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4-29 12:13:59
每經編輯 段煉
近日,一家來自內蒙古赤峰市林西縣的小銀行徹底火了!
4月27日,“林西農商銀行”在官方公眾號掛出公告,公示了5名“資源型人才”入圍名單,其中2名90后,3名95后,最小的僅24歲,有3人筆試不到60分,這些入圍人員在進入體檢環節前,10天時間要存夠不低于1000萬存款。
公告一出,引發全網流傳,目前該公告已經撤下。
網友紛紛熱議:這到底是在招員工還是在招存款?還有網友稱,剛出社會的年輕人能有多少“資源”,最終會否淪為一場“拼爹”游戲?
銀行引進“資源型人才”
每人10天內要存1000萬
近日,內蒙古林西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林西農商銀行)在該行公眾號上發布的一則《引進資源型人才入圍人員公告》引發爭議。
與尋常招聘不同,該行此次招聘的5名入圍人員屬于“引進資源型人才”,其中2名90后,3名95后,最小的僅24歲,有3人筆試成績不到60分。
圖片來源:網傳圖片
按照林西農商行的要求,此類“人才”需要在入圍后的10日內在該行存入不低于1000萬元存款才能進入下一環節。
目前,林西農商行微信公眾號已刪去上述公告內容,但今年3月該行發布的招聘公告中,這項要求仍赫然在列。此外,根據招聘公告,該行還要求此次獲聘人員在1年考核期內新增日均存款需達到3000萬元,考核期滿后1年內日均存款余額不應低于500萬元。
這則公告經社交媒體傳播后,引發了關注與討論,有網友評論道: “ 21世紀最重要的是人才。 ”
公開資料顯示,林西農商銀行前身是林西農信社,2019年完成股份制改造成立商業銀行,現有營業網點19家,在編在崗職工271人,“截止2021年12月末,資產總額50.62億元,負債總額47.16億元,所有者權益3.47億元,是林西縣金融機構分布最廣、網點數量最多、存貸款規模均居首位、支農服務功能最廣泛的金融機構”。
銀行回應:是攬儲1000萬
招聘的是營銷人才
銀行出臺這一《引進資源型人才工作方案》究竟是何考慮?是否合規?
據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撥通了林西農商銀行的電話,一自稱隸屬該行人事部的員工向記者介紹了相關情況。
該員工表示, “資源型人才”引進是該行員工招聘的一種渠道,也是緩解人員短缺和拓展業務的需要 。該行往年也進行過“資源型人才”招聘,但并非每年都有。
記者注意到,公示名單中,有三名入圍人員筆試成績低于60分。 該行員工表示,分數取決于考題的難易,該行會按照此前定制的工作方案,控制入圍比例。
在被問及該行是否有攬儲壓力時,該員工坦言:“當然會有”。這名員工稱,該行希望員工通過個人工作能力為銀行做出貢獻, 攬儲也可視為工作能力之一 。入圍員工需存款1年以上,入職后,該行會和考核其他員工一樣,對入圍人員進行正常業績與品行的考核。該員工表示,希望公眾不要對招聘有斷章取義的曲解。
據中國基金報,4月28日下午,記者致電林西農商行采訪,此次招聘的一位負責人士進行了回應。
他表示,“這次招聘的是營銷型人才,是去讓他們攬儲,并非要他們本人存1000萬”,“我們也是經過了正規的考試招聘程序,有工作方案,有招聘公告,他們攬儲以后還要進行考核”。
該負責人士還稱,報名此次招聘考試的人都知道入職前要攬儲1000萬,“一共報了十幾個人,淘汰了一些,最后剩下這幾個入圍的”。
“引進資源人才”并非個例
部分中小銀行負債壓力大
據證券時報,記者查閱銀行招聘公告發現,以“引進資源型人才”為名,要求應聘者在入職前完成上千萬元存款任務的情況并不少見,這類公告的發布機構通常是村鎮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農商行等農村金融機構。
例如,某縣農信社在今年3月發布的資源型人才引進公告中要求,應聘者需具有一定存款資源和較強營銷能力,在報名截止日前,應聘者就要引進新增存款余額不低于1500萬元。此外,引進存款應為低成本存款,且不得是該縣聯社各營業網點的現有存款,方能進入資格審查。
據了解,通過資源型人才引進的員工往往有6個月到1年的考核期,考核期內屬于勞務派遣人員,需要完成一定規模的攬存指標,通過考核期才能轉為正式在編人員。
此外,據紅星新聞,2020年12月,太仆寺農村商業銀行發布2020年資源型人才引進公告,明文規定“具有穩定的客戶資源,一年內新增日均存款達到3000萬(含)元以上”。
阿魯科爾沁農商銀行今年3月18日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招聘公告,要求一年內新增日均存款達到3000萬元(財政性和行政事業單位賬戶除外),同時指出“審查通過的人員需在7日內,提供存入總行營業部不低于500萬元(含)以上的存款證明”。
每日經濟新聞小編數年前在應聘某城商行時也遭遇過類似情況,銀行招聘人員稱“日均存款達到3000萬元,能做到就來上班。”
據21世紀經濟報道,“我覺得這個事,好像也沒有那么差,但是社會反響確實不太好”。一名銀行員工這樣評論林西農商銀行對“資源型人才”的公開招聘。在她看來,招聘“自帶流量”的員工在銀行很常見,也算是一種資源互換的“潛規則”。在她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
