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十年同題大考,31省份如何作答?

每日經濟新聞 2022-09-19 22:53:45

近日,31個省份陸續召開以“中國這十年”為主題的新聞發布會,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十年間,各省份如何作答“協調發展”這道題。

每經記者 吳林靜    每經編輯 劉艷美

圖片來源:攝圖網_502506653

著名的“胡煥庸線”,簡潔而清晰地勾勒出我國區域間發展不平衡的基礎國情。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區域協調、城鄉協調發展呈現出新的氣象。

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大膽闖、大膽試,開出一條新路來”,積極作為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立足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一系列區域重大戰略落地實施。

廣東構建“一核一帶一區”,破解制約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福建推進福州都市圈建設、廈漳泉一體化發展,山海聯動奏響“協作曲”;海南推動儋州洋浦一體化,打造海南高質量發展“第三極”;湖北大力發展武漢、襄陽、宜荊荊三大都市圈,提高經濟聚集度……在各省份內部,也在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以及城鄉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近日,31個省份陸續召開以“中國這十年”為主題的新聞發布會,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十年間,各省份如何作答“協調發展”這道題。

省內協同

廣東是出了名的經濟發達,但也是出了名的發展不平衡——既有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地區,也有經濟欠發達的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努力把短板變成“潛力板”,成為廣東的重要任務。

過去十年,“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在廣東構建起來,劃分出珠三角核心區、沿海經濟帶、北部生態發展區,三個部分各展所長、優勢互補、協同發展。

圖片來源:廣東省商務廳網站

對于不同區域,廣東制定了差異化的財政、基建、產業、公服等政策體系。“中國這十年·廣東”新聞發布會上透露,如今廣東省區域發展差異系數縮小到0.53。

事實上,許多省份內部都存在類似棘手的不平衡不充分難題。總結各地破解之法,比較常見的思路是,不再著眼于單個城市,而是推動以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為中心,形成城市群、都市圈,做強核心區域的集聚和輻射帶動作用;同時,注意省內各區域間的合理分工、錯位發展、優勢互補。

比如福建,一手推進福州都市圈建設,一手推進廈漳泉一體化發展。到2021年,福州、泉州兩市雙雙跨入萬億級城市行列,也帶動了閩東北、閩西南兩大協同發展區齊頭并進。

又如湖北,在省內畫出武漢、襄陽、宜荊荊三大都市圈,意在提高經濟集聚度和城市競爭力。從過去的“一主兩副”格局到如今的三大都市圈,湖北劃定好三個圈的差異化目標,更加強調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的聯動發展,讓都市圈內部形成更強的合力。

圖片來源:《湖北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

在這樣的思路下,省份內部往往呈現出“極/群/圈”“帶”“區”形狀的區域發展格局。甘肅是“一核三帶”,遼寧是“一圈一帶兩區”,山東是“一群兩心三圈”,山西是“一群兩區三圈”,重慶是“一區兩群”,四川是“一干多支”,海南是“三極一帶一區”……當板塊之間協同聯動、競相發展,經濟社會的發展希望醞釀出不止一個發力點。

省份內部探索實踐“協調發展”的另一個體現,表現在城市城區之間。近年的城鎮化發展,一些新城、新區如春筍般涌現,不少新城、新區著眼于單純的產業發展,忽略了城市的生長,留下了發展不協調不平衡的歷史欠賬。

海南的儋州與洋浦就是這樣一對舊與新的關系,前者“有城無產”,后者“有產無城”。為了推動兩地由“物理疊加”到“化學反應”轉變,海南自由貿易港區域協調發展“第一槍”就在這片區域打響——推動儋州洋浦一體化發展,打造海南繼海口、三亞之后高質量發展的“第三極”。

天津的“津城”“濱城”亦是如此。天津市中心人口稠密,卻與沿海城區相距較遠;濱海新區產業聚集,城市配套功能卻不完善。有報道顯示,2016年初,每天幾十公里往返于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之間的潮汐式通勤人數約30萬人次,職住呈現出不平衡。

據“中國這十年·天津”發布會上的消息,近年來,天津提出打造“津城”“濱城”雙城發展格局,既防止中心城區“攤大餅”,又防止濱海新區“吃不飽”,“經過近幾年的不懈努力,已取得積極進展”。

