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8-16 20:02:25
◎奧星股份擬在新三板基礎層掛牌,公司主要產品為氯化聚乙烯、高氯化聚乙烯和氯化聚氯乙烯。2020年、2021年、2022年1~2月,凈利潤分別為1310.45萬元、1249.32萬元、152萬元。
◎奧星股份2021年、2022年1~2月第一大客戶為品創化工,該公司成立于2021年1月。也就是說,奧星股份在品創化工成立當年即對其進行大額銷售,雙方合作背景、原因還有待公司解釋。
每經記者 張明雙 每經編輯 文多
近日,山東奧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奧星股份)向全國股轉系統提交申報材料,擬在新三板基礎層掛牌,目前已收到第一次反饋意見。奧星股份從事新型高分子合成材料氯化聚合物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為氯化聚乙烯、高氯化聚乙烯和氯化聚氯乙烯,下游客戶主要處于PVC制品行業。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公司2021年、2022年1~2月第一大客戶為臨沂品創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品創化工),該公司成立于2021年1月。也就是說,奧星股份在品創化工成立當年即對其進行大額銷售,雙方合作背景、原因還有待公司解釋。
2020年、2021年、2022年1~2月(以下簡稱報告期),奧星股份營業收入分別為1.84億元、2.19億元、3749.38萬元,凈利潤分別為1310.45萬元、1249.32萬元、152萬元。公司最主要產品為氯化聚乙烯,收入占比超過八成。
氯化聚乙烯行業存在下游客戶較為分散的特點,奧星股份也不例外,報告期內,前五名客戶銷售收入占比分別為19.92%、22.89%、25.87%。
2021年、2022年1-2月,奧星股份向第一大客戶品創化工銷售金額分別為1740.22萬元、340.62萬元,收入占比分別為7.93%、9.08%。而2020年公司向第一大客戶銷售占比為4.60%,相比起來,奧星股份對臨沂品創的銷售占比更高。
圖片來源:公開轉讓說明書(申報稿)截圖
啟信寶顯示,品創化工成立于2021年1月,注冊資本100萬元,反饋意見還提到該公司實繳資本為0。是一家自然人獨資的有限責任公司。也就是說,奧星股份在品創化工成立當年即向其銷售了1000多萬元的產品。
另外,奧星股份還存在向成立不久的供應商采購的情形。山東常旺環保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6月,2021年成為公司第三大供應商,采購金額為1217.23萬元。
對于報告期內前五大客戶、供應商存在成立不久即與公司開展合作、規模較小等情況,反饋意見要求公司逐一說明與相關公司合作的背景、原因、結算方式,并請主辦券商、會計師核查奧星股份與相關公司是否存在實質關聯關系、資金流水是否存在異常、公司銷售的真實性等。
記者還注意到,奧星股份還存在同業對手位列前五名客戶的情形。公開轉讓說明書(申報稿)顯示,“結合細分行業內主要競爭對手官網等公布的相關信息,目前已知氯化聚乙烯在產的主要生產廠家”中,江蘇天騰化工有限公司的產能為3萬噸/年。報告期內,該公司均位列公司前五名客戶名單中,為奧星股份主要客戶。
作為化學制品企業,奧星股份屬于重污染行業,公司也在經營風險因素中提示了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的風險。奧星股份表示,公司遵守國家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最近兩年未發生過重大環保違法行為,亦不存在因環保違法而被行政處罰的情況。
不過奧星股份的生產項目曾出現過未履行環評手續就建成投產的情況。公司2萬噸/年氯化聚乙烯(CPE)生產項目于2004年5月投產運行,但沒有履行相關的環保手續,2010年5月,地方環保部門對其違法行為進行了處罰,要求停產整治并罰款5萬元。2013年4月,環保部門出具驗收批復文件,同意該項目通過驗收。
另外,奧星股份子公司的6萬噸/年高檔有機玻璃、15萬噸/年環保型凈水劑、10萬噸/年氯化鈣、5萬噸/年鈣鋅穩定劑、5萬噸/年水滑石生產項目(一期),屬于未批先建;2020年9月,地方生態環境部門出具情況說明,原則同意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環境影響評價總體結論和擬采取的各項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在安全生產方面,報告期內奧星股份存在違規事項。2020年6月,因未如實記錄從業人員安全教育培訓情況,相關部門對其進行罰款1萬元的行政處罰;2020年8月,因未按有關規定制定消防安全制度,未保證所屬人員的行為符合崗位安全要求,不具備與崗位職責相適應的檢查消除火災隱患等能力,違法造成火災事故,奧星股份被相關部門罰款1萬元。
此外,奧星股份及實際控制人陳子彥于2004年7月開始,擅自占用羅莊區付莊街道東三重村1220平方米(合1.8畝)建設用地建設兩排鋼結構廠房,行為性質屬于非法占地。2021年4月,相關部門對陳子彥下達《行政處罰決定書》,責令退還非法占用土地,罰款1.83萬元。
但是,按照相關部門出具的證明,上述安全生產違規、非法占地的處罰,均不屬于重大違法違規行為。
對于申報掛牌新三板相關事宜,8月16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奧星股份并發送了采訪郵件,公司接線人員提供了另一電話號碼,但多次撥打無法接通,截至發稿郵件也未獲回復。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401061135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