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研發重型燃氣輪機等關鍵裝備、高效硅基光伏電池……九部門出臺方案打造能源科技創新體系,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每日經濟新聞 2022-08-18 15:59:35

◎《實施方案》要求,加強煤炭先進、高效、低碳、靈活智能利用的基礎性、原創性、顛覆性技術研究。研發低能耗的百萬噸級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全流程成套工藝和關鍵技術。研發重型燃氣輪機和高效燃氣發動機等關鍵裝備。

◎在新能源發電方面,《實施方案》提出,研發高效硅基光伏電池、高效穩定鈣鈦礦電池等技術,研發碳纖維風機葉片、超大型海上風電機組整機設計制造與安裝試驗技術、抗臺風型海上漂浮式風電機組、漂浮式光伏系統。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每經編輯 陳旭    

8月18日,科技部官網發布消息,近日,科技部等九部門印發《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

《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實現重點行業和領域低碳關鍵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支撐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單位GDP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到2030年,進一步研究突破一批碳中和前沿和顛覆性技術,形成一批具有顯著影響力的低碳技術解決方案和綜合示范工程。

北京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這次公布的《實施方案》是國家制定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雙碳’目標向前推進過程中也面臨諸多技術層面的挑戰,科技支撐是極為關鍵的一環。必須依靠科技創新才能真正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

探索研發新型制氫和儲氫技術

《實施方案》提出,聚焦國家能源發展戰略任務,立足以煤為主的資源稟賦,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并降低碳排放,是我國低碳科技創新的重中之重。

為此,要充分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各類創新主體作用,深入推進跨專業、跨領域深度協同、融合創新,構建適應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能源科技創新體系。

在推動能源綠色低碳安全高效轉型具體措施方面,《實施方案》要求,加強煤炭先進、高效、低碳、靈活智能利用的基礎性、原創性、顛覆性技術研究。實現工業清潔高效用煤和煤炭清潔轉化,攻克近零排放的煤制清潔燃料和化學品技術;研發低能耗的百萬噸級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全流程成套工藝和關鍵技術。研發重型燃氣輪機和高效燃氣發動機等關鍵裝備。研究摻氫天然氣、摻燒生物質等高效低碳工業鍋爐技術、裝備及檢測評價技術。

光伏電站 圖片來源:新華社

在新能源發電方面,《實施方案》提出,研發高效硅基光伏電池、高效穩定鈣鈦礦電池等技術,研發碳纖維風機葉片、超大型海上風電機組整機設計制造與安裝試驗技術、抗臺風型海上漂浮式風電機組、漂浮式光伏系統。

在儲能技術方面,《實施方案》提出,研發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液態和固態鋰離子電池儲能、鈉離子電池儲能、液流電池儲能等高效儲能技術;研發梯級電站大型儲能等新型儲能應用技術以及相關儲能安全技術。

在氫能技術方面,《實施方案》提出,研發可再生能源高效低成本制氫技術、大規模物理儲氫和化學儲氫技術、大規模及長距離管道輸氫技術、氫能安全技術等;探索研發新型制氫和儲氫技術。

馬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認為,當前我國低碳轉型的任務還沒有完成,尤其缺乏能夠有效替代煤炭的這樣一個基礎復合能源體系。氫能技術的研發和運用是協助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支撐。“但制氫和儲運還存在諸多困難和安全層面的挑戰,因此,這些都需要通過科技創新去加以解決。”

不斷擴大新能源在建筑電氣化中使用

18日當天,科技部有關負責人就《實施方案》回答媒體提問時表示,《實施方案》統籌提出支撐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目標的科技創新行動和保障舉措,并為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做好技術研發儲備,為全國科技界以及相關行業、領域、地方和企業開展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工作的開展起到指導作用。

該負責人進一步表示,加強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涉及基礎研究、技術研發、應用示范、成果推廣、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等多個方面,《實施方案》提出了10項具體行動,包括以原料燃料替代、短流程制造和低碳技術集成耦合優化為核心,引領高碳工業流程的零碳和低碳再造;以圍繞交通和建筑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目標,以脫碳減排和節能增效為重點,大力推進低碳零碳技術研發與推廣應用等。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城鄉建設與交通低碳零碳技術”一項,《實施方案》明確要求,研究面向不同類型建筑需求的蒸汽、生活熱水和炊事高效電氣化替代技術和設備,研發夏熱冬冷地區新型高效分布式供暖制冷技術和設備,以及建筑環境零碳控制系統,不斷擴大新能源在建筑電氣化中的使用。

《實施方案》還指出,研發天然固碳建材和竹木、高性能建筑用鋼、纖維復材、氣凝膠等新型建筑材料與結構體系;研發與建筑同壽命的外圍護結構高效保溫體系;研發建材循環利用技術及裝備;研究各種新建零碳建筑規劃、設計、運行技術和既有建筑的低碳改造成套技術。

馬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當前,與建筑相關領域的碳排放是比較高的,因為從建筑的整個生產過程來看,取暖制冷都是高碳排放的過程。因此,有必要在建筑整個過程中將新能源植入并有效結合,使之能成為電氣化來源的一個組成部分,而非消耗部分,也就是使其本身能夠成為可再生能源的供給方。“這方面,我認為還有很大的空間去突破和挖掘。”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碳達峰 碳達峰 新能源 儲能 碳中和 高科技 光伏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