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8-01 22:12:09
◎《方案》提出,要落實石化產業規劃布局方案,科學確定東中西部產業定位,合理安排建設時序。引導有色金屬等行業產能向可再生能源富集、資源環境可承載地區有序轉移。
◎《方案》強調,要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采取強有力措施,對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實行清單管理、分類處置、動態監控。
每經記者 張蕊 每經編輯 陳旭
8月1日,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聯合印發《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明確提出,“十四五”期間,我國產業結構與用能結構優化取得積極進展,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建成一批綠色工廠和綠色工業園區,研發、示范、推廣一批減排效果顯著的低碳零碳負碳技術工藝裝備產品,筑牢工業領域碳達峰基礎。
到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較2020年下降13.5%,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會下降幅度,重點行業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明顯下降。
“十五五”期間,產業結構布局進一步優化,工業能耗強度、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努力達峰削峰,在實現工業領域碳達峰的基礎上強化碳中和能力,基本建立以高效、綠色、循環、低碳為重要特征的現代工業體系。確保工業領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達峰。
《方案》提出鼓勵鋼鐵、有色金屬等行業原生與再生、冶煉與加工產業集群化發展 圖片來源:新華社
工業領域是碳排放的主要領域之一,工業領域的碳達峰對于整體的碳達峰至關重要。為此,《方案》明確提出調整產業結構、節能降碳、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循環利用、技術創新、數字化轉型等六項重點任務,以及重點行業達峰行動、綠色低碳產品供給提升行動兩項重點工作。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劉文強此前表示,中國“雙碳”尤其是工業“雙碳”的實現路徑有幾個方向:一是能源結構調整,二是產業結構調整,三是靠植樹造林增加碳匯。能源方面,要更多地依賴于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產業結構方面,現狀是高耗能行業占碳排放的50%,這些高耗能行業的碳排放要依次達峰,2030年總體上要控制住高耗能行業的產量。
本次《方案》把“深度調整產業結構”放在了重點任務的首位。明確提出要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
《方案》提出,構建有利于碳減排的產業布局。貫徹落實產業發展與轉移指導目錄,推進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地區、黃河流域等重點區域產業有序轉移和承接。
在代表性高耗能企業方面,《方案》提出,要落實石化產業規劃布局方案,科學確定東中西部產業定位,合理安排建設時序。引導有色金屬等行業產能向可再生能源富集、資源環境可承載地區有序轉移。鼓勵鋼鐵、有色金屬等行業原生與再生、冶煉與加工產業集群化發展。
與此同時,還要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低碳轉型效果明顯的先進制造業集群。
《方案》強調,要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采取強有力措施,對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實行清單管理、分類處置、動態監控。嚴把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準入關,加強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環境影響評價,對項目用能和碳排放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嚴格項目審批、備案和核準。
同時,全面排查在建項目,對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按有關規定停工整改。科學評估擬建項目,對產能已飽和的行業要按照“減量替代”原則壓減產能,對產能尚未飽和的行業要按照國家布局和審批備案等要求對標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提高準入標準。
主動推進工業領域數字化轉型也是重點任務之一。《方案》提出,要推動數字賦能工業綠色低碳轉型,強化企業需求和信息服務供給對接,加快數字化低碳解決方案應用推廣。
具體而言,首先要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利用大數據、5G、工業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對工藝流程和設備進行綠色低碳升級改造。深入實施智能制造,持續推動工藝革新、裝備升級、管理優化和生產過程智能化。
問及新一代信息技術對于工業的綠色低碳轉型可以帶來哪些助力,賽智產業研究院院長趙剛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首先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到工業生產領域,可以提供整個工業生產過程中的能源使用、碳排放數據,有了數據,就可以監測整個工業生產過程中的能耗使用情況,摸清底賬,就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去做管理。
趙剛表示,目前很多企業都在做數字“雙碳”監測系統,這套系統是由數字化軟件、物聯網設備等共同形成的一個從數據感知、數據管理到數據反饋的信息化系統,可以對各個生產環節上的碳排放數據進行有效監測,進而對碳排放量高的環節進行控制調節,使其降低碳排放。“也就是說,通過這種‘雙碳’的數字化系統的應用,可以提升整個工業的綠色低碳發展。”
“其次,工業數字化轉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使整個工業系統運行效率更高。”趙剛說,這個過程中要用數據這種生產要素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其他要素(如能源、生產原材料等)的投入,因為過去沒有這種數字化的工具去精準地掌握需求,進而對供應鏈進行精準的柔性管理,因此在生產過程中就可能造成庫存積壓或過度生產等情況,從而造成不必要的碳排放,而工業數字化轉型以后帶來的是更精益的生產,用戶需要多少,企業就生產多少,這樣就可以減少很多能源的投入以及碳排放。
趙剛表示,目前信息技術和其他能源技術正進一步相互結合,這樣能夠提供更多的綠色能源低碳技術。比如通過光伏發電到形成儲能電池或燃料電池,再到應用到新能源裝備上的整個過程,這就有新一代信息技術參與其中。“這個過程中,新一代信息技術成為整個綠色低碳技術中的一個組成技術了,它也會發揮很大的作用。”
記者注意到,除了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方案》還提出要建立數字化碳管理體系。促進企業構建碳排放數據計量、監測、分析體系。推進“工業互聯網+綠色低碳”。聚焦能源管理、節能降碳等典型場景,培育推廣標準化的“工業互聯網+綠色低碳”解決方案和工業APP,助力行業和區域綠色化轉型。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