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7-29 16:05:24
每經編輯 王月龍 張錦河
據央視新聞,當地時間7月28日,德國媒體援引政府內部人士的消息稱, 德國預計將于10月1日起向所有天然氣用戶征收附加稅,通過這種方式,天然氣供應商將可以把急劇上漲的天然氣進口價格轉嫁給消費者。 德國副總理兼經濟與氣候保護部部長哈貝克預計,每個家庭將為此額外支出數百歐元。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目前,具體的稅費額度尚未確定,預計政府將于8月底之前公布征稅細節。報道稱,這一天然氣附加稅擬于今年10月開始征收,持續至2024年3月, 以德國普通4口之家為例,每年的天然氣附加稅可能達到數百歐元。
德國七位市長:應快啟用北溪-2
放棄俄氣或引發社會動蕩
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27日,據德新社報道,來自德國最大島呂根島的七位市長,致信德國副總理兼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長羅伯特·哈貝克等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官員。 七位市長在信中表示,德國試圖放棄進口俄羅斯天然氣的政策是“不正確”的,將導致民眾生活成本飆漲,甚至引發社會動蕩。
鑒于目前“北溪-1”天然氣管道的技術問題, 七位市長敦促德國聯邦政府允許通過“北溪-2”管道進口俄羅斯天然氣。 而關于俄烏沖突,七位市長敦促德國政府充分考慮“其政策可能給德國民眾及德國經濟造成的傷害”。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25日說,由于渦輪機送修相關事宜,從27日起,“北溪-1”的供氣量減至滿負荷運力的約20%。在今年2月22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宣布暫停“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認證程序。
據環球網援引俄羅斯電視臺(RT)網站報道,這封信最初是由貝爾根、賓茨和薩斯尼茨的三位市長起草,后來德國最大島嶼和熱門旅游勝地呂根島的另外四位市長也聯署簽名。 信中寫道:“我們認為,聯邦政府走上切斷俄羅斯能源的道路并不正確。”
信中還寫道,放棄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將意味著生活成本的爆炸式增長,可能將導致社會不穩定和動蕩。市長們還稱,聯邦政府在呼吁節約能源,比如少洗澡和不用熱水,“令人無法理解”。
其中,薩斯尼茨市市長克拉赫特告訴當地電視臺:“作為這個島上的市長,我們不想被迫接受任何進一步的限制。”
RT指出,“北溪-2”管道原本能使俄羅斯天然氣出口量翻一番,但因為美國對俄德相關企業實施了旨在保護烏克蘭天然氣過境收入的制裁,管道啟用被推遲。與此同時,由于需要技術維護,繼續為德國供應天然氣的“北溪-1”管道目前僅以其設計輸送能力的20%水平運行。
運營商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表示,在“北溪-1”管道位于波羅的海的“波爾托瓦亞”壓縮機站,幾臺渦輪機需要例行維護。其中一臺的部件此前由于對俄制裁被加拿大扣押,直到德國要求后才被豁免。 而“北溪-2”管道沒有使用西門子公司的渦輪機,無論西方如何對俄制裁,都可以進行維護。
RT報道稱,柏林方面一直拒絕考慮啟用“北溪-2”的可能性。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此前表示,該管道未經認證就無法啟用。
德國政府批準超1700億歐元專項基金
用于能源轉型和氣候保護
當地時間7月27日,德國聯邦政府批準了一項總額約1775億歐元的專項基金,用于能源轉型和氣候保護并減輕公民負擔。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111360880723
德國聯邦政府將原有的“能源與氣候基金”升級為“氣候與轉型基金”,批準了該基金2023年的經濟計劃和截至2026年的計劃草案。 從2023年到2026年,聯邦政府總共將提供約1775億歐元,其中2023年的計劃額度為354億歐元。 作為聯邦政府的專項基金,該基金將成為能源轉型和氣候保護的重要融資工具,也將為能源密集型企業和私人家庭提供補貼,以補償不斷上漲的能源價格帶來的損失。
該專項基金將于2023年起從政府財政收入和儲備金中獲得資金,主要來自二氧化碳排放交易的收入。此外,該基金還計劃在全球范圍內融資60億歐元。
當地時間7月28日,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 截至2021年底,德國公共債務上升至約23000億歐元, 統計專家表示:“與2020年相比,2021年的公共債務增加了1483億歐元,同比增加6.8%,達到債務統計歷史上的最高水平。”
根據聯邦統計局的報告,截至2021年底,德國聯邦政府共負債15485億歐元,同比增長10.3%;各州政府負債達到6385億歐元,同比增加0.4%;城鎮政府的債務為1342億歐元,同比增長了0.6%;社會保險負債4500萬歐元,比前一年增加了100萬歐元。 聯邦統計局還表示,根據最終統計值,德國目前的人均債務達到27922歐元,高于3月份預估的27906歐元。
編輯| 王月龍 張錦河 杜恒峰
校對| 盧祥勇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央視新聞、環球時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