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7-11 15:24:40
◎受2018年爆發的非洲豬瘟,以及2020年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本輪超級豬周期已經持續數年。2021年至今,各大生豬養殖企業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虧損。
◎天邦食品創始人、董事長張邦輝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隨著規模化養豬的不斷擴大,豬周期會越拉越長,等到國內70%~80%的豬都由規模化企業提供時,豬價就會穩定下來,不再有豬周期。
每經記者 黃鑫磊 每經編輯 董興生
■ 相關公司:天邦食品(SZ002124,股價8.10元,市值169億元)
■ 核心競爭力:生豬全產業鏈、2022年底全成本16元/公斤、精準分割
■ 機構眼中的公司:育種、資金、運營等優勢奠定養殖規模快速擴張基礎;全產業鏈優勢明顯,差異化終端產品享有高品牌溢價
■ 所屬概念:豬肉概念
最近半個多月,生豬價格累計漲幅超過40%,讓一眾生豬養殖企業看到了盈利的曙光。但與此同時,豬價迅速上漲,也引起了政府主管部門的注意。
對此,7月4日下午,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專門召開生豬市場保供穩價專題會議,提醒企業不得囤積居奇、哄抬價格,不得串通漲價。
受2018年爆發的非洲豬瘟,以及2020年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本輪超級豬周期已經持續數年。2021年至今,各大生豬養殖企業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虧損。
隨著豬價反彈,企業經營狀況也在不斷改善。7月6日,天邦食品(SZ002124,股價8.10元,市值149.0億元)發布了2022年半年度業績預告,預計上半年歸母凈利潤為5.80億元~6.50億元,同比增長189.16%~199.92%。但報告期內,扣非凈利潤仍為負數,主要來自生豬養殖業務虧損。
近期,天邦食品創始人、董事長張邦輝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隨著規模化養豬的不斷擴大,豬周期會越拉越長,等到國內70%~80%的豬都由規模化企業提供時,豬價就會穩定下來,不再有豬周期。
“將來都是大企業,萬一有點什么事,企業自己能扛住,而且產能達到那個地步后,大家就不會再盲目擴張了,因為任何企業都有自己的能力邊際。”張邦輝認為。
1996年,曾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有過助研經歷的張邦輝與師兄吳天星一起,創辦了天邦食品的前身——余姚市天邦飼料科技有限公司,“天邦”二字正是取自兩位創始人的名字。隨后短短幾年內,“天邦”便成為特種水產飼料細分行業的“領頭羊”。
2007年4月,天邦食品在深交所上市,當年實現營收5.58億元、歸母凈利潤2224萬元。公司上了市,賺了錢,張邦輝也有了新的想法——他看中了高技術壁壘、高附加值的疫苗和種豬產業。
“我們是從2008年開始關注養豬,至今已看過了一輪豬周期,經歷了兩輪豬周期。”張邦輝回憶,2006年那次,豬藍耳病、豬瘟疫情蔓延,大量豬死亡或被撲殺。與此同時,公眾消費信心受挫,需求階段性下降,導致2008年~2010年豬價不斷下跌,這是“看過了的”。
天邦食品真正經歷的兩輪豬周期是從2011年開始的冬季仔豬流行性腹瀉和從2018年開始的非洲豬瘟。張邦輝表示,2011年開始的豬周期,雖然當時公司有技術,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很強,但那時,行業以散戶為主,導致只要有豬病就一哄而散,后來又削尖腦袋想進來。綜合影響下,2014年,公司虧損嚴重。
2014年年報顯示,天邦食品營業利潤為虧損5487萬元,同比下降-717.71%;歸母凈利潤3208萬元,同比下降72.53%。年報稱,報告期內,生豬養殖行情持續低迷,公司積極應對,逐步降低了養殖成本,但受制于豬價低迷,養殖業務板塊虧損約3000余萬,拉低了公司整體盈利水平。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gic16491923
