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7-25 14:39:57
◎“我們國家整個5G網絡的建設,如果站在最終用戶體驗的視角來看,還是存在一些差距。我們在2G、3G和4G時代,城鄉體驗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在5G時代,用戶在移動網絡里面體驗的城鄉差距拉大了。”華為楊超斌表示。
◎楊超斌稱,5G要持續創新,需要在未來逐步解決現在存在的問題,同時計劃在未來五年里,整個產業界一起來定義5.5G,目前需要保持持續的創新,讓5G適用更多的應用產品。
每經記者 趙李南 每經編輯 張海妮
7月24日上午,第五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5G應用與6G愿景”分論壇在福州召開,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無線網絡產品線總裁楊超斌發表了演講。
楊超斌認為,目前的5G仍然存在痛點,包括上行速度難以滿足B端客戶的要求等。因此,楊超斌提出了5.5G概念。相較于5G,5.5G將在下行速率、上行速率、鏈接數、定位精度、無源物聯領域更進一步。
楊超斌認為,超大規模天線技術是5G、6G及毫米波等通信技術手段所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我們首先解決的是怎么樣能夠讓這些高頻段提供廣覆蓋,要具備廣覆蓋的能力,我們必須得引入超大規模天線技術。華為公司已經跟三大運營商一起,今年正式批量上(線)超大規模天線技術。”楊超斌表示。
“在中國過去的三年,5G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到現在為止,中國建設的5G基站數量已經達到了180多萬,5G用戶數已經超過4.5億。”楊超斌表示。
楊超斌演講現場。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趙李南 攝
楊超斌提到,雖然目前中國5G發展迅速,但是平均每萬人5G基站數處于全球中位。
“從國際上來看,衡量一個國家5G進展情況會用到平均每萬人5G基站數,從平均每萬人5G基站數來看,今年到目前為止,中國達到了12。和5G建設比較快的一些國家相比,我們還是有差距,比如說韓國現在每萬人5G基站數已經達到了40。還有一些國家,像芬蘭、瑞士,還有科威特等中東國家,他們每萬人5G基站數是處于領先地位的。”楊超斌介紹。
“另外,我們國家整個5G網絡的建設,如果站在最終用戶體驗的視角來看,還是存在一些差距。我們在2G、3G和4G時代,城鄉體驗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在5G時代,用戶在移動網絡里面體驗的城鄉差距拉大了。”楊超斌表示。
楊超斌認為,隨著“十四五”規劃的推行,這些問題會逐步地解決。同時,楊超斌稱:“在工信部5G應用‘揚帆’行動計劃的指引下,華為目前在30多個行業已經推進5萬個項目,開展5G服務于行業。從2021年的數據來看,5G帶動了中國1.3億元的經濟產出。”
楊超斌提出,雖然公司在5G行業應用上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但是從行業應用的訴求來看,對網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正面來看相當于一個超大上行,實際上對于To B、To C來講,對網絡能力要求是不一樣的。對于個人用戶來講,大量的都是下行的要求,但是對于To B來講,大量的要求都是上行的要求。”
楊超斌稱,5G要持續創新,需要在未來逐步解決現在存在的問題,同時計劃在未來五年里,整個產業界一起來定義5.5G,目前需要保持持續的創新,讓5G適用更多的應用產品。
楊超斌演講現場。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趙李南 攝
5.5G在未來五年里要達成什么樣的目標?楊超斌指出:“第一,下行速率要能夠達到10Gbps,這不是指一個小區或一個基站,是指單個用戶能夠享受到的最高數據。第二,上行速率要能夠達到1Gbps,這也是指單個用戶。另外,整個5G技術需要有基層的配合,能夠實現真正的萬物互聯。同時也可以用一些革命性的能力支撐,比如說高精度定位、通信感知一體、無源物聯、內生智能。”
“當然對于6G、毫米波這些高頻段的技術,應用在移動通信里面,對我們設備商來講,首先解決的是怎樣能夠讓這些高頻段提供廣覆蓋,要具備廣覆蓋的能力,我們必須得引入超大規模天線技術。華為公司已經跟三大運營商一起,今年正式批量上(線)超大規模天線技術。”
楊超斌提到,針對5G在數字化、在行業里的應用,在未來如何能夠解決上行的問題,是5.5G要回答的問題。這里面會涉及不同頻段之間的綜合問題,也會涉及不同頻段在不同條件下如何靈活使用的問題。
“未來十年,互聯網主要有三種技術的成長。第一個是Red Cap,Red Cap今年已經商用,鏈接量級可以達到十億,第二個是NB-IoT,鏈接量級可以達到百億,第三個是Passive IoT,是最大規模的無源物聯技術,在未來鏈接量級可以達到數百億。什么是無源物聯,無源物聯實際上意味著每一個終端成本可以到一塊錢,同時每一個終端它不需要電池來供電。基于這樣一個技術,我們相信會催生整個物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華為公司已經做了大量的技術(研發)。”楊超斌表示。(實習生石子涵對本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