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9-15 09:28:06
每經編輯 畢陸名
據央視新聞9月15日報道,14日夜,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發表了我國科學家在下一代光電芯片制造領域的重大突破。南京大學張勇、肖敏、祝世寧領銜的科研團隊,發明了一種新型“非互易飛秒激光極化鐵電疇”技術,將飛秒脈沖激光聚焦于材料“鈮酸鋰”的晶體內部,通過控制激光移動的方向,在晶體內部形成有效電場,實現三維結構的直寫和擦除。這一新技術,突破了傳統飛秒激光的光衍射極限,把光雕刻鈮酸鋰三維結構的尺寸,從傳統的1微米量級(相當于頭發絲的五十分之一),首次縮小到納米級,達到30納米,大大提高了加工精度。
這一重大發明,未來或可開辟光電芯片制造新賽道,有望用于光電調制器、聲學濾波器、非易失鐵電存儲器等關鍵光電器件芯片制備,在5G/6G通訊、光計算、人工智能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與此同時,我國科學家實現量子模擬領域也有新突破。據央視新聞15日報道,昨夜(14日夜11時),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我國科學家在量子模擬前沿領域的新突破。南京大學繆峰合作團隊通過在“原子世界搭積木”的方式,把兩個石墨烯雙原子層,以旋轉180度+0.75度的特殊角度疊加,并施加一個垂直電場,研制出一種全新的量子材料,并通過改變垂直電場,在國際物理學界首次觀測到了量子融化的“中間態”,并揭示了這一量子“中間態”的演化機制。
這一重大理論機制的創新成果,未來有望用于開發高密度集成、高度可調和易于讀取的固體量子模擬器,例如通過模擬生物神經網絡、化學反應系統等復雜體系的演化,用于類腦人工智能技術開發和新藥研發等。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央視新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