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公募基金這十年:管理規模增長超12倍!27萬億新起點,從高速發展邁向高質量發展

每日經濟新聞 2022-10-10 15:36:40

◎作為踐行普惠金融,門檻最低的大眾理財工具,公募基金自誕生之日起就備受關注,特別是近十年的突飛猛進,令人矚目。如今,公募行業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擁有公募牌照超過150家機構、管理規模超過27萬億、基金數量超過1萬只的資管行業。

每經記者 黃小聰    每經編輯 肖芮冬    

10年,放在歷史長河以及時代發展的進程中,都只是很小的一個時間刻度。但是,10年對于一個高速發展的行業而言,可能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過去10年,公募基金行業管理規模實現了從2.19萬億到27萬億的飛躍式增長。作為普惠金融的代表,公募基金近年來越來越深入人心。

回看過往,展望未來,公募基金從27萬億再起步,雖然也還有一些不足,但在全民理財以及資管產品凈值化趨勢的大背景下,前景依然非常廣闊。新的階段,新的機遇,公募基金正在從高速發展邁向高質量發展。

十年:從2.19萬億到27萬億

作為踐行普惠金融,門檻最低的大眾理財工具,公募基金自誕生之日起就備受關注,特別是近十年的突飛猛進,令人矚目。

黨的十八大以來,公募行業不管是在管理規模、產品數量,還是在基金投資者的人數上,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Wind數據顯示,2012年初,公募基金的管理規模約為2.19萬億元,產品數量還不到千只;到了2022年7月底,公募基金的管理規模不僅突破了27萬億元,且產品數量超過1萬只。

可以看出,10年時間,公募基金管理規模從2.19萬億元到27萬億元,增長超12倍,產品數量增長了10倍。進一步細分來看,主動股票型基金規模在這10年間漲幅超30倍。

同時,基金公司以及擁有公募管理資格的機構數量,也從2012年初的69家發展到了如今的153家,且出現了多家管理規模超萬億的大型基金公司。

在規模和產品數量不斷增長的同時,基金投資越來越深入人心,基民數量也實現了大幅度的飛躍增長。

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的《2021年度證券公司投資者服務與保護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基金投資者超過7.2億。而在2012年初時,基金賬戶的開戶總數還不到4000萬戶。10年時間,公募基金投資者數量增加了17倍。

而且從2012年到今年上半年底,公募基金在這10年間的累計分紅已超過1.28萬億元。

此外,公募基金在為大眾管理好公募產品的同時,還深度參與到社保基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企業(職業)年金的投資管理中,我們所繳納的社保、養老金、年金,背后的管理人也少不了公募基金公司的身影。

深度參與資本市場改革,助力實體經濟

10年時間,公募基金的發展,也與資本市場、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

嘉實基金總經理經雷回憶道:“2012年至今,中國資本市場不斷發展,發生了很多積極變化,公募行業充分享受到改革紅利。2014年,滬港通正式開通,開啟跨境證券投資的新模式。2016年,深港通正式啟動。2019年,科創板正式開板,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進一步完善。2021年北交所成立,則使中國資本市場體系更加完善,功能更加健全,補足了資本市場在支持中小民營企業方面的不足,為公募基金參與優秀中小企業投資提供了豐富的市場環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近10年來,公募基金產品類型不斷豐富,從早期的只有貨幣、固收、權益、QDII等,發展到擁有商品期貨、公募REITs等多個不同類型的公募產品。

其中從一些細分賽道、相關領域的基金產品的推出,比如滬港深主題基金、科創主題基金、保障性租賃住房REITs等,也能看出公募基金與資本市場發展的緊密結合,在助力實體經濟上的深度參與。

經雷表示:“這十年,我國資本市場形成了主板、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以及新三板等在內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公募基金也迎來不斷創新發展的機會,無論是滬港通、深港通、科創板、北交所主題基金,還是公募REITs、個人養老目標基金等,都成為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見證者、參與者,也是受益者。”

“這十年來,受益于資本市場的不斷改革與頂層制度設計的不斷完善,以及監管政策的規范引導,公募基金行業的發展更具質量,無論是助力居民財富保值增值,還是服務實體經濟都發揮出應有之義。”經雷進一步表示。

創金合信基金蘇彥祝也指出:“從設立科創板、試點注冊制,再到創業板試點注冊制改革,越來越多的戰略新興行業企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進而極大改善了上市公司的結構。公募基金行業植根于資本市場的高質量發展,同時作為重要的機構投資者,在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穩定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公募基金通過將資金投向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優質上市公司,為其科技創新提供動力,同時讓更多的普通老百姓分享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紅利。”

數據顯示,2022年二季度,公募基金持有A股5.95萬億,占流通市值的比例為8.93%。截至今年6月底,公募主動權益基金規模約4.88萬億元,相比10年前增長了近5倍。

直面問題,探討解決方案

如今,公募行業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擁有公募牌照超過150家機構、管理規模超過27萬億、基金數量超過1萬只的資管行業。

