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區域

每經網首頁 > 區域 > 正文

重大場景重構丨重慶兩江新區活化更新廢棄小學 帶動文旅協同發展

每日經濟新聞 2022-09-26 11:56:12

每經編輯 趙博淵

Ptqjieyojj1664163868799.thumb_head

改造后的明月湖畔 圖片來源:重慶悅集建筑設計事務所提供

位于現重慶兩江新區明月湖畔的原沙金小學建于上世紀80年代末,在國家“撤點并校”政策后棄置多年。為有效利用閑置校園資產,現今在重慶兩江協同創新區的上位規劃背景下,明月湖的片區規劃計劃將該校改造為抗戰大后方高校內遷館及配套公共服務空間。此次更新充分依托場地背山環水的優越生態,將自然和文化元素融入到設計之中,置換單調廢置的功能空間和打破呆板對稱的建筑形式,在這個承載記憶的文化容器中創造出疊合、開放、多元的復合型空間。


沙金小學改造前后對比 圖片來源:重慶悅集建筑設計事務所提供

實踐經驗

通過梳理場地文脈、本土記憶和閑置小學之間的紐帶關系,在傳承之上進行具有當代性的轉譯與詮釋,在活化中通過合理的功能置換,在設計中融合新與舊、營造自然環境、傳統意境與當代語言三者間的關系,勾勒出一幅場地文脈延續與空間有機更新相交相融的圖景,并為類似具備活化條件的閑置小學的改造思路提供參考。

1、平衡——營造于自然之間

面對詩意的自然場地特征,改造中采用謙遜的場地處理策略,因地制宜,順勢而為,通過重新梳理場地入口空間,用坡道連接高低兩個臺地,西南側置入游船碼頭,以補足原有建筑親水性不強的問題。在場地景觀設計的思考中,設計團隊希望秉持自然恢復、生態修復的觀念,尊重原生環境,保持著經過適量人工改造的自然風情,傳達出場地自身獨特的韻味與意境。使改造更新后的空間與原有自然生態產生共鳴,從而將建筑與場地、自然、城市有機聯系在一起。

2、嫁接——“輕介入”結構策略

項目原建筑主體為三層磚混結構,形式呆板對稱,質量等級較差,需針對大量結構薄弱環節進行有效加固。建筑師選擇采用“輕介入”的結構策略,協調新舊結構之間的關系,打破呆板對稱感,豐富建筑空間形式,與新植入功能的氣質相匹配。

3、借景——回歸日常的趣味

將借景應用于建筑中,是本次設計中一條重要的思考脈絡。位于場地東側入口處的坡道,連接了上下兩塊有高差的臺地,在坡道的末端則保留了原場地的一棵遒勁挺拔的古樹,與岸邊的一排構樹群形成互望對景之勢。同時站在室內二層的樓梯平臺上亦可直接看到建筑入口處的景觀布置,形成看與被看的關系。建筑的內部空間則是采用了遠借的手法,在室內向外眺望,感受“無數峰巒遠近間”。移步換景,舉目皆景。

4、文脈——場所精神的延續

現一層空間承擔了文化歷史信息的傳播功能,到訪者可以在此處了解到抗戰時期高校西遷的史實,閑置廢棄的沙金小學,曾經是孩子們的基礎教育設施,改造后則作為面向重慶市民宣傳抗戰時期大后方高校內遷那段波瀾壯闊歷史的展覽館。從原有的單一教育功能到當下的歷史展陳教育,這不僅是功能的置換,空間的復興,更是一種文脈的傳承,是空間場所精神的延續。


鋼結構平臺 圖片來源:重慶悅集建筑設計事務所提供

主要成效

在現代社會的場域中,重新思考此類建筑的發展方向及自身定位,為其賦予新的身份,并探索環境、建筑和人共構的方式,是當下研究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課題。

沙金小學的改造是聚焦閑置校園的更新探索,起于空間的活化更新,落于場所精神的延續、本土生活的激發以及地域發展的思考。設計充分尊重場地原有的自然關系和精神內涵,從建筑自然的平衡、新舊結構的并置、視野意境的塑造、景觀生態的融匯以及文化傳承的延續五個方面嚴謹考量,挖掘潛在內涵,觸發形成新的空間敘事和場所體驗,實現記憶與當下的共生,使久無人至的小學再發新生,吸引來許多體驗打卡的市民。更新后的片區一方面能滿足人們在身體和精神兩方面恢復活力的需求,另一方面提升片區的文化傳播力,從而帶動兩江協同創新區的整體發展,并為校園公共建筑的改造更新和設計創作提供了有益參考和借鑒。


坡屋頂腔體與折型雨棚 圖片來源:重慶悅集建筑設計事務所提供

成果亮點

論文發表:于《時代建筑》發表論文《閑置鄉村小學的賦活與重塑——以重慶市渝北區沙金小學改造設計為例》(2022年第2期)。

媒體推廣:項目作品發表于谷德設計網、ArchDaily、有方空間、建日筑聞、ArchKey等十余家國內外建筑專業媒體平臺,并被多家媒體進行轉發報道。


層疊的觀景平臺 圖片來源:重慶悅集建筑設計事務所提供

案例所屬機構

重慶悅集建筑設計事務所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