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每經熱評|企業上市不能只看業績 醫美行業IPO仍將艱難

每日經濟新聞 2022-07-14 22:30:08

每經特約評論員 宋清輝

近年來,醫美行業IPO頻頻受挫,或是因為該行業的特殊性和亂象頻發。總體來看,醫美行業是一個有需求但非必要的行業,在人們可支配收入增長的過程中,以及各種相關消費貸款風靡之下,醫美行業才迎來了一席之地。

醫美行業的高額收費,或許讓資本相信該行業的“錢景”非常好,于是許多風投資本高度青睞醫美企業,他們相信投資醫美企業能為其帶來豐厚的回報,畢竟醫美產業賺錢的辦法有的是。例如成本一元一片的面膜,加上“純天然”“無添加”“納米技術”“量子科技”“鉑金品質”“大V都用”等營銷話術,讓人感覺即使成本價后面加上“兩個零”都不愁銷路,因為市場供不應求。

在此背景下,醫美企業紛紛申請上市,意欲謀求更大的利潤空間。但是,筆者并不支持醫美企業走IPO之路,原因有如下三個方面:一是不少醫美企業僅是打著醫美的旗號,或者僅是部分產品或服務含有“醫”的元素,顯得名不符實;二是部分醫美行業利潤情況十分可觀,沒有去資本市場融資的必要,通過IPO融資更像是“割韭菜”;三是相當一部分醫美產品存在過度宣傳,隨時可能因突發風險導致股價崩盤,進而給投資者帶來較大損失。

筆者認為,醫美企業如想IPO,需要以行業整體改良為前提,并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推動。

第一,既然成為醫美產業一員,醫美企業之“醫”的屬性就必須為“醫”負責。根據筆者觀察,當前,一部分醫美企業給市場的印象,是眾多不懂醫療的人打著“醫”的幌子做著不專業的事情。例如品牌名為“某醫生”的祛痘公司,因有客戶發現祛痘毫無效果,經媒體調查才發現里面沒有醫生,而且還曾經因“發布廣告中變相使用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名義、發布虛假廣告、發布非醫療、藥品、醫療器械廣告涉及疾病治療功能”被行政處罰。這類事件,是醫美企業不規范運營后的自食其果,只會讓潛在消費人群和市場投資者對醫美行業企業的不信任加深。

更為嚴重的是,一部分醫美企業頂著“醫”的光環做著影響“醫”的事情,反而對我國的醫療衛生體系形象造成了不良影響。例如,有不明情況的消費者投訴醫美企業時甚至抱怨醫院吃相難看,醫生護士沒有醫德。這種背景下,若筆者能參與企業上市審查,也一定不會同意這些醫美企業進入資本市場圈錢。

醫美企業必須接受醫療、衛生、藥品等監管部門的監管和指導,例如從業人員必須從正規的全日制醫療院校畢業,必須有符合時限要求的臨床實習經歷,必須持有醫療類執業證書上崗,而不是穿個白大褂就自稱醫生,拿起美容針就稱自己是護士,這樣只會導致醫美行業亂象頻發。重新樹立醫美產業的內外形象,已經迫在眉睫。

第二,亟需重建醫美行業營銷宣傳模式。當前,諸多醫美企業的新聞多為企業的公關文章,許多文章表述的幾乎都是醫美使一個人改頭換面,甚至猶如再生父母給予新生,這類文章明顯存在作秀和夸大宣傳,令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群因所謂的物美價廉而到店體驗,然后被“訛詐”數千甚至上萬、十數萬元的消費,有些消費者還莫名其妙背上了各種高利率網貸的負擔,此類新聞不時見諸報端,已成為醫美之殤。

更有甚者,一部分醫美行業的營銷人員,甚至將醫美進一步細分到皮膚、手指、手臂、大腿、小腿、眼睛、鼻子、嘴唇、牙齒、眉毛、臉型、頭發等,有些整形又要分多期進行,并表示如果下次不做,前面的醫美就會前功盡棄,硬生生拉高了客戶的回頭率和消費金額。

當前,一些醫美企業鋪天蓋地的宣傳和“洗地文”,歸根結底反映出來的是醫美企業的不自信,尚需要通過鋪天蓋地的宣傳來引誘消費者。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醫美企業資金充足,能夠在多種渠道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宣傳。最后,反映出來的是醫美企業在危機公關時的游刃有余,無須過度擔心滿天飛的負面消息和各種官司,依然能繼續維持醫美體系的良好運轉。

面對眾多亂象,醫美行業亟需正本清源、樹立正面形象,同時調整好經營思路,為有真正醫美需求的人提供服務,例如對術后病人的傷疤進行修復,對因意外導致外觀受損的人提供服務等,并在此基礎上提供諸如整容、肌膚護理等服務。如此,行業才有望循序漸進,行穩致遠。

第三,亟需對醫美行業的暴利經營模式加以整改。當前,醫美企業用藥成本低、收費高已成為人們心中的共識,例如成本僅數十元的材料轉到消費者手中就能達到上千甚至上萬元,即便其中會包含人力、房租、倉儲、水電等雜七雜八的成本,但與利潤相比或許只是九牛一毛。

面對這種現狀,更容易讓潛在消費群體認為醫美就是智商稅、不正規、宰客,甚至會認為醫美企業就是騙子或傳銷公司,導致從個體到監管層對醫美企業都抱有抵觸、抗拒的態度。可以想象,若是放任一群專業技術不足、盈利能力又超強的醫美企業進入A股,投資者、消費者又會如何看待A股市場?當前,久跌不漲的A股早已引起許多投資者的不滿,若再放任這類醫美企業進入資本市場“吸血”,A股將會更加失信于民。

筆者認為,在一個積極向上、穩健發展的資本市場中,企業上市看的不能只是業績,企業的社會責任,企業的遵紀守法,企業的思想意識,都必須符合整個時代的核心價值觀念。就當前醫美行業的表現來看,若只是在資本上有所動作,而不是在內涵上作出改變,他們在沖刺IPO的路上將依然困難重重。

(作者系著名經濟學家,著有《強國提速》等書)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醫美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