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7-28 22:46:40
每經記者 黃宗彥
每經評論員 黃宗彥
距半年報預告僅過去大約10天,奧特佳(SZ002239,股價3.16元,市值102.5億元)的業績就來了個180度大轉彎。
近日,奧特佳公告稱,公司對此前披露的2022年上半年業績預告作了修正,凈利潤由盈利4000萬元至6000萬元調整為虧損1500萬元至3000萬元,同比下降133.05%至166.1%。據悉,奧特佳此前在發布2021年報時就曾有過“變臉”行為,并收到深交所的監管函。
對這次半年報業績修正,公司解釋稱,是因為對當期子公司股權處置收益歸屬會計科目的判斷有誤,高估了凈利潤金額。并且,董事會認為造成業績預告差異的責任人為本公司財務負責人及財務部門負責人。
在筆者看來,奧特佳的解釋缺乏說服力。從財報發布的流程上來說,不管是業績預告還是正式的定期報告,其內容和格式是按照交易所規定的模板所制,其業績漲跌原因分別由由財務和經營管理部門共同提供原始素材,再經董秘辦工作人員在此基礎上將冗余、口語化的內容進行邏輯梳理、整合,最終以符合信息披露規范的語言呈現給大眾。
因此,把業績“變臉”的原因,僅僅歸咎于財務部門失職,是不夠的。而且,作為公司的管理層,理應知曉股權處置所涉及的具體金額,怎么可能任由財務人員自行評估?
再者,奧特佳曾于6月23日收到深交所監管函,對其在2021年度的業績變臉問題提出批評。深交所在函中明確要求公司“檢查財務業績預告工作中的不足,努力提高公司財務核算及業績預告工作水平,杜絕此類事件再犯”。按理說,有了前車之鑒,上市公司應該從上到下更加重視業績預告的真實性表述和發布前審核,怎么能由某個部門繼續出紕漏,讓監管進一步“關照”呢?
事實上,奧特佳并非孤例。近年來業績突然“變臉”的情況在A股并不少見,有的公司涉及前后金額差異巨大,有的公司“屢教不改”,這些行徑都讓本該作為投資指導的業績預告變了味。
追根究底,部分公司業績“變臉”的背后影射的是財務漏洞,以及信披中的虛假、誤導性陳述,甚至可能是財務造假。
不過,類似現象正在得到有效遏制和震懾。日前,*ST必康(SZ002411,股價8.83元,市值135.3億元)因業績“變臉”一事被投資者起訴,根據各訴訟的一審判決結果,*ST必康將向數百名投資者賠償近5000萬元。這樣的賠償判罰力度,一方面是對投資者權益的有力保護,另一方面也是對相關企業的一種明確警示。
那么,投資者該如何防范上市公司突如其來的業績“變臉”呢?
筆者建議,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認真研究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盡量選取財務指標穩健的公司,防止業績“過山車”,并遠離沒有業績支撐的“妖股”;二是盡量回避問題頻出的公司,如披星戴帽、遭遇過調查、處罰、負面輿情較多的公司;三是看公司治理,日常信息披露是否及時、完整,管理層是否穩定,投資回報和分紅情況是否有保障等。
當然,更重要的是,監管部門應對此類歪風“出重拳”,進一步強化監管和處罰力度,讓某些蠢蠢欲動的公司不能也不敢亂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