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6-25 18:48:12
2015-2021年,國內化學發光行業保持平均22.4%增長,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022年市場容量接近400億元,預計2022至2023年維持接近20%的平均增速。
圖片來源:攝圖網-401716545
來源:微信公眾號“道達號”(微信公號ID:daoda1997)
各位老鐵,大家周末好!我是錢研君,今天又在公眾號“道達號”上發布最新的研究成果——錢瞻研報。
最近兩個月A股市場表現十分強勢,在外圍市場連續下跌的情況下,走出了一波獨立行情。
錢研君注意到,不少人又開始熱烈討論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牛市是否來了?作為投資者,面對這種現象,就需要多一點點謹慎了。在這樣的背景下,錢研君挑選了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行業,接下來錢研君就和各位老鐵分享一下化學發光行業的投資邏輯。
本期《錢瞻研報》,推出了白金版,為大家介紹了化學發光行業中的3家重點上市公司。歡迎大家關注微信公眾號“道達號”,進行閱讀。
免責聲明:本文及錢瞻研報白金版是從行業前瞻去挖掘價值信息,整合最熱研報主要觀點,文章提供的信息僅供參考,不涉及操作建議。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體外診斷(IVD,In Vitro Diagnosis)是指把人體的血液、組織、尿液取出,在體外進行檢測,醫生根據結果,結合臨床癥狀和其他檢測手段做診斷。根據檢測的技術平臺可分為生化檢測、免疫檢測、血液檢測等細分領域。
各類體外診斷系統,隸屬產業鏈的中游,也是眾多體外診斷廠家集中的領域。上游分成試劑和器械原材料,例如診斷試劑的抗原/抗體;產業下游,除了醫院用戶外,還包括第三方實驗室、體檢中心、科研機構等。
Evaluate Med Tech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體外診斷市場容量預計達到大約804億美元,2017-2019年行業平均增速為5.5%;2020年受疫情影響,對新冠相關的測試需求大幅增加,行業增速提升至15.0%。
根據《中國醫療器械藍皮書(2021)》統計,2021年中國體外診斷市場容量約1071億,同樣受疫情影響,2020年增速達到24%,其余年份保持約20%平均增速。
目前體外診斷行業整體國產占比約為40%,但各子行業的發展階段和產品特征不同,國產化程度差異明顯,血球和POCT類產品國產率均超過50%,而免疫、病理、凝血等產品國產率仍較低。
今天錢瞻研報的主角就是體外診斷行業中最大的細分領域——化學發光免疫。
化學發光免疫的核心即抗原-抗體的免疫反應,經過化學物質或酶的標記,在特定條件下產生激發光,檢測激發光強度并轉化為對應檢測物濃度。通過負載不同的抗原/抗體,對應不同試劑項目,實現人體各個部位、病癥的輔助診斷。
化學發光由儀器和試劑組成,與其他體外診斷產品不同,發光產品仍以封閉系統為主。從廠家層面,產品是最重要的一環,但要突圍而出,其他要素不能有明顯短板,包括供應鏈、研發、準入、營銷等。因此,化學發光的行業門檻是比較高的。
根據Kalorama的預計,2022年全球化學發光市場容量約為250億美元,平均增速為6%。2015-2021年,國內化學發光行業保持平均22.4%增長,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022年市場容量接近400億元,預計2022至2023年維持接近20%的平均增速。經過10余年發展,化學發光在臨床免疫中的占比,實現翻倍增長,超過酶免檢測,成為主要臨床免疫主要應用技術。
下面我們來看看化學發光行業能夠持續成長的兩大核心邏輯。
第一個核心邏輯是國產替代,且空間巨大。
國內化學發光的大部分市場,仍被羅雅貝西為主的進口品牌占據,國產占比不足25%,尤其是三級醫院,對檢測結果要求嚴格,測試量巨大,對試劑需求旺盛,更是進口廠家牢牢把控的市場。
根據國聯證券的測算,三級醫院占化學發光儀器空間的32.3%,其中三甲醫院占比19.3%;二級醫院因數量基數較大,對發光項目豐富度有較高要求,占發光儀器空間50%以上,仍然是國產替代的主要戰場。
國產替代還有一個非常有力的支撐——政策支持。2015年,國務院、國家發改委出臺政策,大方向明確國產替代。北京市、廣東省、浙江省等地區也陸續發布鼓勵采購國產醫療器械的政策。2020年以后,隨著國產各類醫療設備質量不斷提高,政策鼓勵采購的國產設備范圍也不斷擴大,明確了包括化學發光等體外診斷設備,在保證質量前提下,應優先采購國產廠家設備。
此前,市場比較擔心集采對化學發光行業的沖擊。不過國聯證券認為,本次集采采用邀請談判,對象是化學發光市占率較高國內外廠家,以國際四大家和國內五大家為主,如果后續其他地區也采用這個模式,那么市占率會是一個硬性的進入門檻,對于產業龍頭而言,會擴大優勢,強者恒強。
經過近十年發展,國產發光市場占比從10%提升至25%,在集采等政策的影響下,國聯證券預計,未來國產率有望進一步提升。
第二個核心邏輯是出海,有望成就第二成長曲線。
縱觀國際各個區域,亞太和LAAM區域(拉美、非洲、中東),整體IVD復合增速分別為13.5%、8.6%,遠高于歐美等發達國家個位數的增長水平,且免疫類測試均有接近15%的增速。對于人口超過一億、人均GDP在3000-7000美元之間的國家(不含印度),IVD市場仍遠未飽和。
例如印尼、菲律賓人均IVD支出分別為1.15美元和1.18美元,遠遠低于全球人均9.10美元的IVD支出。在國內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化學發光廠家出海,通過國際銷售提高營收結構穩定性,也能提高公司競爭力。
最近兩年,通過新冠測試卡的銷售,很多廠家的產品走出國門,獲得了理想的海外營收。不過,如何將海外銷售正規化,形成公司長期穩定營收,并非一朝一夕能實現的。
本期《錢瞻研報》,推出了白金版,為大家介紹了化學發光行業中的3家重點上市公司。歡迎大家關注微信公眾號“道達號”,進行閱讀。
免責聲明:本文及錢瞻研報白金版是從行業前瞻去挖掘價值信息,整合最熱研報主要觀點,文章提供的信息僅供參考,不涉及操作建議。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風險提示:1、診斷試劑帶量采購大幅降價;2、國內外疫情持續,產品裝機不及預期,試劑放量不及預期;3、國際品牌降價,國際產品推廣不及預期。
本期錢瞻研報的參考研報如下:
國聯證券-醫藥~化學發光行業報告:國產替代持續推進,出海有望成就第二成長曲線
招商證券-醫療器械與服務行業:中國醫藥細分領域研究系列之化學發光系列報告(二),尋找行業內的變與不變
(本文內容僅作為參考,不作為投資依據,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