加值”的產品目標,這需要在公司的實際運營中,一方面繼續加強產品研發力度,提高產品質量和客戶認可度,不斷增強綜合競爭力,提高市場占有率;另一方面,還得加強管理,狠抓生產標準化,以精細化管理不斷提升人效。
“紡織制造下各細分領域多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長期以來自動化與精細管理程度較低。優秀企業持續投入研發與管理改進,在自動化、物聯網等領域加大投入,提升生產效率。”中信證券紡織服裝行業首席分析師馮重光對記者說,近年來,伴隨產業向東南亞遷移趨勢,我國紡織服裝企業數量已逐年下降,中小紡織服裝企業由于競爭實力不足,抗風險能力較差,有逐步淘汰出清的跡象,疫情催化加速著行業集中的速度。
據海關總署統計,隨著外需恢復和部分訂單回流等利好因素,2021年全國紡織品服裝出口3154.7億美元(該口徑不含褥墊、睡袋及其他寢具),同比增長8.4%,創歷史性新高。其中,服裝全年出口1702.6億美元,同比增長24%。
數字振奮人心,但隱匿的危機也時刻伴存。
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服裝出口自入世以來穩步增長,到2014年出口額達到1862.8億美元頂峰,隨著國內生產成本上漲、國際采購趨勢轉移導致出口額逐步下降,2020年受疫情影響出口額降至1413.1億美元,跌落回10年前的水平。那么,2021年發生的訂單回流,是不是說明中國紡織服裝產品出口優勢還在?
安永咨詢服務合伙人周亮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自2020年6月以來,中國進出口貿易逆勢上揚,不斷刷新歷史最高值。這是疫情中中國體制優勢和正確應對策略造成的,目前來看仍將持續一定的時間。
武漢大學客座研究員唐大杰則認為,紡織業訂單回流的主因是中國防疫措施得當,產業鏈沒有斷裂。而海外紡織業較發達的國家則沒這么“幸運”。“紡織業外移本來是一個大趨勢,是從成本高地向成本洼地流動的自然規律。但疫情阻斷了轉移過程,對于中外各方都有損失。疫情得到控制后,紡織業等部分低端制造業還將繼續外移,可能策略和布局會有一定變化。”
整體而言,國際產業鏈和供應鏈布局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周亮認為,未來產業總體將呈現多元化和區域化的布局,疫情進一步加劇了貿易保護主義思潮的抬頭,當前的繁榮或是不可持續的。
專家們談到訂單回流的繁榮不可持續,并非毫無根據。
記者注意到,進入2022年,紡織服裝外貿面臨的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在增多。一方面,奧密克戎變異毒株給全球貿易蒙上陰影。另一方面,國際需求復蘇勢頭放緩,國際紡織采購訂單布局再度面臨結構性調整。再次,外貿企業遇到的原材料價格上漲、運力緊張運費上漲、勞動力成本提升等困難還沒有完全緩解。
面對這些風險和挑戰,紡織行業的韌性和高質量發展能力能否在2022年再次經受住考驗?
