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9-29 19:15:33
◎今年盛夏以來,在強盛的暖高壓帶影響下,阻斷了水汽向我國的輸送,導致降水明顯偏少,南方大部發生1961年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的大范圍持續時間最長的高溫天氣,我國長江流域至華南北部地區,遭受嚴重夏伏旱。
◎國家氣候中心預計,10月份華中、華東旱區降水仍將偏少,氣溫偏高。因此,目前南方地區尤其是湖南、江西等地的重旱、特旱等旱情在短時間內無明顯緩解趨勢。
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編輯 陳旭
南方地區的旱情在短時間內依然沒有明顯的緩解趨勢。
9月29日,中國氣象局舉行2022年10月新聞發布會,介紹9月全國天氣氣候特征、10月氣候趨勢預測等相關情況。
發布會現場 每經記者 李彪 攝
針對南方持續的干旱,《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發布會上提問:近期南方的干旱情況如何?未來有沒有緩解的趨勢?今年干旱為何持續時間那么長?
對此,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肖潺回答稱,7月以來,長江流域中旱及以上等級干旱日數45.6天,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中旱及以上等級站數涉及667個站,影響范圍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大。
肖潺強調,目前南方地區尤其是湖南、江西等地的重旱、特旱等旱情在短時間內無明顯緩解趨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發布會上提問 圖片來源:中國氣象局 卞赟攝
南方干旱的情況已經持續很長時間,多地曾相繼發布干旱紅色預警。
肖潺在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問時表示,受降水少、氣溫高影響,7月以來,西北地區東部及新疆東部和中部、長江流域等地相繼發生氣象干旱。
長江流域降水異常偏少、氣溫異常偏高,加上遭遇極端持續高溫天氣,氣象干旱迅速發展,夏伏旱嚴重。進入9月,長江中下游地區仍持續少雨,大部地區氣象干旱持續,遭受夏秋連旱。
據統計,7月以來,長江流域中旱及以上等級干旱日數45.6天,較常年同期偏多31天,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中旱及以上等級站數涉及667個站,占全流域的96%,影響范圍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大。
9月28日氣象干旱監測顯示,長江流域中下游地區大部仍存在中度及以上氣象干旱,其中浙江西南部、安徽南部、湖北東部、湖南中部至南部、江西大部、福建大部等地有特旱。
根據中央氣象臺預報,10月10日前南方旱區降水依舊顯著偏少,無明顯降水過程。國家氣候中心預計10月華中、華東旱區降水仍將偏少,氣溫偏高。因此,目前南方地區尤其是湖南、江西等地的重旱、特旱等旱情在短時間內無明顯緩解趨勢。
對于干旱的原因,肖潺分析,今年盛夏(自7月初臺風“暹芭”及其減弱低壓北上以后),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加強西伸,伊朗高壓東伸,并與中緯度的大陸高壓相結合,導致在我國上空形成大范圍的暖高壓帶。
在強盛的暖高壓帶影響下,阻斷了水汽向我國的輸送,導致降水明顯偏少,南方大部發生1961年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的大范圍持續時間最長的高溫天氣,我國長江流域至華南北部地區,遭受嚴重夏伏旱。
9月以來,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系統控制的影響,上述旱區仍持續晴熱少雨的氣候特征,高溫日數普遍有1~5天,其中湖南中南部、江西西部等地有5~10天;同時,降水普遍偏少5~8成以上,大部地區氣象干旱持續,遭受夏連秋旱。
9月以來的氣候特征是高溫少雨。據介紹,9月全國平均氣溫18.1℃,較常年同期偏高1.0℃,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二高。
9月以來,我國南方出現了兩次區域性高溫過程。其中9月5~13日的區域高溫過程綜合強度達到特強,覆蓋國土面積143萬平方公里,影響人口達5.5億,影響范圍內有229個站達到或者超過37℃,其中貴州沿河站達到40.3℃。
國家氣象中心副主任方翔介紹,預計未來十天(9月30日至10月9日),中西部大部分地區累計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5成至1倍,局地偏多2倍以上。
“國慶假日期間(10月1~7日),四川北部、陜西南部、華北南部、黃淮等地有強降雨;江南、華南北部多高溫少雨天氣;強冷空氣將影響我國大部;華北黃淮局地有霧。”方翔說。
具體來看,1~3日,四川北部、陜西中南部、華北南部、黃淮等地有中到大雨,部分地區有暴雨,局地有大暴雨,并將伴有短時強降水、雷電等強對流天氣;4~6日,四川東北部、重慶北部、陜西南部、河南中南部、湖北北部等地有中到大雨,局地有暴雨。
1~3日的凌晨至上午時段,華北中南部、黃淮中西部、四川盆地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輕霧,局地有能見度不足1000米的大霧。
1~4日,江漢、江淮、江南、華南北部將出現高溫天氣,日最高氣溫一般有35~37℃,部分38~39℃。
1~6日,我國大部分地區將自北向南先后出現4~6級偏北風,陣風8~10級,氣溫下降8~12℃,部分地區降溫14~16℃,局地超過18℃。
封面圖片來源:中國氣象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