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9-22 11:23:54
◎平臺體系天生是一個參與者生態,平臺企業的利益攸關者的種類尤其豐富,數量尤其龐大,這是阿里巴巴把“參與者生態”作為ESG戰略的核心支柱之一的一個重要原因。
每經記者 陳婷 每經編輯 劉雪梅
作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ESG為廣大公司提供了更好應對一系列全球性風險和挑戰的行動框架,也越來越成為全球范圍內衡量一家好公司的重要標準。
去年,阿里巴巴集團(以下簡稱“阿里”)正式提出,ESG成為阿里面向未來發展的核心戰略之一。今年8月29日,阿里正式發布《2022阿里巴巴環境、社會和治理報告(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Report)》(以下簡稱“ESG報告”),展現了對于環境保護、均衡發展、企業治理等一系列問題的思考與行動。
報告開篇,阿里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表示:“ESG意味著創造商業之上的價值,它既為解決一系列全球性挑戰提供了行動框架,也是阿里巴巴走向102年的重要基石。”
具體來說,作為數字化平臺公司,阿里如何創造商業之上的價值?構建“參與者生態”,是阿里給出的行動方向。
9月22日,在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2中國平臺經濟ESG趨勢與實踐研討會上,阿里巴巴ESG策略負責人、羅漢堂可持續發展科學家劉偉對“參與者生態”進行了詳盡的表述。
阿里巴巴ESG策略負責人、羅漢堂可持續發展科學家 劉偉
劉偉認為,平臺體系天生是一個參與者生態,平臺企業的利益攸關者的種類尤其豐富,數量尤其龐大,“這是我們把‘參與者生態’作為ESG戰略的核心支柱之一的一個重要原因。”
此外,阿里多次對外強調“將ESG融入商業設計”的重要性,并認為,數字經濟時代,平臺可以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載體,企業有責任將社會責任融入商業設計,匯聚平臺之力,推動超越企業自身的更大社會范圍的可持續發展。
研討會上,劉偉也表示,“參與者生態”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在一些行業與具體的問題中,我們嘗試著和參與者一起定義問題,一同將ESG融入到商業設計中去,最終共同創造出更有社會責任的新商業成果。”
就概念而言,所謂參與者生態,指的是有多方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的商業和生活生態。數字平臺通過承擔社會責任、運用科技創新和推動參與者生態,可以匯聚多方力量,找到成體系、可規模化、更符合公共利益的長效解決方案。
比如,共同保護和修復我們賴以生存的星球,促進人的協同發展,服務消費者可持續的美好生活,并助力中小微企業的高質量發展等等。
在研討會上,劉偉談及了他對“參與者生態”的理解,并給出了三個關鍵詞,即平臺、參與者與生態。
就“平臺”而言,他表示,數字平臺是平臺企業和多樣的參與方共創而成,各方通過平臺體系完成自己的使命。
至于“參與者”,即“利益攸關者”,劉偉提到,至少在80年代,學術界就對相關概念有了系統的研究,將“利益攸關者”定義為對組織的目標實現及其過程能夠產生影響或受其影響的群體或個人,既包括所有者,如股東,也包括經濟依賴性利益攸關者,如員工、供應商、消費者、社區等,以及社會利益攸關者,例如政府和媒體等。
“利益攸關者,或者說參與者,從來不是一個獨立于商業的概念。”劉偉說。
對于“生態”,劉偉表示,繁榮的商業體系需要各利益攸關者像生態系統中的不同物種一樣建立長期可持續的共生關系,個體與組織的成功離不開其所處的關聯網絡。
在ESG報告中,阿里也多次強調了“參與者”的價值。
張勇在報告中表示,作為一家典型的數字平臺公司,阿里的成長史,就是不斷將技術應用于商業,和無數參與者共同開創新的商業形態的創新史。
“如今在我們的數字化平臺上,活躍著超過13億的消費者以及上千萬商家和合作伙伴。他們不僅是我們的創新和商業的合作伙伴,也是我們探索和實踐ESG的同路人。如何與他們共同建設一個綠色、可持續的新商業生態,共同創造商業之上的價值,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新課題。”張勇表示。
構建參與者生態,關鍵是聚合各個方面的參與者,包括政府機構、市場主體、社會公眾等,激活他們的積極性,催生最大的合力。
