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4-20 23:05:13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免疫鴻溝”確實存在,并對全球的防控局勢制造了很多不確定性。
◎我們愿意和發達國家、國際組織和其他國際社會一道,共同來解決疫苗可及性的問題。
每經記者 李明明 每經編輯 陳星
4月20日,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舉辦了以“縮小‘免疫鴻溝’,共享健康福祉”為主題的分論壇。
當下,新冠疫情仍然在全球流行,并對社會和經濟帶來嚴重的影響,什么時候才能阻止疫情的肆虐,如何進行更好的免疫治療?多位專家進行了熱烈探討。
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在分論壇上指出,數據表明,高收入和中低收入國家疫苗接種率是懸殊的,人們希望縮小“免疫鴻溝”,但又有一些人拒絕接受疫苗注射,他們面對疫苗的時候會產生猶豫情緒,這是疫情防控很大的挑戰。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消除“免疫鴻溝”,解決疫苗分配不公是當務之急。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藥協會會長王辰在分論壇上表示,各國之間的合作和團結是面對疫情最強大的武器。中國提供超過22億劑的新冠疫苗,為全球120個國家(地區)提供了接種。
分論壇現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蕊 攝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免疫鴻溝”確實存在,并對全球的防控局勢制造了很多不確定性,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我們需要提供及時和公平的接種計劃。”王辰說。
記者了解到,目前,全球范圍內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沒有接受第一針接種,還有84%的非洲人口沒有接受任何的疫苗注射。在中低收入國家,只有不到50%的人接種疫苗,而發達國家已經有超過80%的人接受了疫苗注射。
同時,王辰還提到,中國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提供幫助,將為全球各國提供10億劑次的新冠疫苗,特別是為非洲國家提供免費的醫療接種,將為中亞國家提供1500萬劑的免費醫療接種,將與世衛組織等國際組織進行進一步的廣泛合作,在疫苗接種以及能力構建方面,包括疫苗的推廣方面提供幫助,希望更好的實現“一個世界、一種健康”概念。
“進一步推進全球范圍內的科技領域合作,特別是全球醫療機構的合作,基于我們的科研成果,爭取幫助全球進一步改進健康狀況。”他強調,希望能更好地進行免疫推進,以此幫助全球降低風險。
中國始終致力于為全球抗疫貢獻力量。中國政府在抗疫國際合作方面具體有哪些做法?
中國國際發展合作署副署長鄧波清介紹,中國為全球抗疫指明了正確的方向,而且最早承諾將新冠疫苗作為全球的公共產品,也是最早支持疫苗知識產權豁免、最早同發展中國家開展疫苗生產合作,并且強調新冠疫苗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
他表示,疫情暴發以來,中國政府累計向世界各國(地區)提供了42億件防護服、84億份檢測試劑、3720億支口罩、涉及153個國家(地區)和15個國際組織,還向34個國家派出了37支醫療隊,開展各種形式的抗疫視頻連線、經驗介紹、技術指導近千次,向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提供了1億美元的援助。疫苗研發成功之后,我國先后向12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提供了超過22億劑的疫苗。
同時,他還分析,當前的“免疫鴻溝”并不直接等同于疫苗的鴻溝,其中涉及至少4方面的內容:疫苗的產能、疫苗的可及性、疫苗的接種與受接種者的意愿。
在疫苗的可及性方面,他表示,疫苗生產之后能不能運到需要接種的地方?客觀來說現在是有瓶頸的,而且疫苗不同種類冷藏的條件、運輸的方式都有一些特點和要求,迫切需要國際社會的合作。我們愿意和發達國家、國際組織和其他國際社會一道,共同來解決疫苗可及性的問題。
在疫苗接種能力方面,他認為,目前有很多國家接種條件和接種技術相對有限。“我國不僅給他們援助疫苗,同時還授人以漁,告訴他們怎么開展接種。”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