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再見,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被正式宣布滅絕,上一次被發現是在2003年大年初一……

每日經濟新聞 2022-07-22 00:19:11

每經編輯 李澤東    

7月21日晚,“長江白鱘被正式宣布滅絕”的消息登上熱搜第一,不少網友表達自己的悲傷心痛。

據了解,7月21日,有著“中國淡水魚之王”之稱的長江白鱘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正式宣布滅絕

圖片來源:紅星新聞視頻截圖

據紅星新聞,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北京時間2022年7月21日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名錄顯示,長江特有物種白鱘已經滅絕,長江鱘野外滅絕。全球范圍內,裸腹鱘多瑙河種群滅絕。紅色名錄同時提升了其他7種鱘魚的保護等級。

IUCN全球鱘魚再評估結果顯示,全球現存的26種鱘魚均面臨滅絕威脅。其中約2/3的鱘魚種群處于極度瀕危狀態。河流和淡水生物多樣性對于人類和自然至關重要,但全球淡水生物多樣性卻在持續喪失,河流生態不斷退化。IUCN鱘魚專家組主席艾納·路維(Arne Ludwig)表示,“結果令人震驚和悲傷的,但卻在意料之中。評估表明鱘魚仍然無法摘掉‘世界上最受威脅的類群’這一頭銜。”

上一次發現長江白鱘是2003年大年初一

據極目新聞報道,2019年12月,危起偉和其學生張輝博士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透露,預計2005-2010年時長江白鱘已滅絕。

白鱘體型碩大,可達七八米長,有“中國淡水魚之王”之稱。俗話說,“千斤臘子,萬斤象。”“臘子”指的是中華鱘,“象”指的是長江白鱘,據說它可以長到上萬斤。

白鱘和長江中華鱘一樣,是距今已有一億五千萬年的中生代白堊紀殘存下來的極少數古代魚類之一。

2003年大年初一,中國水產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科學家最后一次救助一條長江白鱘、放生并跟蹤。但隨后,船觸礁,被放生白鱘的電波信號也消失。

圖片來源:紅星新聞視頻截圖

沒人能想到這可能是人們最后一次發現長江白鱘。失去這一條魚,也失去了整個物種。

2003年至今,科研人員沒有再發現過白鱘,也沒有其人工養殖個體存留。此前,人們還抱有一線期待。“有漁民認為,長江某些水域還幸存有白鱘。”

和長江水中精靈打了半輩子交道的危起偉,第一次看見長江白鱘是1984年,是葛洲壩下的一尾死亡白鱘。

“白鱘個體大,非常難養活。”1984年至1993年間,他救護過4尾被困的白鱘,僅一尾成功救活,放回長江。

白鱘1993年或已功能性滅絕

2019年9月中旬,上海。圍繞長江白鱘等歐亞十幾種鱘魚物種的瀕危評估,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專家組連開3天會。危起偉和張輝參會。此前,IUCN及國外專家曾幾次認為應宣布白鱘滅絕,危起偉一直不同意。

但這一次,危起偉接受了白鱘滅絕的評估結果。在多年監測無果的情況下,近兩年來,他和團隊開始按IUCN評估模型研究白鱘現狀,得出的結論是:白鱘可能已于2005年至2010年間滅絕,且可能早在1993年就已功能性滅絕,即自然種群無法進行繁殖活動。

白鱘滅絕的結論,主要基于現場調查和白鱘誤捕記錄的理論推導。2017年至2021年,農業農村部支持開展“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調查”專項工作,在全流域布置65個調查站位,20余家單位參加,在2017年至2019年的野外調查工作中未發現白鱘。理論推導,則主要基于從80多篇文獻資料收集而來的、1981年至2003年間共210尾白鱘誤捕記錄,反推得出滅絕可能性。

