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4-26 01:13:56
每經記者 賀娟娟 每經編輯 楊軍
深入實施“鏈長制”、壯大產業集群、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推動數字化轉型……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制造業諸多部署都透出高“技術含量”。
如何準確理解集群發展?如何勾勒長板、補足短板?怎樣才能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乃至,后疫情時代,西安制造業應當做出怎樣的調整與改變?就前述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中國西部制造業發展研究所所長曾昭寧,從他的回答或可管窺先進制造業強市的西安路徑。
曾昭寧 受訪者供圖
NBD:西安制造業發展的優勢和特色分別是什么?
曾昭寧:先來看西安制造業特點,一是制造業占工業比重較大,超過90%;二是制造業總量不大,但層次較高,主要因為航空航天、超高壓輸變電設備等先進裝備制造是西安制造業的大頭。
西安制造業的優勢也是比較明顯的。其一,獨特的地理區位和完善的基礎設施。西安是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起點、關中天水經濟區中心城市,而且又處于我國大地原點附近,“米字型”高速網亦在這里交匯。其二,強勁的科教實力和雄厚的人才。其三,產業集群的發展壯大。第四,有高素質的勞動力資源和相對較低的勞動力成本,除了數量多,西安的技能人才、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包括企業家成本都低,這也吸引著中興、華為等大公司研發機構落地,去年底,總投資150億元的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項目簽約及產業園開工儀式在西安舉行。此外,相較于沿海城市,西安的勞動力還有忠誠度高的特點。第五,軍事工業實力雄厚,軍民融合基礎好。
NBD:存在哪些不足?如何補足短板?
曾昭寧:工業化率不高,且近年來一直在下降。作為老工業基地,西安1980年工業占GDP比重超過一半,但到本世紀初下滑至30%左右,去年工業化率已經小于20%,具體到制造業,占比就更小了。
工業是個投入產出周期長、見效慢的產業,過去較長時間重視不夠,可喜的是,近年來政府班子已意識到工業重要性,尤其是現在的市委書記工業出身,既擅長也很重視,這是很好的工業發展苗頭。考慮到當前大環境影響,以及工業投資到產出2~3年的周期,成果產出還需要時間。
再者,西安的體制機制障礙較多,表現在工業發展方面主要是“三個分割”,即條塊分割,軍工各大集團和地方融合不夠;條條分割,國家各部委在陜之間,如軍工各大集團之間、所屬教育部高校之間的分割;塊塊分割,開發區與當地政府、當地區縣、各開發區之間的分割。因此,要加快體制機制改革。
第三,工業經濟增長方式目前仍然以投資拉動為主,需要向創新驅動傾斜,特別是企業應該成為科技創新主體。此外,需要提升科研成果本地轉化率,這方面目前推出解決轉化最后一公里問題的是秦創原。
NBD:如何理解制造業集群發展?對于西安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您有何建議和意見?
曾昭寧:先說一個問題,西安工業結構層次這么高,為什么總量做不大?工業小產品做成大產業,一般需要兩種產業組織形式,一是大企業集團,可以把它比喻成航母,另外一種就是產業集群,相當于聯合艦隊。目前,西安大企業集團本身少,且規模不大;再者,相較于沿海城市、對標城市,各行業的產業集群沒做起來。
我們以營商環境舉例,營商環境分三個階段,前兩個階段是投資硬環境和投資軟環境,現在普遍進入到第三個階段,也即產業配套環境,龍頭企業加上骨干配套企業,就形成了產業集群的雛形。東莞是世界IT產業最大的中低端生產基地,國內外的IT企業愿意到東莞落戶,就是因為東莞IT產業在50平方公里之內全部解決配套。
現在各個地方和開發區都在優化產業配套環境,就是為了把集群做強做大,西安要把制造業的集群做大,就要引進國內外的骨干配套企業,中小配套企業,包括龍頭企業。
進一步分析,產業集群也需要不斷升級,如果是勞動密集型的集群,就要朝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升級,這里實際上是個兩鏈融合問題,不只是要拉長產業鏈,還要重視創新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集群升級依靠兩連融合,產業集群升級了,就能帶動產業升級。
NBD:推進“先進制造業強市”,哪些城市值得借鑒學習?西安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是什么?
曾昭寧:深圳、杭州等城市可以借鑒學習。經驗之一,創新驅動推動高質量發展。前面已說過,西安目前仍然以要素驅動中的投資驅動為主,數據顯示,西安投資/GDP一度超過100%,而杭州、深圳的投資/GDP之比低于50%,意味著它們已擺脫投資路徑依賴,走上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之路,投入產出效率特別高,深圳的固投比西安還低,但它創造的GDP超過了陜西全省。
經驗之二,企業成為科技創新主體。上述城市創新驅動的主體是民營企業,而不是國企,也不是高校。更重要的是,這些城市既有“森林”,更有“參天大樹”,創新主體的企業主要是華為、中興、騰訊等民營科技型大企業。此外,創新驅動的其中一個指標就是獨角獸企業,這方面北京第一,上海第二,杭州第三,深圳第四,西安獨角獸企業數量非常有限。
經驗之三,重視先進制造業。2018年深圳GDP超廣州,主要原因就是深圳把資源大量投到了先進制造業,廣州則大量投到了三產服務業。
現在有個問題是,陜西和西安民營企業比較弱,主要是國企為主,那么照搬學習上述城市并不現實,需要好好研究民營企業怎么發展壯大,國企怎么走創新驅動之路,從這個角度講,國企的改革任重而道遠。
NBD:您認為,怎樣才能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加速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
曾昭寧:主要還是制度創新,加快國企改革,進一步市場化。近年來在國企改革方面,陜鼓、秦川做得其實不錯。“陜鼓模式”已經寫到了政府工作報告,主要是“兩業融合”給區域國企提供了一種經驗借鑒,也就是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
再者,招商引資引進新項目的同時,加強老企業、老國企的技術改造。長沙、濟南這方面做得很好,“兩條腿走路”,西安這兩年也開始重視技改,這是好的跡象。
NBD:疫情沖擊下,西安的制造業受到哪些影響?后疫情時代,西安制造業應當做出怎樣的調整與改變?
曾昭寧:疫情對制造業的影響是顯見的,當然這也是全局問題,不只是西安,我說兩點易被忽視的影響。一是中長期制造業增量問題。疫情暴露了城市管理、投資環境很多不足,中長期的影響是,招商引資難度提升,很多項目可能很難引進來,這對后續經濟發展影響較大;二是,西安的軍工實力在全國大盤子中舉足輕重,西安軍工因疫情受損,直接影響到國家的軍事工業、以及國家層面的戰略部署。對西安本地而言,軍事工業主要在先進制造業領域,那么對于西安經濟的不利影響也是很明顯的。
后疫情時代,于制造業而言,比較重要的是,在抗疫政策與經濟發展達到某種兼顧和平衡下,盡快復工復產。具體到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作為市場經濟細胞,國務院已經出臺了相關紓困政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