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6-17 22:05:50
◎6月17日,“第六屆中關村數字文化產業國際峰會”在北京拉開帷幕,每日經濟新聞董事長、總編輯聞達發表主題演講,分享了在數字化浪潮中,每日經濟新聞的數字化實踐與探索。
◎聞達表示,“每經擁有AI產品矩陣,包括AI快訊、AI音頻、AI視頻、AI電視、AI海外傳播。已經實現了全生態內容生成和傳播體系,而這一切都是始于2020年定下的轉型戰略。”
◎“數字的演變浸透著歷史的智慧,回到媒體本身,用數字技術服務于內容生產,把最好的內容以融合傳播方式觸及最大面積的受眾,就是媒體數字化轉型的本質。”聞達總結稱,“每經將守住初心,堅持主流導向,以數字化引領趨勢,希望與各界朋友一同攜手,共同推動中國數字文化產業行穩致遠。”
每經記者 丁舟洋 每經實習編輯 楊夏
“將數字與文化、數字與經濟、數字與未來高度結合,這恰恰是媒體人在數字化浪潮中不斷思考和實踐的方向。”6月17日,“第六屆中關村數字文化產業國際峰會”在北京拉開帷幕,每日經濟新聞董事長、總編輯聞達發表主題演講,分享了在數字化浪潮中,每日經濟新聞的數字化實踐與探索。
每日經濟新聞董事長、總編輯聞達演講現場 圖片來源:直播截圖
聞達坦言,與諸多傳統媒體一樣,每日經濟新聞也同樣面臨著轉型、生存的壓力。日前,人社部等四部門一則通知,將廣電等行業納入“特困”行業名單,當年的“高富帥”居然變成了特困戶,讓人唏噓不已。這其實也折射出媒體生存的困境,而現狀更是如此。
“但牢騷也起不了任何作用,形勢比人強。”聞達表示,2020年,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每經”)開啟了數字化創新的探索是大勢所趨,也是媒體人不斷迭代創新的原動力驅使。媒體的數字化轉型絕不僅是APP或模型算法,也不僅關于IT和技術,它更關乎媒體的價值主張、流程重塑和工作方式,更重要是新的思維理念。
作為峰會主持人,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關村數字文化產業智庫副理事長陸地認為,從一張報紙起步做到文化經濟品牌,聞達的演講道出了媒體成功的密碼。“他不是把每經當成一張報紙辦的,而是當成產業鏈辦的。”
第六屆中關村數字文化產業國際峰會是一場聚焦萬千目光的數字文化產業盛會,被譽為數字文化領域的“達沃斯”。本屆峰會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網信辦和中共北京市海淀區委宣傳部指導;由中關村數字文化產業智庫、中關村數字文化產業聯盟、每日經濟新聞、玉泉智庫主辦;由北京大學視聽傳播研究中心、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協辦。
第六屆中關村數字文化產業國際峰會現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韓陽 攝
數字化翅膀扇動,影響了媒體各個神經末梢。迫使媒體全流程模式的智能化、數據化,這是一個難以回避的現實。“誰率先擁抱技術、擁有技術,誰就能在媒體轉型的過程當中,獲得一種更具前瞻性的戰略。每經擁有AI產品矩陣,包括AI快訊、AI音頻、AI視頻、AI電視、AI海外傳播。已經實現了全生態內容生成和傳播體系,而這一切都是始于2020年定下的轉型戰略。”
2020年,每經開啟技術轉型元年,“每經AI戰略項目”,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出覆蓋超4000家A股公司的每經AI新聞寫稿系統;2021年,沿襲AI寫稿的底層邏輯,每經結合元宇宙虛擬主持人,啟動了新聞可視化、AI視頻化的規劃與開發,上線每經AI電視;今年5月10日,“中國品牌日”,每經與中證指數公司合作編制推出的“中證每經上市公司品牌價值100指數(簡稱每經品牌100,代碼:931852)”正式上線……
歷數每經近年來的技術轉型,聞達表示,上述種種舉措為每經帶來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15項,其中AI產品相關計算機軟件著作權10項;入駐信息及視頻平臺21個。諸多軟著作權也在申請之中。
“我們深知,區區十幾項軟著權,在高科技云集的中關村,如滄海一粟,不值一提。”聞達說,“但對過去血液里沒有任何科技基因的媒體而言,這些數字技術的應用卻是一個創新,是每經轉型嘗試非常有意義的一大步。”
在技術轉型的道路上,每經不是獨行者,合作才能雙贏,合作才能多贏。技術公司、智庫、高校、協會等諸多優質機構與每經攜起手來,共同開拓數字化創新的壯麗征途。
“比如說每經AI戰略合作,就是與小冰公司合作的結果,每經100品牌指數也是與清華大學中指公司創新的成果,每經聯合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聯合打造ESG行動派;還與環保領域NGO公眾環境研究中心聯合打造A股綠色報告。”聞達舉例道。
每日經濟新聞董事長、總編輯聞達演講現場 圖片來源:直播截圖
在聞達看來,與這些機構合作,讓每經大量記者、編輯形成真正的思維轉型,逐漸建立了數據思維、技術思維、產品思維,使得每經構建了高效、專業的生產模式。
展望未來媒體,聞達認為將具備全數字化、全形態傳播、全場景交互的特質。
“大家都在討論大數據,目前來看傳統媒體沒有一家真正擁有自己的大數據庫,如果簡單地收集數據本身沒有太大意義,數據一定要進行清洗,并且根據媒體自身的需求,標簽化結構化處理,同時處理后的數據還能非常便捷地調用組合再生產,它的價值才能有所體現。”聞達表示,“每經花了近一年時間反復摸索試錯,目前只是初步的搭建完成,距離我們理想中的大數據中心、數據智庫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對于全形態傳播,聞達提出,現在的媒體幾乎都能夠形成文字、圖文、音頻、視頻的傳播,但這樣各種形態的產品是相互是獨立的,其結果是有大量的重復性工作,所以很難形成量產,更談不上傳播的影響力。
“只有當利用AI技術賦能,當處理數據的數據中臺建立起來,將獲取的每一條線索快速形成多形態的模式,也就是說文字、音頻、視頻一體化生成,并迅速分發到各個平臺,才能形成高效傳播,極大提高工作效率并充分整合人力資源。”
此外,未來媒體可以隨時進行全場景交互,交互方式也是多形態。“每一個人都是制作者也是使用者,千人千面,千人千屏,最終私人定制成為常態,用戶能夠在第一時間獲取自己最需要的信息。”聞達闡述道。
數字是如此神奇的思想工具,古往今來的先賢們都對數字的價值有著認知和探索。
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思想家提出“萬物皆數”,他們認為宇宙是由科學的世界和美的世界構成,“0.618”黃金分割由此產生。在東方,老子《道德經》中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幾千年前就已經悟到數字和宇宙之間和諧奇妙的關系。
“數字的演變浸透著歷史的智慧,回到媒體本身,用數字技術服務于內容生產,把最好的內容以融合傳播方式觸及最大面積的受眾,就是媒體數字化轉型的本質。”聞達總結稱,“每經將守住初心,堅持主流導向,以數字化引領趨勢,希望與各界朋友一同攜手,共同推動中國數字文化產業行穩致遠。”
封面圖片來源:“第六屆中關村數字文化產業國際峰會”直播視頻截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