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7-29 17:28:50
每經記者 李碩 每經編輯 孫磊
兩大上市企業間的“互懟”令動力電池回收行業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日前,寧德時代(SZ300750,股價508.60元,市值1.24萬億元)董事長曾毓群在2022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表示:“電池里面絕大部分材料都是可以循環利用的,目前我們鎳鈷錳的回收率已經達到了99.3%,鋰的回收率達到了90%以上。”
隨后,天齊鋰業(SZ002466,股價115.50元,市值1896億元)投資管理部門相關人士對此表示,90%的鋰回收率在理論上可以,在大規模商業應用上還達不到。“實驗室應該能做到(90%回收率),但商業上我個人還沒見過。”上述人士稱。
對于這一質疑,寧德時代相關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回應稱:“歡迎到廣東邦普看先進量產技術。”據了解,邦普循環是寧德時代控股的廢舊電池循環利用企業,主營回收業務、資源業務與材料業務。
事實上,拋開兩家企業的爭論不談,隨著新能源汽車產銷走高,動力電池正逐步進入大規模退役階段。GGII(高工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鋰電池理論退役量達51.2萬噸,實際回收廢舊鋰電池29.9萬噸,其中用于再生利用的為25.8萬噸,用于梯次利用的為4.1萬噸。
“當前回收利用市場正發生深刻變化,廢舊動力電池殘余價值大幅上升,其回收價格也水漲船高,從企業不愿意回收變成了如今人人爭搶的香餑餑。”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副司長尤勇表示。
爭奪千億級別“蛋糕”
上游原材料價格飛漲下,動力電池回收賽道熱度正持續走高。
據了解,當前鈷、鎳、碳酸鋰等電池原材料價格均處于高位運行。截至2022年7月上旬,金屬鋰、鎳、鈷的價格分別為297萬元/噸、18萬元/噸和36萬元/噸。
持續走高的資源價格也令利潤向產業鏈上游傾斜。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26日,共有15家鋰礦上市企業披露上半年業績預告,均實現大幅預增,15家鋰礦企業歸母凈利潤合計達549.43億元~607.33億元。其中,天齊鋰業、融捷股份(SZ000762,股價130.80元,市值339.63億元)、天華超凈(SZ300390,股價77.90元,市值458.13億元)、西藏礦業(SZ002192,股價52.75元,市值274.73億元)增速位居前四,同比增長率均超四位數。
在此背景下,從廢舊電池中提取鎳鈷鋰等金屬資源的回收賽道愈發受到各方關注。曾毓群表示,上游原材料漲價將對產業鏈造成短期擾動,但事實上,鋰資源并不是產業發展的瓶頸。目前已探明的鋰資源儲量可以生產160TWh的鋰電池,完全滿足全球對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的需求。同時,電池的絕大部分材料可以重復利用。到2035年后,循環利用退役電池中的材料就可以滿足很大一部分市場需求。
據北京理工大學教授王震坡預測,未來五年動力電池平均每年有20~30GWh約16萬噸退役,預計到2026年累計退役量超過142.2GWh約92.6萬噸。2022年至2026年,排名前十的動力電池企業累計退役量將達90GWh,其中僅寧德時代就將達到44GWh。
巨量的市場空間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玩家”入局。數據顯示,僅2021年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相關企業的注冊量就快速增長至2.4萬家。
廣發證券研報顯示,近年來伴隨動力電池回收政策逐步進入穩定期,參與企業數量急速增長,亦有諸多上市公司擴產加速。動力電池市場空間迅速放量,2030年鋰電池回收規模在中性預測下可達1089億元。
廢舊電池流入小作坊現象仍存
盡管賽道火熱,但當前行業面臨的問題仍有不少。
據了解,2018年9月工信部發布了第一批符合《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企業名單,“白名單企業”稱號自此而生。之后三年,經過兩次擴充,現共有47家企業入圍白名單。
但在白名單之外,更多無資質的小企業正把持著大量廢舊電池的歸處。有數據顯示,2020年退役動力電池20萬噸,其中白名單企業回收量為4.2萬噸,僅占比兩成。真鋰研究首席分析師墨柯也表示,現在最大的難點就是電池怎么回收上來。“目前來講,具備資質的鋰電池回收企業真正能夠回收上來的廢舊電池量,大概是整個市場的10%到20%。”墨柯說。
非正規渠道之所以能手握大量廢舊動力電池,主要在于其回收價格更高。據了解,由于處在監管之外,小作坊并不需要承擔環保、安全等成本,使其敢于以更高價格回收廢舊電池。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一噸鋰的回收,可能有幾千的成本源自環保設施,很多小作坊在運行中并不會考慮建設相應設備,所以相比正規企業能夠給出更高的回收價格,但實際上長期看對行業發展弊大于利。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孫逢春看來,動力電池回收行業高速發展的同時,問題也相繼暴露。如資源配置不合理、回收網點重復建設、建設及回收成本高、正規企業回收率低等。不僅如此,動力電池回收各環節涉及企業多,信息流通難以保障,退役電池持有企業與后端回收利用企業信息不對稱等問題比較凸顯,導致出現小企業囤貨、正規企業無貨源等亂象。“行業還沒完全發展好就開始內卷了,這是我不提倡的。”孫逢春說。
孫逢春表示,要謹防回而不收、收而不用、收而濫用。他認為,強化動力電池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意義重大。他建議應在前端產品設計、商業運營模式等方面強化產品循環利用設計理念,利于解決因電池單體、電池包形態各異導致后端拆解及梯次利用困難等問題。
浙江華友鈷業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鮑偉則建議:“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合作要進一步加強,共同打造梯次利用產品。”他認為,整車企業可以用數據共享、以租代售的方式對動力電池進行梯次開發,如果電池能廣泛地回流到(正規)上游,將有助于提升電池再生利用的效率。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400105948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