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7-20 18:28:32
◎7月19日下午,在科創板首批25家上市公司之一的光峰科技深圳總部舉行的媒體交流會上,公司創始人、董事長李屹表示,科創板充滿活力,為公司發展提供了卓有成效的助力,可以說科創板是“用金融之水澆灌科技之樹”。
◎今年年初,李屹宣布重回經營一線,兼任公司CEO。李屹坦承,公司2019年上市后業績增速放緩,過去三年公司在戰略上進入了管理提升的階段,對公司團隊也進行了進一步的年輕化。
每經記者 陳浩 每經編輯 楊夏
科創板即將迎來開市三周年。國內激光顯示企業光峰科技(SH688007,股價22.44元,市值102億元)是科創板首批25家上市公司之一。7月19日下午,在光峰科技深圳總部舉行的媒體交流會上,公司創始人、董事長李屹表示,科創板充滿活力,為公司發展提供了卓有成效的助力,可以說科創板是“用金融之水澆灌科技之樹”。
今年年初,李屹宣布重回經營一線,兼任公司CEO。在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問時,李屹表示,公司在登陸科創板后業績增速放緩,現階段公司戰略上進入了管理提升的階段。“公司創始人兼任CEO的優勢在于(創始人)比較敢想,也能更好地讓戰略落地。前面三年我們把道路摸清楚了,后面三年希望能夠加快發展。”李屹稱。
圖片來源:受訪企業供圖
7月22日,科創板開市及注冊制實施滿三周年。三年來,科創板朝著國際化、市場化、法制化的方向不斷邁進,持續為資本和產業的有效對接提供強大的平臺助力,為國家科技創新注入充足的資本動能。來自上交所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15日,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已經達到了437家,總市值超過5萬億元。
光峰科技是科創板首批25家上市公司之一。李屹表示,光峰科技上市三周年,也是科創板開市的三周年。“公司從最早的一家深圳西麗初創企業成長壯大到上市,離不開科創板的助力。科創板引入資本的力量,進而推動中國高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可以說科創板是‘用金融之水澆灌科技之樹’,未來必將收獲高精尖領域的硬科技果實。”
當被問到科創板過去三年的改革成效時,李屹表示,可以用“充滿活力”和“卓有成效”來總結:科創板這三年來做了很多創新,所以充滿活力,給企業帶來的變化也非常大;即便過去三年有疫情影響和國際貿易形勢的變化,科創板始終給真正做硬核科技的企業保駕護航。“如果公司沒有在科創板上市,我們也沒有這么有信心面對未來的發展”。
不過,上市三年來,光峰科技股價波動較大,目前仍在低位徘徊。李屹認為,一家公司的股價受各種因素影響,最關鍵的因素還是公司的基本面,光峰科技更看重長期健康發展。“光峰不追風,也不追概念,比如車載顯示就不是蹭熱點,而是早有布局。光峰是一家適合價值投資的公司,同時符合科創板的定位,會給長期的價值投資者帶來利益和回報。”李屹說。
目前,光峰科技持續研發適用于不同應用場景的激光顯示核心器件,旗下產品線已覆蓋電影放映、工程、商教及家用四大應用市場。2017年至2021年,光峰科技營收分別為8.06億元、13.86億元、19.79億元、19.49億元和24.98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05億元、1.77億元、1.86億元、1.14億元和2.33億元。可以看出,公司在2019年上市后增速有所放緩。
今年年初,李屹宣布重回經營一線,兼任公司CEO。此時重回經營一線,公司是否遇到了瓶頸和挑戰?在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提問時,李屹坦承,公司2019年上市后業績增速放緩,過去三年公司在戰略上進入了管理提升的階段,對公司團隊也進行了進一步的年輕化。
“公司創始人兼任CEO的優勢在于(創始人)比較敢想,也能更好地讓戰略落地。同時做好管理團隊年輕化建設,給年輕人更多發揮空間,未來有信心帶領公司重回高增長賽道。前面三年我們把道路摸清楚了,后面三年希望能夠加快發展,讓公司跑得更快。”李屹稱。
談到公司及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李屹表示,光峰的特點是用技術創造新的應用和市場,公司一直在做增量,而不是在存量市場上“內卷”。“激光是最亮的人造光源,光峰正在用技術手段推動激光顯示成本下降,從電影院到客廳到車載顯示,未來希望激光顯示和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產生關聯。”
據悉,光峰科技海外業務主要是影院光源及工程光源銷售。2021年,光峰科技海外市場實現營收1.80億元,同比增長92.66%。李屹提到,新冠疫情對海內外的人員交流和市場拓展產生了極大的束縛,但公司的跨境電商業務也有長足的進步。“科創板上市公司大部分是盈利的,科創板體現了中國科技已經到了新的高度。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制度支持讓我們能夠走出去,讓中國科技在國際產業鏈舞臺上有更多的發聲機會。”李屹表示。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