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8-23 17:08:57
◎“紫光系”的兩家主要上市公司交出了紫光集團有限公司重整落定后的首份成績單:合計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1.57億元,同比上漲19.7%。
◎未來紫光集團將如何協調旗下上市公司發展,是否會在“缺芯潮”和半導體行業震蕩中調整現有的資源分配,仍有待觀察。
每經記者 李少婷 每經實習記者 楊卉 每經編輯 張海妮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資料圖)
8月22日晚間,紫光國微(SZ002049,股價242元,市值1469億元)發布了上半年業績數據,加上前不久剛剛披露半年報的紫光股份(SZ000938,股價18.06元,市值517億元),“紫光系”的兩家主要上市公司交出了紫光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紫光集團”)重整落定后的首份成績單:合計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1.57億元,同比上漲19.7%。
其中,紫光股份的運營商業務及紫光云取得亮眼增長,有望吃到數字化轉型紅利;紫光國微的主力業務集成電路板塊營收快速增長,毛利率也有所提升,其中特種集成電路的毛利率達到78.64%,與其余業務毛利對比鮮明。
紫光集團重整后曾公開表示,未來將更加聚焦芯片和云網兩大核心業務板塊,至于重整后是否會調整原有的資源分配、旗下上市公司未來發展規劃是否也將隨之調整,是當前外界的關注重點。
2022年上半年,紫光國微實現營業收入29.0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6.7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1.98億元,同比增長36.81%。其中,集成電路業務營業收入為27.56億元,占總營收的94.89%;電子元器件業務營收1.36億元,占總營收的4.67%;境外收入同比增長82.27%。
對于部分業務的快速增長,紫光國微在公告中解釋稱,報告期內特種集成電路產品下游需求旺盛,業務規模和銷量隨之增長,帶來營收;而境外收入大幅增長則是由于通信SIM卡芯片產品的海外市場份額不斷提升所致。
值得一提的是,銷量增長的同時,紫光國微的集成電路業務毛利率也有所提升,較上年同期增長了8.06個百分點至67.86%;其中特種集成電路的毛利率達到了78.64%。與集成電路業務相比,電子元器件及晶體元器件的毛利率就相對較低,均為27.55%。
半導體業務方面,由于傳統消費類市場低迷,紫光國微報告期內做了不少轉型嘗試,如擴大工業控制、光伏逆變等新能源領域銷售規模,同時進入充電樁、車載OBC等應用領域。不過,上半年紫光國微的銷售費用也同比提高了37.31%至1.27億元。
再看紫光股份,上半年紫光股份實現營業收入344.02億元,同比增長11.88%;研發投入24.47億元,同比增長11.7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9.59億元,同比增長3.58%,其中運營商業務及紫光云取得增長明顯。
具體來看,紫光股份控股子公司新華三集團有限公司上半年國內運營商業務營收40.04億元,同比增長38.34%;紫光股份控股子公司紫光云技術有限公司上半年營收5.58億元,同比增長42.38%。
天風證券近日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從半年報來看,紫光股份毛利率有所回升,隨著公司加強對供應鏈、低毛利項目的管理,加上匯率趨穩下匯兌損失有望減小,紫光股份盈利能力或將提升。另外,華為受缺芯制約,整體ICT競爭格局有望優化,紫光云受移動注資后持續發展,紫光股份有望充分受益于行業數字化轉型發展。
2020年11月,紫光集團爆發嚴重債務危機。2021年7月,北京一中院根據債權人申請,依法裁定紫光集團進入司法重整。
在兩份剛剛出爐的半年報中,紫光集團的重整進展被多次提及。根據半年報中的說法,今年7月13日,北京一中院裁定確認紫光集團等七家企業實質合并重整案重整計劃執行完畢,并終結紫光集團等七家企業重整程序。
兩家原股東清華控股有限公司及北京健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全部退出,戰略投資人“智路建廣聯合體”設立的控股平臺北京智廣芯控股有限公司承接紫光集團100%股權。
至于重整帶來的直接影響,就紫光國微來說,根據重整計劃,公司3877.57萬股股票(原為控股股東西藏紫光春華投資有限公司持有)屬于重整償債資源,將根據債權人方案選擇情況直接抵償給債權人或提存至紫光集團管理人證券賬戶。
2022年6月29日,上述股票已完成劃轉,其中1032.92萬股已直接登記至相關債權人名下,2844.64萬股已提存至紫光集團管理人開立的證券賬戶。受此次重整影響,紫光國微實際控制人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變為無實際控制人。
紫光股份的情況也是如此,2022年6月29日,紫光股份5.28億股股份完成劃轉工作,其中1.41億股已直接登記至相關債權人名下,3.87億股已提存至紫光集團管理人開立的證券賬戶。
值得一提的是,紫光集團現任董事長李濱曾主導多起百億級別的大型半導體及核心技術產業的跨境并購投資與投后管理,集團還在“致全體員工的一封信”中提到,重整后業務將更加聚焦芯片和云網兩大核心業務板塊。
至于未來紫光集團將如何協調旗下上市公司發展,是否會在“缺芯潮”和半導體行業震蕩中調整現有的資源分配,仍有待觀察。
8月22日晚間,《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兩家公司未來發展規劃、紫光集團重整影響等問題向紫光股份及紫光國微公開郵箱發送了采訪提綱,但截至發稿未有回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