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8-10 22:31:32
每經記者 陳浩 每經編輯 梁梟
“我的理解是,企業不能只是靠宣傳,還是要把自己的主業做好。”
的確,今年58歲的安必平董事長蔡向挺很少接受媒體采訪。只有在公司登陸科創板時,蔡向挺向媒體講述了并不平坦的創業和上市之路。
受訪企業供圖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位于廣州市黃埔區的安必平總部辦公樓見到了蔡向挺。學預防醫學出身的他戴一副黑框眼鏡,說話溫和而堅定,沒有過多寒暄便進入采訪主題。
或許是很少跟媒體打交道的緣故,面對記者拋出的一個個問題,蔡向挺有時會微微停頓,有時會停下來先喝一口茶,隨后再給出自己的回復。
蔡向挺是體外診斷(IVD)領域的一名“老兵”。他早前從事過體外診斷產品代理,后于2005年創立安必平。成立17年來,安必平堅持聚焦病理診斷領域,研發出一系列腫瘤篩查及精準診斷產品。
2020年8月,安必平登陸資本市場,成為國內病理診斷領域首家科創板上市公司。
過去幾年,安必平業績向好,但上市以來,公司股價卻“跌跌不休”。在病理診斷這一細分賽道,公司是否已經觸及業績天花板?未來業績是否有持續增長點?
蔡向挺表示,一方面,未來公司將繼續專注于癌癥篩查,爭取讓篩查技術覆蓋更多癌癥種類,同時繼續深耕宮頸癌篩查領域;另一方面,公司將大力發展病理共建業務,幫助基層醫院建立病理科,通過病理共建將渠道下沉至基層醫院,未來這項業務有望快速增長。
看好病理診斷賽道:從代理業務到國產替代
蔡向挺一直都在跟疾病預防與控制打交道。上世紀80年代,蔡向挺取得了預防醫學學士學位,后來曾在廣東省職業病防治院任職。
上世紀90年代末,蔡向挺敏銳地捕捉到了體外診斷相關產品在國內市場的商機,成了美國一家醫療器械巨頭的代理商。當時,國內體外診斷市場被進口產品壟斷,國產品牌很難分得一杯羹。“我們國家需要有自己的民族品牌,有自己的技術,我希望國內也可以研發生產出這些產品。”蔡向挺說,這是自己在2005年創立安必平時最初的想法。
跟其他體外診斷領域公司不同的是,安必平成立之初,蔡向挺便將目光瞄準了腫瘤篩查與精準診斷這一細分賽道。目前,公司已經搭建起液基細胞學(LBP)、聚合酶鏈式反應(PCR)、免疫組織化學(IHC)和熒光原位雜交(FISH)四大系列產品線,同時也是國內最早研發并應用沉降式液基細胞學技術的廠商之一。
安必平的產品主要覆蓋病理診斷領域,主要為醫院病理科提供相關試劑產品及設備。病理診斷是體外診斷領域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疾病的發生原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等,多為對疾病的最終診斷。病理科在醫院發揮著重要作用,病理診斷被稱為“腫瘤診斷的金標準”,往往是疾病診斷的最后一關,也是疾病治療的第一步。
西南證券研報數據顯示,根據《2019年中國體外診斷行業報告》,中國病理市場占整個體外診斷市場約為5%,以5%作為病理市場的占有率進行測算,2020年中國病理市場規模超過40億元。而過去三年,安必平業績呈上升態勢,營收分別為3.55億元、3.75億元和4.39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7399萬元、8475萬元和7978萬元。
2021年,安必平出現增收不增利的情況。除實施股權激勵需計提股份支付費用外,持續加大研發投入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年報數據顯示,公司去年研發投入為4590萬元,同比增長65.52%,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為10.46%;研發人員148人,同比增長30.97%。
目前,進口產品仍然占據著國內病理診斷市場的主導地位。“越是大型醫院,進口產品的占有率就越高,在基層醫院,國內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會比進口產品高一點。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這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商業機會,國產替代的市場空間還很大。”蔡向挺言語中流露出樂觀。
2020年8月,在歷經曲折之后,安必平終于登陸資本市場,成為國內病理診斷領域首家科創板上市公司。不過,公司股票在二級市場表現不佳,上市后股價持續下跌。當記者提及股價下跌時,蔡向挺笑了笑:“我確實不知道為什么會跌。我們公司基本面非常健康,我對這個賽道充滿信心,就盡我們的力量一步一步朝前走。”
蔡向挺此前很少接受媒體采訪。“我的理解是,企業不能只靠宣傳,還是要把自己的主業做好。但現在我覺得要轉變一下觀念,所以你們說要來采訪我就很歡迎。”蔡向挺稱。
談宮頸癌篩查:市場空間大,公司市占率超10%
宮頸癌篩查是安必平現階段的核心業務。目前,聯合使用液基細胞學和HPV病毒檢測逐步成為宮頸癌篩查的主流方向,公司則擁有宮頸細胞學+HPV基因檢測的宮頸癌聯合篩查方案。
宮頸癌是一種嚴重威脅女性健康的常見惡性腫瘤,而宮頸癌篩查能大幅降低宮頸癌死亡率。
2020年11月,世界衛生組織發布《加速消除宮頸癌全球戰略》(以下簡稱《戰略》),包括中國在內的194個成員國共同承諾消除宮頸癌。《戰略》提出,疫苗接種、篩查和治療是消除宮頸癌的三個關鍵措施。
今年4月,國家衛健委明確提出,到2030年,適齡婦女宮頸癌人群篩查率要達到70%以上。
公司為何在創業之初就選擇宮頸癌作為目標癌種?蔡向挺介紹,疾病的預防控制有三個要素,即致病原因明確清晰、傳播途徑明確清晰、控制住易感人群。“世衛組織為什么要提出消除宮頸癌,原因就是它的致病原因、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都是非常明確的,所以是可防可治,這是我們選擇宮頸癌篩查的一個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宮頸癌篩查還有著較大的市場潛力。據安必平方面介紹,中國每年有超1億25歲到65歲適齡女性有定期篩查需求,但由于國內宮頸癌篩查起步較晚,且受到經濟水平制約,國內適齡女性宮頸癌篩查覆蓋率不到30%,而歐美發達國家達到80%以上。
“預防甚于治療,經過國家這些年的宣傳,很多女性也知道宮頸癌篩查的必要性,所以市場空間很大。”蔡向挺表示。
談到公司宮頸癌篩查業務的核心競爭力,蔡向挺表示,公司努力在宮頸癌篩查中做到“四化”,即自動化、標準化、數字化、智能化;公司自研自產的自動化和數字化產品已經陸續注冊報證推向市場,公司還與騰訊、華為先后達成戰略合作,基于雙方在病理科、醫學標注、算力算法等優勢,推動人工智能在病理領域的落地應用。
記者注意到,為實現宮頸癌篩查精準化,安必平與騰訊合作,聯合開發宮頸細胞學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目前該項目已完成產品研發定型工作,正在進入多中心科研臨床試驗階段。
蔡向挺透露,在國內宮頸癌篩查市場,公司的市場占有率大概為百分之十幾,目前大部分市場還是由進口產品掌控。2021年,公司的宮頸液基細胞學+HPV基因檢測產品銷售收入同比增長20.42%。
談病理共建:基層醫院有剛需,能否成為新的增長點?
