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專訪|不溫不火梁文道

每日經濟新聞 2022-08-05 19:43:25

◎在媒體形態更迭變化的時代,溫和的梁文道始終占有一席之地。紙媒時代,他是11份報刊的專欄作家;電視當道,他在鳳凰衛視《鏘鏘三人行》縱論天下大事小事,在《開卷八分鐘》把封鎖在學術著作里的有趣想法“翻譯”給普通人;移動互聯網來了,他與圖書品牌“理想國”合作,拓展出版邊界,策劃“看理想”并推出諸如《一千零一夜》《八分》《比較政治學30講》等視頻、音頻、有聲課程。

◎在知識付費、“拆書講書”沖擊A股上市的今天,“講書薦書”開山之人的梁文道更加明了一種狀態:項目不生不滅,商業不垢不凈,流量不增不減。梁文道說:“不保證成功,不一定有用,知識只是點亮世界的靈光。”

每經記者 丁舟洋  杜蔚    每經編輯 楊夏    

要論讀書之雜、身份之多元,知識分子里,梁文道一定排得上號。

神奇的是,媒體形態更迭變化,溫和的梁文道始終占有一席之地。

紙媒時代,他是11份報刊的專欄作家;電視當道,他在鳳凰衛視《鏘鏘三人行》縱論天下大事小事,在《開卷八分鐘》把封鎖在學術著作里的有趣想法“翻譯”給普通人;移動互聯網來了,他與圖書品牌“理想國”合作,拓展出版邊界,策劃“看理想”并推出諸如《一千零一夜》《八分》《比較政治學30講》等視頻、音頻、有聲課程。

2009年,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梁文道在內地的第一本書《常識》。引起廣泛關注,成為公民閱讀的一個標志性讀物。

在知識付費、“拆書講書”沖擊A股上市的今天,“講書薦書”開山之人的梁文道更加明了一種狀態:項目不生不滅,商業不垢不凈,流量不增不減;羅振宇在節目里高喊“知識就是力量”,樊登“擁有5000萬‘知識教’信徒,靠讀書年賺10億”,梁文道則說:“不保證成功,不一定有用,知識只是點亮世界的靈光。”

如何與“二舅”相處?疫情對工作模式有什么影響?人間事、世間情,梁文道仍然在以一種溫和篤定的方式輕輕道來他的觀察和思考。

文化如同氣場,吸引性情相近之人。無論是梁文道參與策劃的“理想國”,還是他堅持每周一更的音頻節目《八分》,說到底都是老派文化人的“窄播”。而在經濟環境不太好的時候,做溫飽之外的精神食糧,不是勵志雞湯也不是知識膠囊,端出“不保證成功不一定有用”的梁文道,還能有人買單嗎?

以下是梁文道的講述,經每經記者采訪、寫作。

梁文道 圖片來源:《一千零一夜》視頻截圖

哪怕有一天失業,也不至于擔心自己毫無一技之長

“盡管所有人都會估計未來和當下大同小異,但未來通常和當下大相徑庭。”就像瑞·達利歐在書中寫道。

讀書、出行、見不同的人,這些我習以為常的生活狀態,被疫情徹底改變。以前我比較不環保,一星期起碼飛一趟。而過去兩年多來,我在內地與中國香港之間的往返也就只有四趟。

雖然是一個愛讀書的人,反正一個人呆在房間里只要有書讀,好像都可以。但實際上還是大為不同,因為我覺得旅行、跟人聊天、讀書、看電影、聽音樂……都是不同的ways of know,它們都能夠給我帶來刺激和養分,所以我沒有太把這幾樣東西分得那么清晰。

除了生活方式的改變,疫情還加劇了經濟環境的不明朗,直接反映在我身上的是收入減少很多。我本來還有一些周邊的工作機會,現在也被疫情“吃掉”或者被不斷改期延期。

那該怎么辦?

好在我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多少還能夠有一點東西。所以我也會認為,入行文化傳媒行業的年輕朋友要好好想清楚,自己最核心的能力是什么?

只要把那個核心能力培養好,將來你就算行業有許多新的技術進展,平臺的變化,發行方式的變化,又或者說不做這個行業了,你的核心能力仍是能跟著你走的,我覺得這點很重要。

你看我做媒體這么多年,真的是你想得出來的媒體種類我都做過——

傳統的報紙雜志,那時候連電腦都還沒普及;到后來做廣播電臺、電視臺、電影,然后到互聯網我都做過了。跟我同輩很多人比起來,他們可能會覺得,為什么每一次新的技術轉型出現,好像我恰好都能趕上、能做些事。其實回想起來,并不是因為我對這些新技術有多敏感,或者多想做一個弄潮兒,而是因為我無論去哪里,我核心的東西沒有變,我都是帶著核心能力去的。

核心能力在我身上主要就是兩方面,一個是經營內容的能力,第二個能力也許更為重要,就是怎樣用各種形式和手段去把一個故事講出來。Story tell,在今天很多行業里都是很核心的,比如做游戲設計、做品牌、做廣告、做市場營銷等等,本質上都是在講故事。

把故事講好的能力恰恰也是我們這個時代很需要的能力,而且這種能力也是不斷保持下來不會那么容易被淘汰的。這種抽象與形象結合的對訊息和內容的組織能力、表達能力,我覺得要好好用心培養。無論媒體形式怎么轉變,社會經濟市場情況怎么轉變,多多少少你還是能找到棲身之所。