IUCN如何定義一個物種的滅絕?“通俗地講,如果一個物種已沒有自然繁殖,又過了這個物種壽命的時間期限,期間也沒有發現任何個體,即可認定該物種滅絕。”危起偉說,白鱘的產卵場在長江上游金沙江一帶,1991年以后卻再未發現白鱘自然繁殖。1993年以前,每隔一兩年都有白鱘被誤捕的記錄,但此后很長時間沒有發現。

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視頻截圖

人工養殖白鱘最長只活了29天

白鱘最后出現在人們的視野是2003年。危起偉向極目新聞記者回憶:當年1月23日,他和同事在四川宜賓南溪江段救助了一條白鱘,給它裝上超聲波跟蹤器放流長江,但宜賓江段水流速太大,跟蹤船觸礁后信號丟失。兩天后,跟蹤船修復,卻再沒了信號。

“我們從屏山找到長江口上海,小快艇開了整個長江干流和金沙江下游,6年沿江尋找8次,均無果!悲傷!”危起偉痛惜不已。

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長江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監測公報》顯示,自2003年以來,已連續16年未發現白鱘活體。

“作為長江旗艦物種,白鱘的滅絕,折射出整個長江生態系統的狀態。”危起偉說,白鱘是江海洄游魚類,在長江上游繁殖,葛洲壩的修建,阻隔了白鱘的繁殖通道。另外,航運、捕撈、污染等人類活動的增多,特別是長江魚類的減少,已無法支撐體型碩大白鱘的生存。

“白鱘目前沒有長期養活的案例,也沒有人工養殖的留存下來。”危起偉說,他養活過的最長存活期為29天,是2002年南京江段救助的一尾白鱘。

白鱘為何無法實現人工繁殖?危起偉解釋:一是當時交通條件不便,接到漁民誤捕信息后趕到現場,白鱘多已奄奄一息;二是當時科研條件有限,養殖白鱘需要近20米直徑的池子,而且對水體要求很高,需要足夠的氧氣供應。

“等我們有能力去了解和幫助它時,它卻再沒有出現了。”危起偉遺憾地說。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紅星新聞、極目新聞、公開資料

