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8-29 20:29:16
每經記者 李沛沛 每經編輯 趙云
隨著上市公司半年報的密集披露,部分基金公司上半年的經營情況也隨之浮出水面。《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截至8月29日,已有40家公募基金公司的營收狀況被披露。
從整體的業績表現來看,不論是營收還是凈利,公募行業的增速均出現了放緩的情況。在營收方面,這40家公司中有16家同比出現下滑;凈利潤的情況更為嚴峻,共有21家公募基金公司上半年凈利相比去年同期出現了下跌,其中有4家甚至出現了虧損。
值得注意的是,增速放緩甚至出現下跌的公司名單中不乏一些管理規模靠前的行業巨頭,反映出整個行業的“遇冷”。除此之外,出現虧損的幾家公募普遍則都是規模在百億元及以下的公司,其中一家非貨基管理規模僅有1.41億元的公司上半年營收162萬元、凈虧損就達到了472萬元,中小基金公司發展的艱難可見一斑。
隨著上市公司半年報的接連披露,我們也可以一窺上半年公募基金公司的營收情況。雖然行業里此前也流傳著公募基金上半年不好做的消息,但數據最能反映真實的現狀。
首先來看一下數據。
首先來看營收情況。在這40家基金的名單中,上半年營收在10億元以上的一共有8家,其中富國基金和華夏基金分別以37.73億元和36.33億元排在前兩位,招商基金、博時基金、天弘基金和鵬華基金的營收也都超過了20億元。其中增幅最大的是招商基金,相比去年上半年同期大幅增長了26.65%,
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如此,和去年同期相比,依然有多家巨頭的營收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跌幅最大的甚至超過了20%。
另一方面,這40家公募基金中,營收同比下跌的有16家,占到了總數的40%,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上半年公募行業增速的普遍放緩。
再來看看凈利潤。根據目前的公開信息,上半年凈利潤在5億元以上的公募基金共有8家,其中富國基金和華夏基金也分別以11.22億元和10.58億元位居前兩位。但如果和去年同期相比,還是可以看出比較明顯的下滑,40家基金公司中有21家的凈利潤同比都出現下降、占到了總數的52.5%,并且有18家的下滑幅度都超過了10%,降幅最大的一家大跌了170%。
如果把營收和凈利結合到一起看,那么上半年這兩項指標雙雙出現下滑的公司數量也達到了13家,充分反映出今年基金“不好做”。
當然,目前還有多家公募基金公司,包括一些行業龍頭公司的營收數據尚未公布,我們對這些公司的情況也將持續關注。
客觀來說,與去年上半年市場向好、公募基金尤其是券商控股基金公司收益及凈利潤增速普遍提升相比,今年增速的放緩是有跡可循的。
今年上半年A股市場“跌跌不休”、上證指數上半年跌幅達到6.63%,導致權益類基金的降溫有目共睹。不僅新基金發行難有亮色,投資者贖回、基金份額縮水的情況也并不鮮見,這些都直接影響了公募基金公司的營收。
但在這種行情下,也有多家基金公司的凈利潤實現了翻倍甚至翻幾倍。根據每經記者的統計,東興基金、方正富邦基金、浙商基金和西部利得基金幾家公司的凈利潤同比激增595%、350%、188.89%和98%。當然,這主要還是因為這些公司此前的基數比較小,增幅就顯得非常可觀,但不可否認的是,還有一些公司管理規模在行業處于比較靠前甚至領先的位置,但今年上半年凈利潤也取得了不錯的增長。例如,招商基金上半年凈利潤增幅為21.68 %、大成基金增長53.11%、國投瑞銀基金增幅71%等等。
招商證券在半年報中表示,今年上半年招商基金持續推進市場化、專業化建設,進一步提升投研能力、深化客戶經營、豐富產品布局、強化風險合規保障,總體保持質效提升、穩中向好的發展勢頭。國投資本也在半年報中透露,截至上半年末,國投瑞銀基金管理各類資產規模合計約2963億元、較年初增長18%,共計管理82只公募基金,公募基金資產管理規模1953億元、較年初增長318億元、增幅19%。
但我們同時也看到,還有4家公募基金公司在上半年出現了虧損,并且這4家基金都是非常典型的中小基金,其中有一家非貨基的管理規模只有1.41億元,那就是瑞達基金。
公開資料顯示,瑞達基金成立于2020年3月、注冊資本1億元,是瑞達期貨100%持股的子公司,也是繼南華基金后的第二家期貨系公募基金。綜觀瑞達基金的發展歷史,可以發現其此前管理規模曾達到過近5億,但近年來又出現了快速下滑,目前旗下一共有3只公募基金,并且都由同一位基金經理管理,他也是瑞達基金唯一一位基金經理。
今年上半年,瑞達基金營收162萬元、凈虧損472萬元,這個量級的數字也很難讓人與一家公募基金公司聯系起來。但另一方面,這也是中小基金公司發展艱難的典型代表。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500472233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