據劉偉透露,阿里在這方面已經做了許多探索與實踐。
劉偉提到,高德地圖與北京交通委合作推動“北京交通綠色出行一體化服務平臺”(北京MaaS平臺)為市民提供行前決策、行中引導、行后激勵等全流程服務,同時引導用戶使用公共出行工具。
據悉,2021年,高德首次為用戶完成了基于核證綠色出行MaaS平臺減碳額度2.45萬噸的交易。
“這是一個創新,也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劉偉說,“說明了政府、平臺企業以及各種交通領域有關的參與者,以及大量的消費者可以如何共同參與到一個社會問題和商業解決方案中。”
鄉村振興,亦是阿里始終在耕耘的領域。ESG報告提及,2019年以來,阿里先后派出27位“鄉村振興特派員”赴山西、湖南、貴州、甘肅等地的欠發達縣域,長期駐扎當地開展工作。
此外,為深入探索科技助力鄉村發展,阿里啟動了“鄉村振興技術官”項目。2021年11月,第一批160名“鄉村振興技術官”在山西、四川、河北、湖南、陜西5個省的7個欠發達縣域開展數字化志愿服務,項目涵蓋植樹造林、田野文物保護、農產品溯源、數字治理、智慧文旅等,推動科技在鄉村的應用。
劉偉還提到,阿里注意到鄉村存在品牌缺失的問題,因此,阿里邀請超過1000名設計師為將近20個縣城設計了區域品牌。同時,阿里還將培訓送到了田間地頭,把不少手握鋤頭的大爺大媽變成了“數字農民”“直播達人”,讓電商成為了增收致富的有效工具。
“這些,都是在為鄉村構建更能夠加速促進其振興的參與者生態的一個過程。”劉偉表示,“這個過程離不開數字平臺企業,各種各樣的市場主體以及與政府的合作。”
此外,劉偉表示,參與者生態也離不開“治理”二字,“治理與平臺的規則息息相關。”
他提及,2020年,阿里推出了“綠網計劃”,“在平臺上,每年會產生非常多的非正常搜索,典型的一類就是搜索象牙、穿山甲等名詞,對于這些搜索,我們除了屏蔽相關名詞之外,平臺也鼓勵用戶發現舉報相關問題,共同創造沒有野生動植物商品的平臺市場。”
據悉,“綠網計劃”采取了更積極主動的方式告知并教育消費者。當用戶在淘寶上搜索“象牙”、“犀牛角”“穿山甲”等關鍵詞時,過去的“抱歉,頁面找不到”提示,會變為相關政策法規和科普知識的宣導,以及相關合法合規的替代商品推薦。
任何“宏偉”的概念都要落到實處,阿里在節能減排上已經取得了實際的成效。ESG報告顯示,2022財年,阿里通過能源結構轉型共減碳619944噸。
ESG報告提及,為緩解氣候惡化,阿里已經鄭重做出了減碳承諾,涵蓋自身運營(范圍1和2)、價值鏈(范圍3)及平臺生態系統(范圍3+)。阿里表示,其主動開創了“范圍3+”的概念,承擔起一個平臺運營者自身之外的減碳責任。
阿里稱,其與價值鏈伙伴協作,推廣可持續采購計劃,以減少范圍3的碳排放,并通過《阿里巴巴供應商ESG行為準則》鼓勵供應商制定自己的減排行動計劃。此外,阿里還與專業生態伙伴聯合發布了《范圍3+減排:超越價值鏈的企業氣候行動方法學》,并開發了碳計量平臺系統,用于衡量范圍3+碳減排。
此外,阿里在ESG報告中指出,要真正讓ESG創造商業之上的價值,就必須將其充分融入商業設計,回歸真實場景,化解問題,推動進步。
比如,阿里推出的碳排放優化核算平臺“能耗寶”。據介紹,能耗寶將企業用能情況數據化,通過精細化運營,挖掘生產過程中低效有損環節,并給出提效建議,還可以幫助企業規劃制定自產自用清潔能源的策略。通過“能耗寶”實時衡量碳排放量,算法帶來的平均節能率達10%。截至2022年3月31日,已有約1,700家企業開始使用“能耗寶”。
劉偉也表示,幫助中小微企業更好地實現綠色轉型,適應雙碳帶來的挑戰,“是我們很重要的一個責任。”
劉偉還提及,為了推動平臺生態減碳,阿里還推出了“88碳賬戶”,可以為10億消費者提供一份看得見的“個人碳賬單”,覆蓋阿里商業生態內多個App,目前累計有超過2000萬用戶通過其參與日常減碳,踐行綠色生活。
在研討會上,劉偉還提到了當前在數字平臺的ESG實踐中所面臨的挑戰。
他表示,就中觀的層面而言,平臺主要面臨三個挑戰,分別為構建信任、創建鏈接和獨立創新。
目前,面對著種種挑戰,阿里正在積極布局。就構建信任而言,劉偉提及,9月,在上海舉辦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阿里宣布成立了科技倫理治理委員會,并聯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人工智能治理與可持續發展實踐白皮書》,分享科技倫理治理上的實踐與思考。
可見,隨著“參與者生態”的逐漸落實,更多的生態參與者有望參與到阿里的ESG建設之中,創造出更多“商業之上的價值”。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