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6-15 16:08:56
每經記者 董天意 每經編輯 裴健如
十三年后,作為內燃機發源地的歐洲或將再無引擎轟鳴聲。
近日,歐洲議會就“2035年將新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100%”的立法提案進行投票,結果為339票贊成,249票反對,24票棄權。根據提案,歐盟計劃從2035年開始在其境內停止銷售、注冊新的燃油車,包括插電混動、合成燃料在內的過渡性方案也均被否定。
此次對于內燃機的“判決書”是歐盟一攬子減排方案——“Fit For 55”的關鍵內容之一,旨在于205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據了解,該立法提案最終生效還需由27個歐盟成員國一致通過。有觀點認為,歐洲議會的視角相對理想化,而各國政府會更務實,落實到企業層面也將更加慎重。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立法提案已得到部分歐洲車企的支持。大眾汽車(VOW3.DE,股價151.29美元,市值1043.7億美元)發表的相關聲明中稱,上述提案“雄心勃勃,但可以實現”,并表示電動化轉型是不可逆轉的,同時表示該提案是“在生態、技術和經濟上盡快取代內燃機的唯一合理方式”。
雖然大眾汽車集團還未公布具體燃油車退出時間表,但其旗下品牌正在加快電動化腳步。其中,奧迪品牌于2021年提出了“Vorsprung 2030”戰略,并確定了2026年不再推出內燃機新車型、2033年起停止所有內燃機車型生產的目標。賓利品牌則更加激進,其計劃自2025年起僅推出電動車型、2030年起停止內燃機車型銷售的目標。
梅賽德斯-奔馳(MBG.DE,股價65.37美元,市值699.3億美元)也在給德新社的一份聲明中表示,其已經準備好在2030年之前銷售100%的電動車,“該立法提案將確保政策制定者需承擔起基礎設施到位的責任。”目前,奔馳旗下的Smart品牌已率先完成了電動化轉型目標,目前歐洲市場中的smart新車僅有電動車型可以選擇。
但也有車企對上述提案表達了擔憂。據《環球時報》報道,歐洲汽車工業協會總裁兼寶馬(BMW.DE,股價81.45美元,市值533.9億美元)首席執行官奧利弗·齊普策表示,德國汽車行業正在大力推動電動車,新車型也在穩步推出,“但鑒于在全球范圍內每天都在經歷不確定性,任何超過十年的長期政策都為時尚早。”此外,齊普策補充稱,“為明確2030年后的目標,需要進行一次透明的審查。”
需要注意的是,認為歐盟“禁燃”路線過于激進的聲音并不少。有觀點認為,“一刀切”的燃油車禁令將在技術層面以及經濟層面上損害歐洲的經濟利益。歐洲人民黨主席韋伯(Manfred Weber)就表示:“這將毫無必要地損害歐洲的先進制造技術,特別考慮到企業已經為此投入了大量資金?!?/p>
《環球時報》援引奧地利自由黨歐洲議會議員羅曼·海德稱,歐盟委員會的計劃“完全不成熟,不環保”。該計劃將對奧地利經濟產生嚴重影響,停止使用內燃機將使汽車變得更加昂貴,這將對低收入者和農村地區的人們造成嚴重打擊。
德國交通部長福爾克·維辛也已公開反對“內燃機禁令”。“許多工作要依賴于內燃機。”維辛在接受德新社采訪時表示,德國政府應該致力于改變歐盟的計劃。德國《奧格斯堡匯報》報道中提到,人們擔心充電基礎設施的擴張跟不上電動車數量增長的步伐。德國汽車工業協會預計,到2030年德國將需要大約100萬個公共充電站,從2021年初到現在僅從4.1萬個增加到6萬個左右。
相較德國、法國以及北歐各國,南歐及東歐各國的充電網絡建設要更加落后。根據歐洲汽車制造協會ACEA去年年中的預測,德國快速充電樁的數量將在2025年和2030年分別達到4300個和14250個,而深陷債務困境的希臘快速充電樁數量屆時預計僅為10個和50個。
另一方面,根據歐洲汽車供應商協會Clepa統計,全歐盟范圍內大約有50萬個就業崗位與內燃機產業鏈掛鉤。若要在2035年前“消化”50萬個就業崗位并非易事,尤其是歐洲的動力電池和新能源車相關產業規模與中國仍有較大差距。
眼下,我國新能源車產銷量已連續7年位居世界第一。配套環境上,截至2021年底,我國累計建成充電樁261.7萬個、換電站1298座,已形成全球最大的充換電網絡,但我國目前尚未發布燃油車退市的時間表。
“中國是地域大國,南北維度相差近50度,從熱帶到寒溫帶,相距約5500公里。西北、華北、東北地區的冬季供暖期4個月到8個月不等,燃油車的熱能是剛需。”乘聯會方面分析稱。
相比歐盟對燃油車型的“一刀切”,我國汽車產業實現“雙碳”目標的路徑則更為切合實際且多元化。如,國內車企中,北汽集團計劃在2025年實現碳達峰,2050年實現產品全面脫碳、運營碳中和;到“十四五”末,其產品平均碳排放在2020年的基礎上下降33%;“十四五”期間單位產值碳排放下降21%,單車碳排放下降24%,2030年碳排放強度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廣汽集團(SH601238,股價17.37元,市值1818億元)則將通過研發新能源產品及技術、落實綠色生產工藝等手段,于2050年前(挑戰2045年)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此外,吉利汽車(HK00175,股價15.12港元,市值1515億港元)、長安汽車(SZ000625,股價18.72元,市值1429億元)、長城汽車(SH601633,股價39.80元,市值3685億元)等國內車企也相繼公布了碳中和時間表。
清華大學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趙福全認為,“碳達峰”與“碳中和”既是環境問題,也是發展問題,踐行“雙碳”不能孤軍奮戰,汽車產業脫碳是一場系統性變革,動力多元化是未來相當長時間的主旋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