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9-28 17:29:49
◎生態環境部法規與標準司副司長燕娥回答每經記者提問時表示,“十四五”時期,要制修訂一些重點行業的排放標準,包括印刷、玻璃、礦物棉、農藥等重點行業的污染物排放標準,進一步完善有關污染物排放管控項目和管控要求。
◎燕娥強調,在地方層面,要大力推動地方標準發展,進一步提升地方精準管控的水平
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編輯 陳旭
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升,環境保護標準也將進一步加嚴——“十四五”期間,多個領域和行業的污染物排放標準將迎來調整。
9月28日,生態環境部圍繞“依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主題召開9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標準建設有關情況。
新聞發布會現場 每經記者 李彪 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制修訂的國家、地方兩級生態環境標準總數,在十年前基數上分別增加79%和331%,國家標準增加近80%,地方標準增加了3倍以上。
生態環境部法規與標準司司長別濤說:“目前,支撐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生態環境標準體系基本建成。今后,還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
發布會上,在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問時,生態環境部法規與標準司副司長燕娥表示,“十四五”時期,要制修訂一些重點行業的排放標準,包括印刷、玻璃、礦物棉、農藥等重點行業的污染物排放標準,進一步完善有關污染物排放管控項目和管控要求。
生態環境標準是落實環境法律法規的重要手段,也是推進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的重要技術支撐。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發布會上提問:近年來生態環境部不斷拓展標準覆蓋領域,提升生態環境保護的標準水平,請問“十四五”時期將重點調整哪些環保標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發布會上提問 圖片來源:生態環境部
燕娥回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我國第一個生態環保標準是1973年頒布的,就是工業“三廢”排放試行標準。經過近50年的發展,我國生態環保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取得顯著進展。
“‘十四五’時期,我們要適應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的需求,繼續圍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用更完善、更好的標準為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支撐。”燕娥強調,這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從國家層面,要繼續補足短板弱項,持續優化完善標準體系。
燕娥強調,適應環境管理的新職能、新任務、新領域需求,要加快建立、完善碳排放核算和相關溫室氣體排放控制,生態保護修復監管,以及新污染物治理等這些領域的標準規范。
“適應強化氮氧化物和VOCs(揮發性有機物)協同控制,強化環境風險管控需求,我們要制修訂一些重點行業的排放標準,包括印刷(印刷行業是VOCs排放重點行業)、玻璃(氮氧化物排放重點行業)、礦物棉、農藥、淀粉、酵母等重點行業的污染物排放標準,進一步完善有關污染物排放管控項目和管控要求。”燕娥說。
二是從地方層面,要大力推動地方標準發展,進一步提升地方精準管控的水平。“十四五”期間,生態環境部將指導和推動各地積極開展地方標準的制修訂工作,以適應地方差異化環保管理需求,進一步提高精準和科學的污染防控水平。
為此首先要補充制定標準。地方有一些特色的產業或者特殊污染物,沒有國家標準,要補充制定地方標準。比如說水產養殖行業,各地方的區域差異比較大,需要制定地方標準,生態環境部要指導地方抓緊制定。
此外還需要加嚴標準。對于地區產業比較密集、環境問題突出、執行國家標準不能滿足當地環境質量改善需求等情況,可以制定更嚴格的地方標準。比如說長江流域一些地區,化工行業密集,相關省份要加快研究制定化工行業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
近日,生態環境部印發了《省級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編制指南》,提出盡快啟動省級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編制工作。
對此,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介紹,減緩和適應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兩大對策。適應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指通過加強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的風險識別與管理,以減輕氣候變化產生的不利影響。我國一貫堅持減緩和適應并重,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
劉友賓強調,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我國適應氣候變化工作仍面臨諸多挑戰。
一是基礎性工作相對薄弱,全社會適應氣候變化意識有待增強。
二是治理體系有待完善,尚未形成氣候系統觀測—影響風險識別—采取適應行動—行動效果評估的工作體系。
三是現有行動力度不足,重點領域、區域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有待提升。
“生態環境部將圍繞國家戰略部署,堅持主動適應、科學適應、系統適應、協同適應,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強統籌指導和溝通協調,推動地方編制實施省級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同時積極拓展適應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充分借鑒國際經驗,提高我國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劉友賓說,力爭到2025年,我國適應氣候變化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基本形成,氣候變化不利影響和風險評估水平有效提升;到2030年,適應氣候變化技術體系和標準體系基本形成,各領域和區域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全面開展;到2035年,全社會適應氣候變化能力顯著提升,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成。????
封面圖片來源:生態環境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