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每經熱評|三大協會發文規范NFT 數字藏品投資需謹慎

每日經濟新聞 2022-04-18 22:55:15

每經特約評論員 盤和林

近年來,我國NFT(非同質化通證)市場持續升溫。NFT作為一項區塊鏈技術創新應用,在豐富數字經濟模式、促進文創產業發展等方面顯現出一定的潛在價值,但同時也存在炒作、洗錢、非法金融活動等隱患,其風險逐漸被社會關注并重視。

據《北京日報》報道,4月13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關于防范NFT相關金融風險的倡議,呼吁廣大消費者樹立正確的消費理念,增強自我保護意識,自覺抵制NFT投機炒作行為,警惕和遠離NFT相關非法金融活動,切實維護自身財產安全。

就在月初,NFT被盜事件也因為發生在明星身上備受社會關注。4月1日,著名歌手周杰倫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其持有的無聊猿“BAYC #3738”NFT已被盜。據區塊鏈安全機構派盾在社交媒體上披露,除1枚“無聊猿”之外,周杰倫持有的其他兩個項目“MAYC”和“Doodles”也相繼被盜,數量共3枚,截至目前,周杰倫一共損失了四枚價值不菲的NFT。根據區塊鏈鏈上數據追蹤,這四枚NFT已經被攻擊者售賣,獲利約54萬美元。

雖然NFT出現的時間并不長,但卻掀起了投資購買風潮,黑客通過釣魚鏈接,攻擊盜取NFT,獲得54萬美元,不禁讓人唏噓。一方面,迅速地轉賣,便能獲取如此高額差價,NFT增值速度已經秒殺許多真實的藝術藏品,另一方面,能在短期內被盜四枚NFT,不禁讓人懷疑,其“算法體系”和“價值”是否匹配?

數字藏品尚存法律空白

作為虛擬貨幣的一種,其本質與貓幣、狗幣等比特幣沒有本質區別,都是通過邏輯算法實現價值價格計算。而NFT的出現事實上是比特幣在網絡上存在形式的豐富和創新。目前國內的NFT平臺都以數字藏品的形式存在,其目的是通過“唯一性”凸顯其“價值”。

NFT的作用是給數字資產確權,比如數字藝術品,而國內NFT主要和數字藏品結合,主要是利用了NFT發行的稀缺性,這符合藏品的特征,比如有限發行,權屬明確,但一定程度上并沒有強調這些藏品的藝術價值,也沒有激發用戶參與內容創作,所以NFT下的數字藏品只是一個過渡模式,并非未來NFT長期發展的方向。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商品的價格或者說消費者所愿意支付的價格,取決于商品的邊際效用。所以NFT與數字藏品形式相結合,利用“稀缺性”賦予NFT“高價值”,其背后具有一定的經濟學邏輯。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NFT的價值并非是一種被市場大多數承認的“價值”,換句話說,NFT的價值極具主觀性。通俗來講,水、糧食這些東西,對所有人而言都有保證肌體有活力的作用,因而這種價值是被所有人都承認的真實存在的價值,但是NFT藏品對于普通工薪階層、貧困家庭甚至是某些投資者而言,其只不過是一堆代碼或者資本的游戲,對其而言沒有任何意義。

因此,價值的“主觀性”使得數字藏品的交易行為也面臨諸多問題。目前國內最大的兩個數字藏品平臺“鯨探”和“幻核”都不允許數字藏品的轉售交易行為,中小型的平臺是可以私下交易的,數字藏品是否可以轉售交易,需要的并非資質,而是法律上對數字藏品的確認。

因為NFT對于數字資產有確權的功能,但確權的NFT數字藏品并不意味著就具備價值。或者在我國法律層面上,對于平臺發行的數字藏品是否屬于私人物品且可交易這一點還沒有明確。數字藏品轉售交易的主要風險是,當前數字藏品轉售過度注重藏品的稀缺性,而忽視藏品的藝術性,或者長期價值。沒有價值的交易往往是一陣風,或者激情消費。

投資者需要保持謹慎態度

即使如此,數字藏品平臺仍舊遍地開花,同時涌現很多企業將發售數字藏品作為營銷手段,比如騰訊、小紅書、百度等互聯網公司都紛紛推出了NFT項目。作為數字藏品,首先應該具備原創性和藝術價值,這兩點是數字藏品的基礎,利用NFT,只是將數字藏品的權屬固定起來,如果是原創并有藝術價值的藏品,應該是數字藏品營銷和交易的合理范疇,但是大多數情況是,許多企業僅僅是利用NFT營銷,以便在市場上占據有利地位。

不過,也有部分企業采取了規避風險的行為。比如微信,便根據用戶的投訴,封禁了數字藏品公眾號平臺和一些小程序,提示的原因是“存在未取得法定許可證件或牌照,發布、傳播或從事相關經營活動的行為”。

需要注意的是,盡管大型的數字藏品平臺都禁止交易,數字藏品的炒作和交易現象仍然存在。當前數字資產確權還需要立法推進,尤其是部分數字資產實際上并非原創,在非原創的基礎上添加NFT來強行植入權利所有者,這很可能破壞當前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同時,關于平臺數字資產的確權還有爭議,比如目前缺乏對數字資產概念立法界定和對于NFT的數字資產產權界定,以及游戲里面的裝備和貨幣是否屬于用戶資產等存在爭議。筆者認為,對于投資者而言還是需要保持謹慎的態度。

(作者系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