2018年開始,非洲豬瘟引發了新一輪豬周期。到了2020年,在非洲豬瘟和新冠疫情的疊加因素影響下,生豬產能處于恢復中,行業呈現供小于求的局面,生豬市場價格在高位運行,天邦食品盈利大漲,當年稅后凈利潤達32.46億元,超過了公司上市以來的盈虧總和。
但是,張邦輝卻在此時心生退隱之意。
據2020年9月27日的公司公告,張邦輝向董事會申請辭去公司董事長、董事、戰略發展委員會委員職務。
在接受每經記者專訪時,張邦輝坦言,他是技術出身,對管理大隊伍的自信心不太足,認為應該讓更好的人來管理,他也可以去忙自己的事。對于為何引進職業經理人,而不是交由家族后輩的問題,張邦輝說,他沒有想過讓家里人來接班,甚至孩子都不在公司里工作。
“我作為創業者,還是希望天邦食品是一家社會屬性的企業。在一段時間里,社會給了我們機會,把企業做起來,已經很榮幸了,也收獲了一些知識技術,帶領團隊共同創業,解決了一些就業,讓很多人的家庭幸福指數提升。對我本人來說,經歷了許多作為科學家所經歷不了的事,是我個人很重要的財富,我希望我的后代們有一天能說,他們的祖先曾經參與了天邦食品的創業,就這么簡單。”張邦輝說。
然而,張邦輝寄予厚望的職業經理人團隊,并沒有帶領天邦食品更上一層樓。
2021年年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收105.07億元,同比微降2.39%,而歸母凈利潤虧損44.62億元,同比下降237.50%,2020年的良好局面不復存在。
在張邦輝看來,這其中既有豬價持續下跌的外部環境影響,也有團隊經營策略失誤的因素。資料顯示,2021年,種豬價格在上半年處于高位,下半年才開始下滑。“我和團隊打電話說,種豬該賣就要賣,過了這個村就沒那個店了,但他們不聽。”張邦輝無奈道。
圖片來源:卓創資訊
同時,部分新加入的基層人員品德素質也出現了問題。2021年上半年,種豬價格一度突破2000元/頭時,一部分銷售團隊竟盜竊種豬對外出售,且領導層對相關盜竊的舉報采取了掩蓋的處理方式。“我們還發現了部分員工存在偷盜疫苗、獸藥、飼料等行為,公安局對此已經立案。”
在公司管理層面,職業經理人團隊與原有團隊的融合也出現了很大問題。“他們來了之后,特別擔心我在公司里講話,對我偶爾參加一些會議也很緊張,他們沒有準備好新老團隊如何融合,而是想著怎么把老團隊‘干’掉,連我本人都要‘干’掉,這讓我很難過。”張邦輝說。
其中,最令張邦輝耿耿于懷的,或許還是職業經理人團隊對老員工的“邊緣化”。
在公司2021年年度股東大會上,張邦輝曾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新任副總裁李雙斌是我們公司的‘養豬大拿’,他就被靠邊站了,要知道養豬和別的不一樣,需要經驗積累、理論積累,還要有學習能力、帶隊伍的能力,如果不懂什么是生物安全,損失就會很慘重。”
在2021年年度股東大會之后召開的公司第八屆董事會第一次(臨時)會議上,張邦輝被重新選為董事長、總裁。
張邦輝透露,實際上,他從2021年8月就回到公司協助原總裁工作。去年一二季度,天邦食品虧損嚴重,為了補足現金流、提升凈資產,不得不采取措施,公司分別以4.60億元和5000萬元出售了成都天邦100%股權和南京史紀100%股權;又以12.5億元~15億元向通威股份出售水產飼料全部資產及業務和豬飼料全部資產及業務51%股權。
在接受采訪時,張邦輝說,因為經營不好,他是不得不賣。當時,他還建議和通威股份簽訂三個月的賣方授信,時至今日,雙方合作還很好,他也十分感謝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的幫助。
“整體來說,職業經理人團隊的一些舉措,使得豬周期對天邦食品造成的破壞增大了很多倍。本來,我們只要賺錢,肯定先把錢裝進口袋里,有種豬就賣種豬,有小豬賣小豬。這樣的話,2020年盈利可能超過40億元,2021年上半年也一定是賺錢的,下半年未必就虧。”張邦輝對此頗為遺憾。
今年3月中旬開始,豬價快速上漲,一眾券商紛紛發聲稱“豬周期”拐點將至,而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則嚴厲警告各大養豬企業,不得囤積居奇、哄抬價格,不得串通漲價,明確表示將適時采取儲備調節、供需調節等有效措施,防范生豬價格過快上漲。
張邦輝表示,豬價上漲對企業來說是利好,公司此前虧損太大,且預測(2022年)一季度豬價行情不佳,就把很多產能停了下來。如此一來,固定資產的折舊令公司養豬的成本顯得偏高,將近16元/公斤。“如今公司雖存欄不多,但相信二季度虧損會大幅收窄。”
天邦食品2022年半年度業績預告 圖片來源:公告
