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5-04 22:09:52
每經特約評論員 曹中銘
截至4月底,包括非上市的券商在內,國內百余家券商的業績都已浮出水面。統計數據顯示,絕大多數券商2021年度都實現盈利,且有10家券商實現凈利潤超百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在眾多券商實現盈利的情形下,2021年仍然有8家券商業績虧損,且累計虧損金額超過20億元。筆者以為,券商業績出現兩極分化,可能意味著行業洗牌已不可避免。
8家虧損券商中,大同證券以虧損7.32億元位列榜首,高盛高華以虧損0.15億元殿后。至于虧損的原因,大同證券主要是由于對風險資產進行市場化處置,以及計提信用減值;德邦證券虧損原因在于業務及管理費支出同比大幅增長;中山證券虧損原因主要是營收大幅下降。
盈利券商方面,2021年中信證券實現凈利潤231億元,華泰證券為133.5億元,招商證券為116.5億元,中金公司為107.8億元,國泰君安為150.1億元。虧損券商與之相比,簡直有天壤之別,兩者也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上。
在此前靠“天”吃飯的階段,當市場出現持續低迷時,券商行業性虧損成為常態。此后在券商業務不斷進行創新的背景下,兩融業務、資產管理業務等成為券商繼經紀、自營、投行之后新的利潤增長點,也讓國內券商逐漸擺脫靠“天”吃飯的困境,盈利成為券商行業的“主旋律”。
近些年來券商行業的發展可謂順風順水,即使是遭遇市場低迷期,券商行業整體也是盈利的。像2019年至2021年,券商行業業績連續三年出現增長,但即使如此,仍然會有虧損券商出現。
2021年有券商盈利超百億,也有券商虧損數億元,巨大差距之間,凸顯出相關券商在公司治理、內控機制、風險管理等方面的短板。
筆者認為,對于券商行業而言,其業績分化的背后,可能意味著行業洗牌大幕的開啟。而且,無論是從國內看,還是從全球資本市場看,一個行業從最初的誕生、發展,到出現洗牌,是不可避免的,對于國內券商行業而言同樣如此。
從國內看,經歷多年的發展,百余家券商已逐漸分化出多家頭部券商領跑,中間券商跟跑,其他中小券商尾隨的格局。像中信證券等頭部券商無論是業績、行業地位、市場影響力、占據的市場份額等方面,都把其他券商遠遠地拋在后面。而且,頭部券商的發展,也呈現出強者恒強局面,并與其他券商逐漸拉開距離。這既是行業發展的結果,也是行業分化的結果。
而且,近些年來,打造“航母級”券商也屢被監管部門提及。國內券商的發展,離不開監管部門的呵護。但是,在國內市場對外資開放的同時,國內券商顯然有必要“走出去”,以爭奪在全球市場的話語權與定價權,這就對券商的實力、競爭能力以及抗市場風險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內券商要實現“走出去”,打造“航母級”券商是非常有必要的。打造“航母級”券商,則離不開券商行業的兼并收購、資產重組。因此,可以預見的是,今后某些中小券商被頭部券商兼并收購將是可期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