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專訪成都理工大學副校長許強:地震預警需觸達更多環節;要警惕次生地質災害

每日經濟新聞 2022-09-09 20:51:59

◎地災國重實驗室常務副主任許強告訴記者,本次瀘定地震誘發的地質災害相對比較嚴重。同時伴隨華西秋雨來臨,還需警惕震裂松動的山體發生大規模滑坡、大量新增松散物源轉化為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許強表示,目前我國的地震預警終端觸達范圍還存在一些短板,建議可由政府主導在地震多發高發區域推廣應用多媒介的地震預警體系,強制手機、電視、電子廣告牌和顯示屏等媒介接入地震預警功能。

每經記者 楊夏    每經編輯 陳俊杰 宋思艱    

他們每天都會向科學技術部、自然資源部、應急管理部等部門以及現場抗震救災指揮部提供研究分析簡報;他們在地震發生后第一時間派專家到現場,同時組建了震后遙感應急遙感解譯小組,廣泛收集各渠道光學衛星、雷達衛星、無人機航拍等遙感數據,對地震次生地質災害和災害損失進行快速解譯和評估——自四川省“9•5”瀘定地震發生以來,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地災國重實驗室)的二三十位研究人員一直在忙碌著。

9月8日,成都理工大學副校長、地災國重實驗室常務副主任許強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線上專訪。

許強告訴記者,本次瀘定地震誘發的地質災害相對比較嚴重,從地勘隊伍現場排查和無人機拍攝影像來看,比原預估似乎更嚴重一些。同時伴隨華西秋雨來臨,還需警惕震裂松動的山體發生大規模滑坡、大量新增松散物源轉化為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在談到地震預警體系的建設時,許強建議,可由政府主導在高地震風險區域強制各類媒介,如手機、電視、廣告屏幕等接入地震預警系統。

對瀘定地震仍需警惕次生地質災害風險

據中國地震臺網中心數據,2022年9月5日12時52分,四川甘孜州瀘定縣發生M6.8級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最高烈度達到9度,震中位于北緯29.25°、東經102.08°。地震發生時成都、重慶和西安等地震感明顯。

地震發生后,成都理工大學地災國重實驗室利用前期已研發的地震誘發地質災害預測模型,對本次瀘定地震誘發地質災害進行了分析預測。

該實驗室《2022年9月5日瀘定地震誘發次生地質災害速報》顯示,地震觸發了大量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質災害,造成災區大范圍道路損毀、交通中斷、部分居民房屋被掩埋,目前各部門專業隊伍正在重災區開展應急救援。目前,實驗室已經分析解譯出灣東河流域、磨西鎮周邊、震中區海螺溝景區等地質災害發育分布及其對道路、房屋的損毀情況。

許強表示,本次瀘定地震誘發大規模滑坡的可能性不大,但地質災害的嚴重性不容小覷。

桃壩隧道出口滑坡(左圖);得妥鎮對岸滑坡災害(右圖) 圖片來源:成都理工大學地災國重實驗室

瀘定縣位于二郎山的西面,與多雨的雅安不同,暖濕氣流被高山擋住,當地不太具備發生超強降雨的氣候條件。但令人的擔憂的是,震中區屬于高山峽谷地帶,本身就屬于地質災害高易發區。雖然本次瀘定地震震級為6.8級,低于“8•8”九寨溝地震的7.0級,但本次地震截至9月9日已造成88人不幸遇難,30人失聯,人員傷亡明顯高于九寨溝地震。

“基于這個原因來說,實際上本次地震造成的地質災害可能還是比較嚴重的。現在從我們現場調查的情況來看,當地地質災害情況已經超出了我們原本的預估范圍。”

許強特別指出,伴隨四川進入秋雨季節,綿密秋雨滲入震裂松動的山體之中,不排除未來發生較大規模滑坡的可能性。同時,地震過程中眾多崩塌滑坡使震區新增大量松散固體物質,很容易在降雨條件下爆發泥石流災害。此外,對余震帶來的崩塌落石危險同樣也需要高度警惕。

地震預警需要觸達更多環節

9月5日地震發生當天,不少成都、重慶市民的手機收到了地震預警信息。



圖片來源: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網站

據許強介紹,目前我國地震預警技術已經比較成熟。本次成功預警地震的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也在2020年與中國地震局簽約共建中國地震預警網,地震預警技術逐步得到相關政府部門的認可與推廣。

但目前我國的地震預警終端觸達范圍還存在一些短板。一部分國產品牌手機已在其操作系統接入了地震預警功能,但其他手機還需要額外下載地震預警App才能使用地震預警功能。家庭電視也需要在開啟時才能接收到地震預警信息。

許強建議,可以由政府主導在地震多發高發區域推廣應用多媒介的地震預警體系,強制手機、電視、電子廣告牌和顯示屏等媒介接入地震預警功能。對于重要設施設備,如高鐵、地鐵、大型水電站等要建立地震自動防御體系,當震級達到一定烈度需要系統自動停止運行等措施。

預警也需要有針對性,許強認為,如4度以下的地震烈度,震感和危害都很小,沒有必要觸發預警系統,反復預警反而會引起公眾不必要的恐慌。

除預警之外,建立公眾對地震的正確認知也非常重要。許強表示,大多數公眾目前還缺乏對于地震和防災的正確認知。對于一些大型城市,在距離震中較遠的前提下,只要房屋抗震等級達到標準,公眾沒有必要恐慌,更不應該采取跳樓等極不正確的防震避震措施。

圖片來源:成都理工大學地災國重實驗室

計劃建立全時空實景三維地災防治體系

早在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許強就提交了《充分利用高新技術,進一步提升我國地質災害防治能力》的提案。他在提案中建議,盡快引入現代合成孔徑雷達、激光雷達等高新技術,構建“空-天-地”一體化的地質災害隱患早期識別“三查”體系。

許強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上述體系已經得到自然資源部、應急管理部等有關部門和公路、鐵路、水利水電等多個行業認可和應用推廣。最令他振奮的是,不少地質勘探單位也從這套體系中感受到好處。他表示,過去地質勘探工作更多依賴于地質人員的實地調查,但隨著近年來重大工程建設逐漸向極端復雜環境地區邁進,很多區域為人跡罕至、難至區域,傳統地質調查已受到限制和挑戰。隨著現代遙感測繪及數的迅猛發展,地質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可調查范式將可能發生重大變化。

談到未來“三查”體系的建設,許強表示,一方面,我國的衛星尤其是SAR衛星數量還需要進一步壯大,逐漸擺脫對國外的依賴;另一方面還要做一些更為高精的技術提升,比如攝影測量將從正射發展到傾斜攝影測量,再發展到厘米級分辨率的仿地飛行,現在已經發展到毫米級的貼近攝影測量。依靠傾斜攝影和貼近攝影測量技術,山體的一條裂縫、一個小的危巖都可以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況且,利用激光雷達技術還可去除植被,使原隱藏于茂密植被之下的災害隱患暴露無遺。

目前,在“三查”體系的基礎上,許強正在組織團隊研制高分辨率的航空物探裝備,準備將高分辨率的探測技術從地上擴展到地下,從陸地擴展到水下,從室外擴展到室內,利用航空物探、多波束聲納、SLAM(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物聯傳感等新技術,構建地上+地下、水上+水下、室內+室外與物聯感知有機融合的,基于空實景三維的全要素、全空間、實時化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500911049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無人機 激光雷達 自然災害 成都理工大學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