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7-14 20:43:35
◎上半年我國各種災害導致的農作物受災面積7080萬畝左右,比上年增加了2000多萬畝,但是比常年少了一半。特別是對糧食和農業生產影響最大的旱災,目前沒有大面積、大范圍發生。
◎潘文博回答每經記者提問時表示,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牢固樹立“防災就是增產、減損就是增糧”的理念,立足防大汛、搶大險、救大災,環環緊扣、一招不落,全力抓好夏種夏管,確保秋糧豐收,確保全年糧食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每經記者 張蕊 每經編輯 陳旭
7月14日,農業農村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2022年“三夏”生產形勢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新聞發布會現場 每經記者 張蕊 攝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發布會現場提問:今年要確保全年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目前汛期已到,部分地區出現了強降雨、大風等極端天氣,對糧食生產也會造成一定影響。為此在做好田間管理方面要做好哪些方面工作?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發布會上提問 圖片來源:農業農村部網站 馮嘉宇攝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問時表示,農業農村部將立足防大汛、搶大險、救大災,環環緊扣、一招不落,全力抓好夏種夏管,確保秋糧豐收。
7月14日上午,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今年夏糧產量,達到2947.8億斤。
潘文博在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問時表示,今年夏糧比上年增產了28.7億斤,夏糧占全年糧食產量20%多,大頭在秋糧,秋糧占75%以上,所以全年糧食重點難點在后頭。
潘文博表示,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了主汛期,即將進入“七下八上”,即7月下旬、8月上旬防汛抗旱的關鍵時期。總的來看,今年春播以來,農業氣象條件還較為有利,主要的氣象災害是華南的洪澇,長江中下游的陰雨寡照,黃淮海、西北和內蒙古中西部的干旱,而且這些災害發生的區域是局部的,過程是階段性的,影響的程度總體較輕。
據農情調度,上半年我國各種災害導致的農作物受災面積7080萬畝左右,比上年增加了2000多萬畝,但是比常年少了一半。“特別是對糧食和農業生產影響最大的旱災,目前沒有大面積、大范圍發生。”
潘文博說,6月初夏播開始時,黃淮海地區出現了持續高溫晴熱天氣,雖然對夏收有利,但是土壤失墑快,局部出現旱情,影響了夏播進度。但是6月中下旬,有多次降雨過程,補充了土壤的水分,受旱區的旱情基本解除了。“我們講,‘東邊日出西邊雨,收了小麥種玉米。’正好小麥收完了,雨來了,這時候種玉米。”
另外,7月初,遼寧、吉林局部強降雨導致農田積水,部分玉米受災了。這兩天,南方出現高溫天氣,有的達到40多度,局部地區的旱象露頭。“我們在監測,旱象露頭不一定形成旱災。”
潘文博強調,7、8、9這三個月是秋糧生長發育和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旱澇災害、臺風易發期和影響重發期。
中國氣象局預測,盛夏也就是7月和8月,預計我國氣候狀況總體偏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偏多,旱澇災害較重,東北和黃淮海、華南這南北兩頭可能發生洪澇災害,長江中下游和西北局部可能發生高溫干旱,登陸的臺風個數接近常年,可能有北上臺風。
“2020年,有8號、9號、10號三個臺風在北方登陸,所以抗災奪豐收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潘文博說。
潘文博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問時表示,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牢固樹立“防災就是增產、減損就是增糧”的理念,立足防大汛、搶大險、救大災,環環緊扣、一招不落,全力抓好夏種夏管,確保秋糧豐收,確保全年糧食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為此要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突出一個“搶”字,確保雙季晚稻面積落地。
“秋糧面積大部分已經落地了,就差7000多萬畝的雙季晚稻了。”潘文博說,今年降雨天氣多,“雙搶”時間比較緊,農業農村部指導各地組織機具,抓緊搶收,確保早稻顆粒歸倉;加快晚稻的栽插,確保適時栽插、應種盡種。特別是指導“一季不足、兩季有余”的地區,調度適宜的機具,努力擴大再生稻,力爭增一季是一季。
二是突出一個“促”字,努力提高單產確保安全成熟。
為此,農業農村部繼續組織好部機關干部下沉一線包省包片和科技小分隊蹲點駐村,組織專家制定分區域、分作物、分災種的秋糧田間管理技術意見,指導東北地區落實深松鏟蹚、科學追肥、噴施葉面肥等措施,加快生育進程,搶積溫促成熟;南方中晚稻產區落實增施穗粒肥、控水曬田等措施;黃淮海和西北夏播區落實增施拔節肥、抗旱澆水、排澇降漬等措施,搭好豐收架子。
三是突出一個“防”字,抗災治蟲減少損失。
農業農村部密切與氣象等部門的溝通會商,完善應對預案,做好救災物資儲備和技術準備,重點防范洪澇、夏伏旱、高溫熱害、臺風、早霜、寒露風等災害。
“同時,我們加強病蟲監測預警,筑牢草地貪夜蛾‘三區四帶’布防,抓好水稻‘兩遷’害蟲,即稻飛虱和稻縱卷葉螟的跨區聯合監測、分區協同治理,組織好統防統治、應急防治、聯防聯控,實現‘蟲口奪糧’。”潘文博說。
封面圖片來源:農業農村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