對此,周亮談到,產能轉出并不是壞事,反過來產能回歸也未必是好事。國內不斷上升的土地、勞動力和環境等要素成本要求中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產業外移有利于中國發揮人才、科技的高端要素紅利,占領產業價值鏈高端環節。相對應,成衣制造的回歸則因為原料和市場兩頭在外,并沒有創造太多的價值,反而消耗了大量社會資源。值得注意的是,去年9月,國家發改委對廣東、江蘇等傳統服裝大省都提出了能耗超標一級預警。“更可怕的是,如果回到世界工廠的慣性思維中,將阻礙企業投入資金進行技術改良和研發創新”。
物產中大歐泰有限公司產研部經理周文科也認為,目前的產能回歸是暫時的,隨著東南亞復工復產,訂單流向應該會逐步回歸到疫情前狀態。“中國服裝出口下行是大趨勢,國內的土地,人工,能耗費用等相較東南亞已明顯處于劣勢,同質化產品競爭已沒有優勢,出口減少是必然的長期趨勢。”
“訂單回流的情況在原料端并不明顯。主要是下游紡織品環節,疫情使東南亞產能受限,而國內產業鏈更為完整,對產品的消化能力更強,供貨品質和周期易把控,訂單轉移到國內也正常。”作為已經擁有“原油煉化-PX/乙二醇-PTA-聚酯-化纖”新型高端紡織產業鏈的化纖龍頭盛虹集團,公司相關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從2020年二季度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來,內需迅速恢復,基本上90%左右的產能都優先給國內下游供貨,“出口反而在海運成本、賬期等方面處于劣勢,再加上國內產業鏈完備,大部分同行都會把滿足內銷需求排在第一位”。
那么,未來的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如何改變和擺脫低附加值發展模式?如何破局大而不強的局面?如何擺脫利潤率持續下降的尷尬境況?
“中國服裝行業競爭優勢體現在產業鏈的完整和縱深,并逐步向高端差異化延伸。劣勢是要素成本提高造成的生產成本提高,加上雙碳目標下對能耗的控制,是未來低端紡織服裝行業的瓶頸;另外,人口老齡化及就業觀念的改變,用工緊張造成的用工成本增加這些都不可扭轉。”周文科認為,未來的持久發展切不可單純依賴回流,只有發展原創設計,打造服裝、面料、紗線的品牌,從差異化和品牌化入手來提高產業附加值。
周亮則談到,此前國內紡織服裝行業下游缺乏品牌,上游缺乏核心技術,整體呈現紡錘形結構,大而不強。“十三五”以來,上游材料如碳纖維研發不斷突破,下游中國品牌不斷興起,中游高污染低附加值產業或是轉移,或是增強自動化和數字化提升,整體產業競爭力大幅提升。“中國的優勢在于龐大的消費市場、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巨大的工程師紅利”。
2022年疫情之下,可以預見的是,服裝行業面臨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各類不確定因素對國內外市場需求持續恢復將產生一定沖擊,如果我國要想持續保持紡織服裝行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那么產業鏈升級成為最主要的方向。
“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紡織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中國紡織服裝業的中心地位是多年來發展而形成的,體現在技術、質量、品質、品牌、人才、產業鏈、供應鏈、技術鏈、創新鏈、價值鏈等多個方面。”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現代經濟管理研究院首席專家洪濤教授告訴記者,當前,中國的服裝出口也正在由大國向強國轉型升級,服裝出口已經完成由數量向質量提升的方向轉型,且具有較好的成效。
就如何改變和擺脫過去國內紡織服裝加工生產低附加值發展模式問題,洪濤提出,通過數字化、“網鏈化”發展,才能解決降本增效,增強競爭力的過程。他認為,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適應后,我國紡織服裝業整體利潤率還會進一步提高。
“中國完全有條件也有能力掌握國際紡織服裝產業的定價權和產業鏈條價值分配權。”周亮表示,未來,上游要做到堅持科技創新,持之以恒的進行正向研發,通過時間的積累沖擊材料高峰;下游則要塑造品牌,創新商業模式,中游要進行規模化和數字化轉型。
采訪中,多位專家向記者指出,盡管目前來看,美國、歐盟、日本對中國服裝產業存有依賴,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找不到替代者。當下,疫情的發展仍有不確定性,紡織服裝外貿企業接單應該要更理性謹慎。未來只有不斷掘新盈利模式,發展新技術,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這些綜合舉措加碼,才能讓紡織服裝行業更具國際話語權。
“高附加值體現在技術、質量、品質、品牌、人才、產業鏈、供應鏈、技術鏈、創新鏈、價值鏈等多個方面,當前的數字化轉型是重中之重,企業應該在當前加快數字化轉型完成紡織服裝業的產業升級。”洪濤說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