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9-23 09:30:51
◎隨著互聯網對各行各業的影響不斷深入,數字技術、線上線下融合等新商業模式在這十年間不斷發展;隨著居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升,高質量消費、個性化消費的新需求也不斷涌現;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十年間,我國供給側改革不斷適應新要求,做出了相應的創新與變革。
每經記者 王紫薇 楊昕怡 每經編輯 劉雪梅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增長萬眾矚目。作為三駕馬車之一,消費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不斷發揮,并成為這十年來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力軍。
今年5月,在國新辦舉行的“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副部長盛秋平介紹道,這十年,擴內需促消費取得新進展。2021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4.1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1.1倍,年均增長8.8%。2021年人均服務性消費占居民消費比重為44.2%,比2013年提升4.5個百分點。2021年全國網上零售額13.1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9倍,農村電商異軍突起。流通體系建設中,農村網絡補短板,累計支持1489個縣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建設縣級物流配送中心1212個。
隨著互聯網對各行各業的影響不斷深入,數字技術、線上線下融合等新商業模式在這十年間不斷發展。隨著我國居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升,高質量消費、個性化消費的新需求也在不斷涌現。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十年間,我國供給側改革不斷適應新要求,做出了相應的創新與變革。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國際商務與經濟合作學系主任王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隨著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不斷凸顯,我國整體的政策導向和制度設計也在隨之發生轉變,服務消費需求逐步成為首要需求,未來消費將釋放更多動能。”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促進了消費行為和消費內容的變化,推動了消費模式的不斷創新,使備受重視的網絡零售市場日益發展壯大。
自2012年以來,我國的網絡零售規模出現了顯著增長。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網絡購物市場交易金額為1.26萬億元,較2011年增長66.5%。2012年網絡零售市場交易總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6.1%。通過近10年的發展,我國網上零售額達13.1萬億元,較2012年增長9倍。2022年1至8月份,全國網上零售額84295億元,同比增長3.7%。
其中,值得關注的一點是,自2013年起,我國已連續9年成為全球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
從用戶體量上來看,我國網購用戶規模從2012年的2.42億增長至2021年的8.42億,占網民整體的81.6%。網購用戶規模的爆炸式增長,以及網購用戶占比的大幅度提升,無一不在佐證著,網絡零售市場極大地釋放了消費潛力,激活了消費市場。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達10.8萬億元,首次突破10萬億元,同比增長12.0%,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24.5%,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的貢獻率為23.6%。
2022年上半年,網絡零售企穩回升 圖片來源:商務部
商務部副部長盛秋平在2022中國電子商務大會上表示,電子商務作為數字經濟的典型代表,既是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具體產物,也是持續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有效載體,更是穩增長、帶就業、保民生、促消費的重要力量。
另外,在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階段下,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越來越深入,電子商務也在飛速迭代中孕育出了即時零售這一新型業態。
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本地生活服務市場規模為19.5萬億元,到2025年這一數字將會增長為35.3萬億元。顯而易見的是,這一龐大市場已然成為了零售市場的新一個萬億風口。
由商務部發布的《2022年上半年中國網絡零售市場發展報告》首次明確提及了“即時零售”,并指出了即時零售在當前經濟社會中的重要角色和其在“線上線下深度融合”中的重要價值。
王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即時零售的出現源于技術的革新和消費端的需求變化,體現了科技對供需匹配的貢獻,也在極大程度上促進了消費。
可以觀察到的是,以美團、京東、阿里為代表的電商巨頭正在即時零售領域加速布局,不斷發力。在2022中國電子商務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合伙人、阿里本地生活總裁方永新表示,“即看、即點、即達”的極致場景催生了新的消費方式,“電子商務帶來了消費需求的持續升級,這給本地生活服務可能性帶來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在這個十年間,擴內需促消費取得新進展,2021年中國經濟年報顯示,2021年,內需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9.1%,比2020年提高4.4個百分點。
消費對國民經濟的發展發揮了極大作用,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度率也在不斷提升。2021年全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0823億元,比上年增長12.5%,比2012年增長了1.1倍,年均增長8.8%。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人均GDP高速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2年,我國全年GDP總量為53.86萬億元,到了2021年,我國全年GDP達114.37萬億元,整體翻了一番。
