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8-15 16:22:11
每經編輯 孫志成
曾經餐飲界當之無愧的一哥——火鍋,如今不香了?
8月14日晚,在港股上市的呷哺呷哺和海底撈都發布了盈利預警。
其中,呷哺呷哺公告顯示,該公司上半年預計虧損2.7億元至2.9億元。
海底撈的公告則稱,2022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預計最高下滑17%,凈利潤將延續去年下半年以來的虧損局面,上半年預計錄得凈虧損約人民幣2.25億至2.97億元。
海底撈預虧2.25億至2.97億元根據海底撈這份盈利預警,公司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個月收入預計不低于人民幣167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最高下滑17%,2021年同期收入約為人民幣201億元。
對于營收下降,公司稱主要是由于2022年3月至5月新冠疫情影響導致中國內地部分餐廳停止營業或暫停堂食導致客流量減少,以及因“啄木鳥計劃”餐廳數目對比2021年同期減少。
凈利潤方面,2021年同期公司凈利潤約9650萬元,而其預期今年上半年將錄得凈虧損約人民幣2.25億至2.97億元。這也延續了公司去年下半年以來的虧損態勢,去年全年海底撈巨虧41.6億元,主要發生在2021年下半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海妮 攝
海底撈將預期虧損歸咎于兩大方面,一是“啄木鳥計劃”下部分門店關停及2022年上半年新冠疫情的影響,發生的處置長期資產的一次性損失、減值損失等合計約人民幣2.55億元至3.27億元;二是中國內地2022年3月至5月新冠疫情反復,若干餐廳在一段時間內停止營業或暫停堂食服務,但仍有固定開支及員工成本產生。
所謂“啄木鳥計劃”,是海底撈在2021年11月公布的一項改革措施,包括持續關注經營業績不佳門店,重建并強化部分職能部門,恢復大區管理體系,強化內部管理和考核機制,收縮業務擴張,期望進一步改善公司經營狀況等。而這項計劃最惹人矚目的一點,是決定在2021年前12月31日前逐步關停300家左右門店。
海底撈表示,隨著疫情的緩和,2022年6月以來其中國內地及其他地區的餐廳經營表現月度環比已經明顯好轉。
據環球網,極海品牌監測的最新數據顯示,海底撈目前在全國有1248家門店,在今年6月有1247家門店,去年12月有1326家門店。半年時間,海底撈門店數量減少近80家。而根據官方數據,2021年全年,海底撈新開業門店421家,關閉門店276家。
股價方面,海底撈14日當天卻未因此份盈利預警而受挫。8月15日,海底撈股價強勢反彈,截至午間收盤,股價上漲8.61%,報17.4元,盤中最大漲幅一度超過10%。
呷哺呷哺稱上半年預虧2.7億-2.9億元
除了海底撈外,8月14日晚間,“火鍋第一股”呷哺呷哺同樣發布了盈利預警。根據該公告,2022年上半年,呷哺呷哺預計營收約21.6億元,同比下跌29.0%;凈虧損預計為2.7億-2.9億元,較上一年度的虧損0.47億元同比擴大了約474.47%-517.02%。
針對虧損擴大,呷哺呷哺指出,今年上半年呷哺呷哺大部分地區的餐廳仍然受到疫情影響,無法充分營業。其所在的116個城市中,受到疫情影響的有92個,占比約79%,尤其主要一線城市受疫情影響嚴重,如北京、 上海、深圳、天津等。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公告稱,集團將持續密切關注市場狀況、檢視餐廳經營情況,以及時調整組織架構和業務策略,同時將采取多項措施增加餐廳運營收入和精細化控制及管理各項經營成本費用,其中包括針對疫情的影響。
公告顯示,集團上半年新開業餐廳21家,下半年新開餐廳選址將陸續采取更科學化的選址系統,全年新開業餐廳預計約100家。
近兩年來,疫情持續反復對餐飲業造成沖擊。除了經營業績承壓,呷哺集團在資本市場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在今年6月28日創出4.53港元的階段新高后便步入下行通道。8月15日截至發稿報3.21港元,近一個半月累計下跌近30%。
上半年全國餐飲收入整體下行
據南方都市報,遭遇業績滑坡的不止海底撈和呷哺呷哺,今年上半年,餐飲上市公司的整體情況都不容樂觀。
2022年上半年,九毛九營收同比下跌約6.1%至18.99億元,凈利潤下跌70.4%至約5500萬元;同期,“酒館第一股”海倫司營收同比微漲0.2%-2.5%至8.7億元-8.9億元,凈虧損同比大幅擴大了10.6-11.4倍至2.9億元-3.1億元;奈雪的茶營收同比下跌2.63%-4.99%至20.20億元-20.70億元,經調整凈虧損為2.3-2.7億元,而上一年度經調整凈利潤為4820萬元。
除此之外,今年上半年,星巴克在中國地區的收入下跌,百勝中國營收凈利雙降,全聚德、西安飲食虧損擴大,唐宮中國、太興、味千(中國)均由盈轉虧。
受到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今年上半年,全國餐飲收入整體下行。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22年上半年,全國餐飲收入為20040億元,同比下跌7.7%;限額以上餐飲收入4879億元,同比下跌7.8%。
(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編輯|孫志成 杜波
校對|王月龍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中國證券報、證券時報·e公司、南方都市報、中新財經、環球網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