伴隨著行業的發展,公募基金越來越被投資者所認可,不僅是公募基金的長期收益越來越受到關注,而且公募產品的合規性、透明度也是很多理財產品所無法比擬的。

當然,隨著行業的發展,公募行業也還是存在一些挑戰。比如隨著上市公司數量的不斷增多,科技的不斷發展,產業的不斷升級,對基金公司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隨著資產類別的擴充,資產的定價越來越復雜,差異化越來越明顯,這對基金公司以及基金經理的管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風格漂移”、“高換手率”等追求短期收益的行為,蹭熱點、搶噱頭、賺規模的“偽創新”等依然存在,還有“老鼠倉”、利益輸送、非公平交易等損害基金持有人利益的違法違規行為時有發生。

而在人才方面,人才向來是資管行業“最重”的資產。行業高速發展,需要越來越多專業人才的參與,不過優秀人才流失以及優秀基金經理離職等情況也很常見。雖然人才流動屬于正常,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各家基金公司怎么更好地留住優秀的人才也是公募行業共性的問題。

此外,“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也是經常被提及的話題,基金公司、行業機構在增加基民的獲得感方面,也還有很多陪伴性和引導性的工作需要完善。

對此,博時基金認為,“首先,在產品供應、客戶陪伴和投資者教育上要講究豐富性。一方面,要將投資的理念、觀點、研究結論通過文字、音頻、視頻等立體多元的方式進行輸出;另一方面,要圍繞打造全球視角下的大類資產配置產品體系和細分資產和風格的全產品鏈供應體系,完善產品布局,優化產品風格,建立與產品體系相適應的綜合服務體系。”

“其次,在投顧業務上要講究差異性。在‘投’這個環節,要借助公募公司強大的投研能力,為客戶提供可交易、可跟蹤、可評價的專業資產配置解決方案,幫助更多的普通投資者實現良好的盈利體驗。在‘顧’這個環節,要幫助客戶解析賬戶收益和風險來源,并輔以投資者教育和專業顧問服務,著眼長期,改善客戶的投資行為模式,幫助客戶實現資產的長期增值。”

“再次,在合作伙伴服務上要講究專業性。針對銀行、互聯網、券商這三類基金公司重要的核心零售渠道,我們要變革打法,升級核心能力,建立戰略合作伙伴導向的關系;針對銀行理財子、保險等重要機構客戶,基金公司要從單一機構銷售向圍繞重點客戶的團隊式服務模式轉變;從產品提供商向資產管理解決方案顧問轉變。”博時基金進一步表示。

從高速發展到高質量發展

雖然行業的發展中還有一些不足,但是展望未來,在打破剛兌、資管產品凈值化的趨勢下,公募基金的優勢還是非常明顯。

特別是隨著公募基金提供的產品越來越多樣化,不管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個人投資者,都能夠在公募行業實現有效的資產配置。

多位基金公司管理者對此也信心滿滿。蘇彥祝表示:“近年來,資本市場生態持續改善,我們對中國經濟和市場長期健康運行的信心,也在持續增強。在資管新規等大方向下,居民資產配置向權益資產轉移是大勢所趨。而在大資管行業里,公募基金發展歷史最長,是發展得最為規范的投資主體,公募基金行業將迎來黃金發展期。”

“雖然過去兩三年公募基金行業已獲得長足發展,但這或許只是未來10年發展的一個預演,財富管理行業迎來高速發展期,每一個市場參與者都面臨機遇和挑戰”。蘇彥祝進一步說道。

此外,公募行業的高質量發展也受到監管的關注。今年4月,《關于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發布,其中就提及站在新發展階段,要緊緊圍繞促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這一主線,進一步堅定深化改革,扎實推動監管轉型,加快構建公募基金行業新發展格局。

其中更是具體提及多項意見,比如支持基金管理公司在做優做強公募基金主業的基礎上實現差異化發展,促進形成綜合性大型財富管理機構與特色化專業資產管理機構協同發展、良性競爭的行業生態。支持符合條件的基金管理公司“走出去”,依法設立境外子公司,提升服務境外投資者及全球資產配置的能力。繼續推動擴大QDII額度,拓寬公募基金海外市場投資渠道。

上投摩根表示,“從海外資管公司的發展路徑可以看到,各家資管公司通過差異化、特色化的發展路徑打造自己的品牌。一方面,領先的資管機構會積極洞察和把握趨勢、順勢調整產品結構。另一方面,領先的資管機構在具備完善產品體系的同時,致力于著重打造差異化的特色產品和服務,力爭在同質化競爭中脫穎而出,建立先發優勢或者品牌效應。”

“目前國內公募產品結構來看,現金管理類規模占比仍較高,各資管機構也在積極推進權益類、多資產策略以及另類投資的產品創新及嘗試。此外,投顧業務也在不斷拓展。通過建立差異化、特色化的產品體系和服務模式,公募基金將更好地服務于居民理財需求,促進資本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上投摩根進一步指出。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_500747622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公募基金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