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7-21 22:39:12
每經記者 杜恒峰
每經評論員 杜恒峰
7月22日,科創板迎來正式開市三周年。
經過三年的探索和發展,這片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試驗田”交出一份亮眼成績單: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已從25家擴容至439家,總市值從5500億元增長至5.8萬億元;在所有科創板股票當中,最新收盤價相比發行價有正收益的占比74%(324家),收益率超過30%的占比60.6%,77只科創板概念基金中,也有三分之二左右的產品錄得正收益。無論是創業者、風險投資等原始股東,還是跟投的券商、二級市場的基金或個人投資者,大部分參與者都分享到了科創板的財富紅利。
為中國硬科技發展破局提供資本支持,是科創板的重大歷史使命。三年來,科創板沒有為個別商業模式創新、大型成熟企業打開大門,而是堅守科創定位,為硬核科技企業服務。從行業分布來看,科創板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和新材料等領域,這些行業是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強化中國競爭力而必須搶占的高地。
筆者統計,科創板至今IPO融資總額超過6000億元,這些資金有力地支撐了企業的研發工作:2019~2021年,科創板公司研發投入總額高達2069億元,每年的研發投入占營收的比例均超過10%,是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要求(5%)的2倍。高強度的研發投入也換來了科技水平的提升,截至目前,科創板上市公司總計獲得84988件專利。
更包容的上市條件,更便捷快速、預期更明確的注冊審核,以及上市后更有效的價格發現,科創板這些示范效應還外溢到其他領域。比如,參照科創板的經驗,2020年8月,深交所科創板正式試點注冊制,2021年11月北交所開市并同步試點注冊制。
科創板的發展過程,實際上是一場制度創新的大膽試驗。在科創板開市之初,有關發行、上市、交易等方面的創新制度設計已十分完備,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對于出現的新情況也需不斷進行制度創新以滿足變化中的需求,比如針對前期企業扎堆申報,但一些企業缺乏核心技術、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證監會修訂了科創屬性評價指引,明確了具有科創屬性企業的內涵和外延;在科創板進入調整期,部分個股成交量低迷、流動性不足的情況下,證監會又將做市制度引入科創板,利用券商的專業定價能力,為科創板引入更多活水等。
育樹三年,如今已是蔥蘢一片。科創板用三年時間,已初步建立起支持硬核科技企業發展的資本市場生態體系,而制度創新是這一生態體系得以新陳代新、進化升級的優渥土壤。展望下個三年,科創板需要緊跟急劇變化的全球經濟形勢,在產業導向上突出中國經濟的實際需求,繼續為中國經濟動能轉換提供資本助力,同時在新股定價、二級市場交易、產業/風險資本退出方面,科創板還需繼續提供制度創新,讓價格體系更加有效,金融和產業資本銜接更緊密,從而為投資者創造更多價值。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