據證券時報,一位銀行業內人士認為,這類“花式攬存”的背后,主要原因是部分中小銀行負債壓力大,尤其在利率市場化、同業競爭、監管環境變化、加大不良風險處置等背景下,中小銀行需要成本相對較低的存款,以應對負債端的成本壓力增大。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行業研究人士劉智(化名)對記者表示,類似情況幾年前在銀行業并不少見,但是像林西農商銀行這樣公開寫入招聘規則的確實罕見。據該研究人士了解,幾年前某股份行還曾要求新入職員工在入職后一段時間后必須完成上千萬日均存款的KPI,未能完成任務的員工會被歸于派遣員工或者無法轉正。
據銀保監會最新發布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法人名單》,我國共有約1600家農村商業銀行。值得進一步關注的是,作為全國網點最多、服務面最廣的金融機構,農村金融機構在支持鄉村振興、落實普惠金融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目前農村金融經營確實面臨著大行擠壓、資金外流等難題。
劉智表示,當前需要從兩個角度去看地方性農商行的攬儲壓力。一方面地方性農商行往往與地方財政或政府綁定,很多存款都會是來自機關事業單位的存款或者財政存款;另一方面,在市場化環境下,地方性農商行經營存在劣勢,一則是不能跨區域運營,二則是網銀等數字化基礎設施不完善,本地的外出人口會將存款轉向國有大行、股份行、或者城商行的分支機構,進一步導致存款流失。
劉智進一步指出,近年來品牌效應也對地方性農商行存款流失帶來一些影響。近年陸續有個別農商行或者村鎮銀行出現經營問題或者風險事件,類似信息也會傳導并影響儲戶行為。對于儲戶來講,最樸實的想法是保證自身資金的安全,因此也會“用腳投票”,優先選擇更大、更穩健的銀行。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建議,農村商業銀行在發展過程中應發揮好優勢。以前農商行的優勢主要在于對本地客戶熟悉、網點多、可以根據客戶的需求提供差異化產品,但近幾年因為業務線上化的趨勢導致這些優勢已經基本喪失,農商行的客戶年齡機構也相對偏老。如何在新的發展環境下繼續發揮農商行原有的優勢和特點非常重要。
監管人士:存在合規問題
律師:涉嫌就業歧視
據證券時報,對此,一位地方監管部門人士表示,將存款作為招聘條件有失公正,也不利于銀行發展。“因為存款多少決定一個人是否能夠從事銀行工作,本身就是對資源缺乏、缺少人際關系等就業人員的一種歧視。”
他表示,“以存款作為標準,極易把不符合銀行工作要求的人員招錄進來從事銀行業務,也會將優秀的人才拒之銀行門外,不利于銀行今后的健康發展。”
“無論從合規角度看,還是從業務發展角度來說,以存款論英雄是不妥的。”前述地方監管人士告訴記者,部分小銀行為了存款放寬招聘條件,一些通過這類渠道招入銀行的人員連從業資格證也沒有,這肯定存在合規問題。
此外,原銀監會在2017年6月曾下發過《關于進一步規范銀行業金融機構吸收公款存款行為的通知》,其中規定“銀行業金融機構辦理公款存款業務,不得通過安排公款存放主體相關負責人員的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和其他直接利益相關人員就業、升職,或向上述人員發放獎酬等方式進行利益輸送”。
2018年6月,銀保監會與人民銀行聯合發布的《關于完善商業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第三條明確,商業銀行應督促員工遵守行業行為規范,恪守職業道德操守,廉潔從業,嚴禁采取不正當競爭方式,甚至欺騙、行賄、其他方面利益交換和遠期利益輸送等方式獲取存款。商業銀行應充分尊重存款主體意愿和服務要求,按照公開、公平、公正原則與存款主體開展業務。
“商業銀行以存款一定數額決定入圍人員能否就業,如果所拉的存款是對公存款,則屬于不當利益輸送;如果是個人存款,則屬于未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與存款主體開展業務。”前述地方監管人士表示。
據紅星新聞報道,廣東平威律師事務所張衛平主任律師向指出,招聘什么樣的人才,取決于用人單位自己的意愿。不過,此類行為涉嫌就業歧視。
陜西恒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知名公益律師趙良善認為,資源型人才,顧名思義就是有社會資源的求職者,比如有政府、國企、大公司等背景和人脈資源,能為銀行拉來大客戶的人。
與張衛平觀點一樣,趙良善指出,銀行招聘資源型人才,剝奪了無資源關系的人的就業機會,從而侵害了求職者平等就業的權利,有就業歧視的嫌疑。趙良善建議,如求職者遇到類似事件或因此被淘汰的,可向法院提起訴訟。
編輯|段煉 杜恒峰
校對| 程鵬
封面圖片:攝圖網_501442427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21世紀經濟報道、證券時報、中國基金報、紅星新聞、公開資料等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_500730020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