未來,在宮頸癌篩查之外,公司是否還將拓展其他腫瘤篩查業務?
蔡向挺表示,宮頸癌篩查市場足夠大,值得公司繼續深耕;同時,公司也在不斷布局宮頸癌之外的其他癌癥篩查技術,像針對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結直腸癌和膀胱癌等都有做探索性的研究。“對公司來說,我們希望所有的癌癥都開發出對應的篩查產品,但是這個難度較高,我們也在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希望早日獲得突破。”蔡向挺稱。
病理共建業務是公司發力的另外一個方向。
蔡向挺稱,公司將依托病理“四化”,提高現有醫院病理科診療服務效率的同時,大力發展病理共建業務,幫助基層醫院建立起病理科,未來該業務有望實現快速增長。
何為病理共建?據悉,病理科在醫院里非常重要,相當于“終審法院”,但是目前國內病理科資源多集中在三甲醫院,基層醫院的病理科非常薄弱。公司在年報中援引相關數據顯示,約六成的醫院未設置病理科或未開展病理業務,并且病理醫生資源極度不均,近七成的病理醫生集中在三級醫院,目前大部分基層醫院病理檢測主要為外送模式。此外,國內病理科醫生缺口較大,而培養一個病理醫生至少需要3到5年。
2021年10月,國家衛健委印發《“千縣工程”縣醫院綜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要求推動省市優質醫療資源向縣域下沉,逐步實現縣域內醫療資源整合共享。《方案》還提出,要有效落實縣醫院在縣域醫療服務體系中的龍頭作用和城鄉醫療服務體系中的橋梁紐帶作用,力爭通過5年努力,全國至少1000家縣醫院達到三級醫院醫療服務能力水平,為實現一般病在市縣解決打下堅實基礎。
蔡向挺表示,病理共建也是公司積極響應國家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推進分級診療的政策,努力提升基層醫院病理科診斷能力的舉措。“病理科建設是縣級醫院升三級的必備要求,公司的病理共建業務不僅能帶動原有的試劑和設備銷售,給公司帶來新的業務增長點,還能解決縣級醫院建設病理科的剛需,為解決基層老百姓就醫難題作出貢獻。”蔡向挺稱。
病理科建設需要資金、人才、運營等長期系統化投入,對于基層醫院來說,單獨建設病理科難度較大。蔡向挺表示,公司目前通過“輸出產品+帶教醫生”的方式,與基層醫院合作建設病理科。“公司提供病理科所需的試劑設備以及專業的技術人員,協助基層醫院建設病理科。通過病理人工智能產品,與三甲醫院的病理專家實現互通互聯,解決基層病理醫生的帶教成長、閱片診斷、遠程授課等問題。”
在公司的病理共建模式中,如何增加三甲醫院病理專家的積極性,讓他們能更有效地帶教基層醫院病理醫生?蔡向挺坦承,在此前的醫聯體實踐中,很多時候三甲醫院的專家們并沒有合適的方式有效地帶教幫扶基層醫院的醫生們。
“我們認為病理專家的知識和勞動是有價值的,我們愿意給他們支付報酬,激勵他們去帶教幫扶基層醫生。”蔡向挺表示,公司還開發了病理醫生社區APP“愛病理”,目前累計注冊用戶超過2萬人,加上公司開發的“實視”實時鏡下視野共享系統,可實現病例討論、線上咨詢、遠程讀片、直播授課等。
對公司而言,病理共建模式是否有資金投入壓力?蔡向挺稱,現在病理科所需要的產品都是公司自己研發的,成本相對可控。“至于基層醫院的付費能力,我們不是賣產品,醫院不存在向我們買產品,我們是最后參與醫院病理科收入的分成。”
據悉,自2020年開始拓展共建業務以來,目前安必平已設立廣州、湖南、重慶、陜西共4家控股病理中心,并于2021年首次實現服務收入。據2021年年報披露,公司去年病理共建服務收入達到1127萬元。
不過,病理共建需要長期投入,未來這項業務對公司業績貢獻如何,仍有待長期觀察。
封面圖片來源:受訪企業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