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9-06 21:37:59
◎預計未來兩周,南方地區無大范圍高溫天氣,出現“秋老虎”的機會很小,但是6~8日湖南、江西、湖北南部部分地區有35℃左右高溫天氣。
◎人工增雨不是人工降雨,更不是“憑空造雨”,而是對不能產生降水或降水效率比較低的云進行催化,用“科技手段”讓雨下大點。
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編輯 陳星
南方部分地區將再次迎來高溫天氣,出現“秋老虎”?
9月6日,中國氣象局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肖潺介紹,8月氣候最顯著的特征是高溫少雨。全國平均氣溫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高,全國平均氣溫為22.4℃,較常年同期偏高1.2℃。全國平均降水量82.4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23.1%,為1961年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歷史同期第3少。
肖潺說:“全國共有500個國家氣象站日最高氣溫突破8月歷史極值,有267站日最高氣溫持平或突破歷史極值。”
為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發布會上提問:我國今年的高溫天氣情況如何?未來兩周是否有“秋老虎”,高溫天氣是否會繼續發展?
對此,國家氣象中心四級職員楊瑞林在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問時指出,預計未來兩周,南方地區無大范圍高溫天氣,出現“秋老虎”的機會很小,但是6~8日湖南、江西、湖北南部部分地區有35℃左右高溫天氣。
發布會現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李彪 攝
在介紹8月我國主要天氣氣候事件時,肖潺指出,高溫日數異常偏多,區域高溫過程持續影響我國。6月13日至8月30日,我國中東部地區出現持續性、大范圍高溫天氣,此次高溫過程具有持續時間長、范圍廣、強度大、極端性強、影響大等特點,綜合強度為1961年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最強。8月,全國平均高溫數有5.2天,較常年同期偏多2.7天,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西南東北部、華中中南部、華東中南部及陜西南部等地高溫日數普遍有20~30天,比常年同期普遍偏多15~20天。
長江流域等地氣象干旱持續發展。受持續高溫雨少影響,長江流域發生大范圍夏伏旱。截至8月31日,長江中下游以及重慶中南部、四川西部和東南部、西藏中東部等地存在中度至重度氣象干旱,局部地區特旱。持續高溫干旱造成重慶、四川等地山林火災多發,長江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陽湖水位較常年同期明顯偏低,對部分地區農業生產、水資源及電力保供影響較大。
“8月,全國共發布預警信息6.5萬條,較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6%,預警信號中的高溫成為主要預警事件類型,其中,高溫紅色預警信息發布數量占月紅色預警信息發布總量的87.8%。”肖潺說。
同時,針對即將到來的中秋節期間天氣情況,國家氣候中心介紹,中東部地區無大范圍強降雨和高溫天氣、氣溫起伏較小,總體適宜出行。
臺風過后,大家普遍關心是否會出現“秋老虎”,再遇高溫。
對此,楊瑞林介紹,預計未來兩周,南方地區無大范圍高溫天氣,出現“秋老虎”的機會很小,但是6~8日湖南、江西、湖北南部部分地區有35℃左右高溫天氣。
針對我國四川盆地及長江中下游流域出現的持續高溫、干旱,人工增雨作業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中國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中心副主任趙志強介紹,大范圍人工增雨作業有效緩解了高溫旱情,在農業生產、能源保供、森林防火、人體健康、水資源安全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據統計,8月1日至31日,針對南方高溫旱區,共實施飛機人工增雨作業75架次,累積飛行211小時,此外各地積極開展地面人工增雨作業,初步估算,人工增雨作業影響面積達145萬平方公里。
進入9月,旱情雖然得到緩解,但是,部分地區仍將出現降雨偏少的情況。
肖潺介紹,預計9月,西北地區中東部、西南地區北部等地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多,華東大部、華中等地偏少。其中,陜西西南部部分地區、甘肅東部、寧夏南部、青海東南部、四川北部偏多2~5成;全國其他地區降水接近常年同期到偏少,其中安徽中南部、江西北部、湖北東部、湖南東北部偏少5~8成。
對此,趙志強指出,9月份重點關注湖南、江西、貴州、湖北、安徽等地區。有些旱區還在繼續發展,在這些地區會實施人工增雨作業。
趙志強介紹,人工增雨不是人工降雨,更不是“憑空造雨”,而是對不能產生降水或降水效率比較低的云進行催化,用“科技手段”讓雨下大點。
他指出,能夠實現人工增雨的云一般具備以下幾個條件:一是云中缺乏冰核或云凝結核;二是云層厚度一般要大于2公里;三是云中要有充沛的水汽循環和補充,如果云中有較好的上升氣流,則可以加速從云水向降水的轉化過程;四是要保證空域;五是從條件預報、監測、方案設計、指揮、作業實施到效果評估全流程的高效組織。
趙志強說,人工增雨只能做到“錦上添花”,做不到“無中生有”。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李彪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