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0-01 11:40:45
9月30日,中債國債10年期指數收于189.0239,中債-愛建高收益債券財富(總值)指數收于101.93。
從指數角度來看,2020年10月以后,信用債指數與國債指數走勢便逐步走勢出現了背離。今年4月以后,信用利差開始減小,這或許意味著情形有所好轉。
每經記者 張壽林 每經實習編輯 馬子卿
9月30日,中債國債10年期指數收于189.0239,中債-愛建高收益債券財富(總值)指數收于101.93。
自2020年10月以來,中債國債10年期指數與中債-愛建高收益債券財富(總值)指數走勢出現背離,前者整體持續走高,后者整體持續回落,剪刀差不斷擴大。但值得注意的是,今年4月以后,情況有所改變。
就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和數據,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梳理。
從歷史走勢來看,2020年10月以來,中債國債10年期指數與中債-愛建高收益債券財富(總值)指數走勢背離,前者整體持續走高,后者整體持續回落,剪刀差不斷擴大。
2020年10月20日,中債國債10年期指數報172.7304,中債-愛建高收益債券財富(總值)指數收于110.85。
中債-愛建高收益債券財富(總值)指數走勢來源:wind
國債指數走勢來源:wind
中債-愛建高收益債券指數隸屬于中債定制指數族分類,該指數成分券為交易活躍的高收益信用債券,旨在反映高收益信用債券整體價格走勢情況。債券種類:包括企業債、公司債、商業銀行債、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等在境內債券市場公開發行的信用債券。
中債國債3-5年期國債指數與中債國債10年期指數走勢大體一致,與中債-愛建高收益債券財富(總值)指數同樣背道而馳,剪刀差也持續擴大。
概括而言,近兩年間,國債指數與信用債指數走勢持續背離。這一現象反映的是,信用債相對國債風險溢價在不斷抬升。
從收益率角度來看,數據顯示,2020年10月20日,中證國債10年期到期收率報3.1965%,中證國債5年期到期收率報3.1176%。由于A等級償還債務能力較強,較易受不利經濟環境的影響,違約風險較低,因而,信用債中我們以5年期、10年期中證公司債(A)為例,同期10年期中證公司債(A)收益率報11.5342%,5年期中證公司債(A)收益率報11.0800%,10年期國債與10年期公司債信用利差為83377bp,5年期國債與5年期公司債信用利差為79624bp。
到了2022年4月20日,中證國債10年期到期收益率報2.8289%,中債國債5年期到期收率報2.6106%。同期中證公司債(A)10年期收益率報11.2778%,中證公司債(A)5年期收益率報10.8800%。10年期國債與10年期公司債(A)信用利差為84489p,5年期國債與5年期公司債(A)信用利差為82694。
通過以上數據對比可見,2020年10月20-2022年4月20日,國債與公司債在10年期和5年期品種上,均出現利差擴大,其中5年期更為明顯。
整體而言,近兩年來,國債收益率整體趨勢是下行的,公司債收益率也有所下行,但降幅相對國債較小。
不過,2022年4月以后,信用利差開始減小。9月30日,中證國債10年期到期收益率報2.7500%,中債國債5年期到期收率報2.5595%。同期中證公司債(A)10年期收益率報10.9241%,中證公司債(A)5年期收益率報10.5823%。10年期國債與10年期公司債(A)信用利差為81741p,5年期國債與5年期公司債(A)信用利差為80228。對比可見,目前利差相對4月時期有所收窄。
中證國債和中證公司債的收益率走勢來源:wind
對于信用債,一般認為,信用風險越高,則風險溢價越大。在此邏輯下,風險溢價越大,表明信用風險越高,進一步說,國債指數與信用債指數剪刀差持續擴張,意味著企業信用風險持續抬升。
2022年3月,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會規劃研究部胡瑜曾在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網站發文指出,從歷史數據看,我國信用利差與無風險利率通常呈正相關,但在剛兌環境之下,預期違約損失對信用利差的解釋度不高。國內一些學者發現“信用風險+稅收差異+宏觀流動性變化”對信用利差的解釋能力不足50%,系統性風險和資本市場特征對國內信用利差的影響相對更大。
從指數角度來看,在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間,信用債指數與國債指數也呈正相關;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間,走勢保持大體一致;但2020年10月以后,信用債指數與國債指數走勢便逐步走勢出現了背離。今年4月以后,信用利差開始減小,這或許意味著情形有所好轉。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500944048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