區域戰略

視線從省份內部拉開,這十年來,重大區域戰略穩步推進,東西南北縱橫聯動發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201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啟幕,三地緊緊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北京向外疏解制造業企業、區域性專業市場、高校、醫療資源,2020年,中心城區常住人口1098.5萬人,比2014年下降15.1%,實現了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的目標。天津和河北則承接了一大批重大項目、企業和資源。再加上“軌道上的京津冀”的打造,協同發展、同城效應日益凸顯。

通車在即的京唐城際鐵路 圖片來源:新華社

京津冀地區,從過去“北京吃不完,天津吃不飽,河北吃不著”的困局,經過近十年的協同發展,按照“中國這十年·北京”發布會上的總結——現在已是“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卻瓣瓣同心”。

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式啟動。我國改革開放得風氣之先的地方,當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新時代廣東改革開放的“綱”就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據廣東省披露,2021年,大灣區經濟總量達12.6萬億元、比2017年增加2.5萬億元。

2018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三省一市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在科技創新、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持續深化合作,已取得重大成果”。

發展至今,長三角一體化探索了哪些值得總結的路徑?根據上海的總結,有五個方面:

規劃對接是“牛鼻子”,在編制規劃的過程中,建立了跨省市、跨部門的溝通聯系機制;三省一市也加大了改革創新探索力度,共享改革成果;專題合作是主要抓手,15個專題合作組的設立,讓各牽頭單位的積極性得以發揮;充分運用市場力量,使之成為消除市場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的利器;機制完善是重要保障,組建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動員各界參與,形成一體化發展的合力。

從發布會的措辭來看,安徽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最明顯的受益者。“中國這十年·安徽”新聞發布會上提到,該省從長三角的“旁聽生”變成“插班生”再到“正式生”,經濟總量占4省市比重從14.4%提高到15.6%,2021年滬蘇浙在皖投資在建億元以上項目實際到位資金接近1萬億元,來皖省外游客中每2人就有1人來自滬蘇浙。未來,安徽還要“更主動靠上去,更積極融進去”。

合肥 圖片來源:攝圖網_501746368

2020年,川渝兩省市被賦予唱好“雙城記”的共同使命,到今年6月,川渝黨政聯席會議已經進行到第五次,一批重大規劃、重點改革、重要協議相繼落地,兩地相向而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進入全面提速、整體成勢新階段。

據四川總結,2021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總量7.4萬億元,比2019年凈增1.1萬億元,經濟增長8.5%、增速領跑西部,占全國和西部地區比重分別達6.5%和30.8%。2022年上半年經濟增長3.3%。

對接融入

重大區域戰略帶來了重大發展機遇,不少省份也在新聞發布會上表明了主動服務、對接和融入重大戰略的態度,在新發展格局中爭取更大的作為——

“北連長三角,南接粵港澳”的福建,與長三角的省際貿易量達40%,與珠三角達15%;云南對內,加強與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合作;內蒙古通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一些城市已經融入首都2.5小時“通勤圈”;廣西則是全面對接大灣區,從基礎設施到制造業體系都在加快與大灣區相融;湖南主動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努力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上彰顯新擔當;山西的城鄉區域發展新布局,也是以融入京津冀、對接雄安新區為目標。

從全局謀劃區域,以區域服務全局。站在全國視野來看,近年來一些橫跨東西、聯通內外的重大戰略部署,更是給區域空間結構優化、資源配置效率提升布下了更深遠的棋局。

甘肅熔鹽塔式光熱發電項目 圖片來源:新華社

甘肅省提到,“西電東送、西氣東輸、西油東運、東數西算”等跨區域合作的推進,讓甘肅在國家向西開放布局中的戰略通道地位愈加重要。

青海省提到,借助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這個西部省份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在更大范圍內加強了區域合作、優化了產業布局,推進了區域協調發展。

而那些身處開放前沿的省份,諸如黑龍江、內蒙古、新疆、云南等地,則得益于“一帶一路”的實施。它們站在對外開放的新前沿,利用對外開放的大通道,對接更廣闊的市場,推動資源、技術、資金、市場等要素的優化配置,在協調發展中積蓄更多的勢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