據天邦食品2022年半年度業績預告,預計上半年歸母凈利潤為5.80億元~6.50億元,同比增長189.16%~199.92%。主要貢獻來自轉讓子公司51%股權產生的投資收益13.94 億元。扣非凈利潤仍然為負數,主要來自于生豬養殖業務虧損。
天邦食品表示,2022年上半年,豬價整體仍處于低位,而同時飼料價格處于高位,給公司主營業務生豬養殖帶來了雙重壓力。從趨勢看,隨著第二季度豬價逐步回升及公司生豬產能企穩回升,效率改善,第二季度虧損已經較第一季度大幅收窄。
“對我們來說,成本是最根本的競爭力。”張邦輝極為關注公司的成本情況。為了降低成本,公司在豬的健康管理上做了很多工作,如生物安全升級、空氣過濾、排水氣體除臭,還有豬舍內部的通風換氣、噴淋降溫等。而健康水平提高后,母豬的產仔率快速上升,部分豬場的產仔數達到15頭一胎,PSY(母豬年產胎次×母豬平均窩產活仔數×哺乳仔豬成活率)可能超過30頭。
PSY提高,則意味著養殖成本大幅下降,“如果把‘雙改’(指生物安全改造、舒適度改造)做完,可能公司的養豬全成本會低于12元/公斤”。張邦輝稱,豬企的競爭只存在于成本在什么段位上,因為這是一個資金密集型、人才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行業。“所謂優秀的豬種背后是大量技術撐起來的,而散養殖戶對這一塊的認知還缺乏科學的知識基礎。”
天邦食品六也擴繁場 圖片來源:公司官網
張邦輝的另一個觀點是,隨著未來規模化養豬不斷擴大,豬周期會越拉越長,等到國內70%~80%的豬由規模化企業提供時,豬價就會穩定下來,不再有豬周期。“將來都是大企業,萬一有點什么事,企業自己能扛住,而且產能達到那個地步后,大家就不會再盲目擴張,因為任何企業都有自己的能力邊際。”
對于未來的走勢,張邦輝分析,到2025年~2026年,豬價或許會有波動。波動原因可能是大企業存在過度擴張,導致生豬供給過多,但波動幅度會很小,而且企業調整會很迅速。“今年是非洲豬瘟這輪豬周期的最后一年,明年的日子應該會好過些。”他總結說。
今年5月20日,天邦食品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公司“自建+租賃”存欄產能為250萬頭~260萬頭左右,育肥年產能按滿產計算約500萬頭,合作農戶存欄產能靈活性會比較大,目前是200多萬頭。
6月6日上午,天邦食品旗下年產500萬頭生豬屠宰深加工項目一期投產儀式在安徽臨泉舉行。儀式上,張邦輝介紹,這是亞洲最大的單體生豬屠宰加工項目,采用國際先進的屠宰分割設備、工藝和技術,以及配套的數字化、智能化系統。資料顯示,該項目總投資13.5億元,占地360畝,總建筑面積約11萬平方米,全部建成投產后,可實現年產值150億元。
一期屠宰項目工廠內部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黃鑫磊 攝
“我的觀點是,車間管理難度雖然很大,但最難管的是豬肉品質本身,包括豬種、飼料、飲水、健康管理、屠宰過程等都有可能破壞肉質,如果我們能避免這些,那么豬肉就會很好吃。”張邦輝稱,公司已經構建了從種源到餐桌的全程可控、可溯源的生產工藝和流程。
為此,張邦輝在數字化、智能化建設上投入了大量資金和人力。一方面在營銷端提升大數據支持,及時洞察市場動態和消費者訴求,更有針對性地投放適銷對路產品;另一方面通過消費者反饋,進一步發揮養殖屠宰一體化的優勢,培育飼養優質豬只,研發生產更有競爭力的產品。
在張邦輝看來,天邦食品要做的是對細分人群的不斷深挖,因為不同部位的豬肉都有喜歡吃的客戶,找準消費人群,才能最大化實現價值。
工人正在精細分割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黃鑫磊 攝
精準到什么程度?
“比如城市白領、金領會選擇偏瘦的1-3級背膘豬肉,而運動量大、體力支出大的人群如出海漁民和建筑工人會偏愛4級以上背膘的豬肉。”張邦輝表示,通過精準分割和深加工,可以改變從業者業態、最大程度避免浪費、提高物流效率、極大降低成本和精準適配目標客戶。
“白條銷售有時不能使豬肉價值最大化。好的白條可以做培根,可以做水煮肉,也可以做中高端餐飲的紅燒肉,但如果放在菜場案板上,可能僅僅是買回去包餃子。對一部分顧客來說,低價才是最重要的。誠然,普通消費者偶爾能買到這樣的好吃豬肉,但很多時候是買不到的。”張邦輝舉例道。
因此,張邦輝認為,精準分割會帶來豬肉銷售的革命,天邦食品也將在精準分割的基礎上,與合作伙伴一起通過共建品牌+數字化營銷,全面提升人均日銷售收入。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