所以在面對轉變中,掌握好最核心的能力,哪怕有一天面臨失業,也不至于太擔心自己會毫無一技之長。

梁文道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沒什么好膨脹的,成名真的是僥幸

任何時代都有突然成名的文化人,但我確實沒有過所謂的“膨脹”。

我17歲“出道”,給報紙投稿,不久后成為一名專欄作家。其實在中國香港做文化人的日子并不好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口袋里常常只剩幾毛錢。好不容易出一本新書,沒有評論、沒有掌聲、更也沒有市場。在那種情況下,我還想繼續做這件事,就證明是真的喜歡了。

在文化這條路上,我一走就是30多年,大學講師、主持人、劇評人、書評人、時事評論員、樂評人、品牌策劃……50多張不同的名片,做過得太雜。

多重身份下,始終沒變的是我做的一直是偏嚴肅內容,而嚴肅內容一直都是小眾市場。所以對于各種冷遇或是命運不濟,我反而覺得是個常態。后來成了某方面的名人,物質上已經好起來了,倒覺得就是僥幸。

讀書本就是我的興趣,到現在還能以此為生,我覺得就是運氣好。

至于讀書能帶來多少商業變現,我不太看重,并不是說我不想賺錢,而就像我剛剛講的,我運氣已經足夠好,一個十多歲開始寫東西的人,現在能過上這樣的日子,我覺得很可以了,不能奢求更多。反而想的是怎樣持續投入把事情做得更好,比如我曾創辦過民間學校,辦過雜志等,基本上都沒實現很大盈利。

我唯一做過很掙錢的媒體是我自己做電臺臺長的時候,但那樣的經歷已經夠了。我現在還有一家做品牌策劃的公司,也就是賺點小錢,我把它當成一種創作創意的實踐,如果一門心思去做大,肯定能賺更多錢,可我真的不需要這么多商業的東西。我的時間精力,還是想放在我喜歡的,自己的文化內容產出。

做我喜歡的文化內容,比如我曾是“理想國”的首席顧問,協助他們做書籍策劃、活動策劃。像是“理想國”的M系列,早年的理想國沙龍,到后來的“寶珀理想國文學獎”……“看理想”是當時我跟“理想國”共同創辦的一間公司,這個公司制作一些文化方面的視頻、音頻、有聲課程等。

理想國編輯介紹M系列叢書,圖片來源:百度百科視頻

2022年寶珀理想國文學獎 圖片來源:理想國公眾號

我在去年5月的時候,就離開這兩家公司,退下來了。因為這個品牌上軌道,相當成熟了,在那里我們的同事都非常年輕、非常能干。我也覺得我該去弄些別的事了,大概就是這樣。

就像是做了七年的《開卷八分鐘》,2014年結束了,有觀眾跟我說感到惋惜。我個人倒真的沒有太多情感上的難受,每段旅程都有結束之時,但我自己想做的事情還會在另外的平臺再度展現。而那段工作留下來的經歷讓我終身受益,當時我一星期要做五集節目,一集要介紹一到兩本書,所以這七八年來每天除了讀自己感興趣的書,還要為節目而讀書,逼迫自己讀得更廣、更雜,如果不是這個節目,我未必能讀到范圍那么廣的書,所以是挺感恩。

勇于讀書,勇于認識自己

我著實是享受讀書的過程,把這項興趣變為工作,我從未厭倦過。我的疲憊純粹是生理上的,比如睡得少、運動少、年齡大了,逐漸容易累,但要說那種情緒上的疲憊,我真還沒有。

為了工作和讀書,跟平常自己看書的狀態非常不一樣,有點像“教學相長”,在“備課”和“講述”的時候,加深自己的理解。我讀書時就會在想這段內容是不是值得講給大家,用書中的原話來講嗎,還是要轉化一種方式?怎樣在很短時間里提綱挈領地把書中吸引人的部分撿出來?這樣的讀書也很生動,久而久之幫助我自己與這些書建立聯系,書與書之間不同類的知識拉起一張網,對自己也是極有好處的。

現在有付費讀書的項目,交了會費,成為會員后,專人來為會員講這本書,告訴大家聽了這40分鐘的講書就能掌握這本書。如果要讓我來評價這種商業模式,我首先認為是好事。我們今天大部分人都很忙,沒有耐心或精力去埋頭啃一本大部頭,現在有人用簡單的方法來給予這些書的資訊,起碼能讓更多的人想要了解一下《戰爭與和平》、《資本論》、《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能讓人們產生這樣的需求,已經很不錯了。

梁文道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但從我自己讀書的角度來講,我會覺得這恐怕不是一個好辦法。

因為讀書是一種特別的體驗,需要你用腦子、用精神、用情感投入,你投入多少,就獲得多少,如果只是有人把“干貨”拆解給我,而不是自己鉆進去走一趟,對我來說是不完整的。

當你跟一本困難的書搏斗后,有所得的那種體驗會深刻留在腦海里,哪怕你忘了讀過什么,但那段過程會讓你的思想、認知發生質的變化。這種變化可能是不自知的,但卻能收獲很多東西。而在閱讀過程中,把自己跟外界相對隔離開之后的安靜,則是一種非常投入的體驗。

這些都不是“拆書”“講書”能帶來的,由于我自己比較珍惜讀書的體驗,也很關注人的主動性,所以那樣的節目或者產品是我不太愿意去做的。我做的讀書節目更多的是起到一種介紹和導讀的作用,最終還是希望大家自己去讀那本書。

常常讀書,能幫助我們培養清醒;勇于讀書,有助于我們把握好對自我的認知:我是誰,我能做什么,我希望自己是誰。而分享書的人,其理念或者是看世界的方式很重要。呈現給大家的,應該是一種開放、多元且不一樣的聲音。謙和的方式,有時候比推薦書更能觸達人。

真正會讀我寫的文章、看或者聽我節目的人,其實沒那么多,只不過我一直都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疫情防控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