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目前,我國有著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
在這個十年之間,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從6300美元上升到超過1.2萬美元。隨著收入的增長,我國居民的消費也在不斷加速升級,而且,居民消費的個性化需求在十年間不斷凸顯。
進口超市酒類購物 圖片來源:攝圖網-500180191
2021年,我國人均服務性消費占居民消費比重為44.2%,比2013年提升4.5個百分點。中高端消費需求在這個十年間也在不斷提升。從汽車保有量來看,2012年末,全國汽車保有量1.2億輛。到了2021年末,全國汽車保有量達到3.02億輛,增長超250%;10年之間,中國汽車銷量從占全球24%進步到占全球32%。
最近幾年,隨著年輕消費者越來越成為消費主力,環境和社會友好正逐漸成為消費共識。在咨詢機構貝恩公司發布的《亞太區可持續消費趨勢洞察》報告中顯示,1.6萬名受訪者中,90%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愿意為產品的可持續支付溢價,且把環保作為最重要的三大購物標準之一。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統計顯示,2022年前7個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27.9萬輛和319.4萬輛,同比均增長1.2倍,自2020年7月以來,已連續25個月實現正增長。
供給側端為此也不斷調整適配新消費需求。專家同時認為,消費升級的下一步,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是關鍵。
“十八大以來,我們針對企業端的供給側端結構性改革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果。近期中央下發文件,表示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對供給側端進行制度性改革。我理解,未來供給側端的結構性改革將繼續深化,其中供給側端的制度型改革的將成為重要一筆。”王健說。
除了消費需求的不斷變化之外,過去十年,我國流通體系建設突飛猛進,流通體系成為解決消費品市場發展進程中城鄉不平衡的問題中的關鍵之一。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1083.0億件,2013年該數字僅為91.9億件,翻了10倍。流通效率在十年間也在不斷提升。2021年,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國內生產總值比率為14.6%,較2012年下降了3.4個百分點。
流通體系的不斷突破,也滿足了直播電商等新興業態對物流供應鏈的配套需求,幫助下沉市場的商品,尤其是農副產品上行。全國建制村已經全部實現了直接通郵,鄉鎮快遞網點覆蓋率當前已經達到98%。2021年,我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到了4221億元。
“隨著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中,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不斷凸顯,我國整體的政策導向和制度設計也在隨之發生轉變,服務消費需求逐步成為首位,未來消費將釋放更多動能。”王健說。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指出,要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進貿易創新發展,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
近十年來,受益于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和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跨境電商行業蓬勃發展,成為了我國外貿的一大重要支柱。
在2022年服貿會的2022全球采購與貿易發展主論壇上,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表示,跨境電商已成為中國外貿增長的一匹“黑馬”,與一般貿易、加工貿易一起,在中國對外貿易發展中逐步呈現三足鼎立態勢。
在過去的十年里,我國跨境電商規模增長迅猛。公開數據顯示,我國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額由2012年的超2萬億增長至2021年的14.2萬億元。由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22年(上)中國跨境電商市場數據報告》顯示,2022上半年中國跨境電商市場規模達7.1萬億元,預計2022年市場規模將達15.7萬億元。
跨境電商總體平穩運行 圖片來源:商務部
自2015年起,國務院先后六批批準設立了132個跨境電商綜試區,已覆蓋全國30個省區市;2018年,我國創新出臺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監管政策,并逐步將試點范圍擴大到全國31個省區市。
另外,海關總署副署長王令浚在“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指出,十年來,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量連創新高,從2012年的24.4萬億元人民幣增加至2021年的39.1萬億元,國際市場份額也從2012年的10.4%提升到2021年的13.5%。
除了在量上的飛躍,我國的對外貿易也極為重視高質量發展。十年來,外貿的經營主體增長了1.7倍,我國中西部地區的進出口占比由十年前的11.1%提升到去年的17.7%,國內區域布局得以優化。
基于上述發展,盛秋平在今年5月的“打通內外貿,構建雙循環”有關情況發布會上表示,中國的跨境電商不光賣全球,也買全球,在豐富國內市場供給、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時,也為全球貿易投資注入了新動能。
此外,多家研究機構認為,新冠疫情大大加速了海外消費線上化轉移。我國的互聯網企業也隨之加速了在跨境電商業務上的布局,例如阿里巴巴的全球化業務從最初的阿里巴巴國際站逐漸擴張到了囊括了全球速賣通、Lazada、Trendyol以及Daraz等平臺的大型生態體系;拼多多也于今年9月1日正式上線Temu,進軍跨境電商領域。
對于我國跨境電商的未來發展,王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我們需要將跨境電商看作一個服務生態體系,用生態的思維去做跨境電商,讓供應鏈上下游、平臺等多方合作,發揮出最大的優勢,在帶來新型合作的同時提高市場效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