封面圖片來源:紅星新聞視頻截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7月21日晚,“長江白鱘被正式宣布滅絕”的消息登上熱搜第一,不少網友表達自己的悲傷心痛。 據了解,7月21日,有著“中國淡水魚之王”之稱的長江白鱘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正式宣布滅絕。 圖片來源:紅星新聞視頻截圖 據紅星新聞,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北京時間2022年7月21日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名錄顯示,長江特有物種白鱘已經滅絕,長江鱘野外滅絕。全球范圍內,裸腹鱘多瑙河種群滅絕。紅色名錄同時提升了其他7種鱘魚的保護等級。 IUCN全球鱘魚再評估結果顯示,全球現存的26種鱘魚均面臨滅絕威脅。其中約2/3的鱘魚種群處于極度瀕危狀態。河流和淡水生物多樣性對于人類和自然至關重要,但全球淡水生物多樣性卻在持續喪失,河流生態不斷退化。IUCN鱘魚專家組主席艾納·路維(ArneLudwig)表示,“結果令人震驚和悲傷的,但卻在意料之中。評估表明鱘魚仍然無法摘掉‘世界上最受威脅的類群’這一頭銜。” 上一次發現長江白鱘是2003年大年初一 據極目新聞報道,2019年12月,危起偉和其學生張輝博士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透露,預計2005-2010年時長江白鱘已滅絕。 白鱘體型碩大,可達七八米長,有“中國淡水魚之王”之稱。俗話說,“千斤臘子,萬斤象。”“臘子”指的是中華鱘,“象”指的是長江白鱘,據說它可以長到上萬斤。 白鱘和長江中華鱘一樣,是距今已有一億五千萬年的中生代白堊紀殘存下來的極少數古代魚類之一。 2003年大年初一,中國水產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科學家最后一次救助一條長江白鱘、放生并跟蹤。但隨后,船觸礁,被放生白鱘的電波信號也消失。 圖片來源:紅星新聞視頻截圖 沒人能想到這可能是人們最后一次發現長江白鱘。失去這一條魚,也失去了整個物種。 2003年至今,科研人員沒有再發現過白鱘,也沒有其人工養殖個體存留。此前,人們還抱有一線期待。“有漁民認為,長江某些水域還幸存有白鱘。” 和長江水中精靈打了半輩子交道的危起偉,第一次看見長江白鱘是1984年,是葛洲壩下的一尾死亡白鱘。 “白鱘個體大,非常難養活。”1984年至1993年間,他救護過4尾被困的白鱘,僅一尾成功救活,放回長江。 白鱘1993年或已功能性滅絕 2019年9月中旬,上海。圍繞長江白鱘等歐亞十幾種鱘魚物種的瀕危評估,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專家組連開3天會。危起偉和張輝參會。此前,IUCN及國外專家曾幾次認為應宣布白鱘滅絕,危起偉一直不同意。 但這一次,危起偉接受了白鱘滅絕的評估結果。在多年監測無果的情況下,近兩年來,他和團隊開始按IUCN評估模型研究白鱘現狀,得出的結論是:白鱘可能已于2005年至2010年間滅絕,且可能早在1993年就已功能性滅絕,即自然種群無法進行繁殖活動。 白鱘滅絕的結論,主要基于現場調查和白鱘誤捕記錄的理論推導。2017年至2021年,農業農村部支持開展“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調查”專項工作,在全流域布置65個調查站位,20余家單位參加,在2017年至2019年的野外調查工作中未發現白鱘。理論推導,則主要基于從80多篇文獻資料收集而來的、1981年至2003年間共210尾白鱘誤捕記錄,反推得出滅絕可能性。 IUCN如何定義一個物種的滅絕?“通俗地講,如果一個物種已沒有自然繁殖,又過了這個物種壽命的時間期限,期間也沒有發現任何個體,即可認定該物種滅絕。”危起偉說,白鱘的產卵場在長江上游金沙江一帶,1991年以后卻再未發現白鱘自然繁殖。1993年以前,每隔一兩年都有白鱘被誤捕的記錄,但此后很長時間沒有發現。 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視頻截圖 人工養殖白鱘最長只活了29天 白鱘最后出現在人們的視野是2003年。危起偉向極目新聞記者回憶:當年1月23日,他和同事在四川宜賓南溪江段救助了一條白鱘,給它裝上超聲波跟蹤器放流長江,但宜賓江段水流速太大,跟蹤船觸礁后信號丟失。兩天后,跟蹤船修復,卻再沒了信號。 “我們從屏山找到長江口上海,小快艇開了整個長江干流和金沙江下游,6年沿江尋找8次,均無果!悲傷!”危起偉痛惜不已。 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長江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監測公報》顯示,自2003年以來,已連續16年未發現白鱘活體。 “作為長江旗艦物種,白鱘的滅絕,折射出整個長江生態系統的狀態。”危起偉說,白鱘是江海洄游魚類,在長江上游繁殖,葛洲壩的修建,阻隔了白鱘的繁殖通道。另外,航運、捕撈、污染等人類活動的增多,特別是長江魚類的減少,已無法支撐體型碩大白鱘的生存。 “白鱘目前沒有長期養活的案例,也沒有人工養殖的留存下來。”危起偉說,他養活過的最長存活期為29天,是2002年南京江段救助的一尾白鱘。 白鱘為何無法實現人工繁殖?危起偉解釋:一是當時交通條件不便,接到漁民誤捕信息后趕到現場,白鱘多已奄奄一息;二是當時科研條件有限,養殖白鱘需要近20米直徑的池子,而且對水體要求很高,需要足夠的氧氣供應。 “等我們有能力去了解和幫助它時,它卻再沒有出現了。”危起偉遺憾地說。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紅星新聞、極目新聞、公開資料
環保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