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新聞 2022-10-11 10:17:08
金秋9月,佳訊傳來:成都再度入圍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候選城市名單。在此之前,成都已連續13年登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煙火里的幸福成都”成為國人皆知的成都名片。
幸福的底色,是民生福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也很樸素,歸根結底就是讓全體中國人民都過上好日子。”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成都市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要始終堅持不忘初心、為民惠民,把民心作為最大的政治,秉持“我是人民的勤務員,是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追求,用心用情回應民生關切、增進民生福祉,讓幸福成都更有溫度、更有質感、更有內涵。
城,所以盛民也。非凡的十年里,成都深入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將城市發展成果轉化為市民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體驗。一樁樁民生實事,于貼心處落地,于細微處著眼;一幅幅幸福畫卷,在蓉城大地上徐徐鋪展。
01
幸福的質感
點滴小事匯成“十大工程”
37歲的闞銳是土生土長的成都人,自小長在曹家巷的他,熟悉這里的每一寸變化。過去10年,他更是見證了曹家巷從“老大難”到網紅社區的“進階史”——
作為成都最“有名”的棚戶區,2012年12月,曹家巷一、二街坊危舊房(棚戶區)片區自治改造附條件協議搬遷動員大會召開,4000多位曹家巷的老街坊參加,這里面也包含闞銳一家。5年后,闞銳帶著剛滿一歲的女兒,住進了嶄新的“曹家巷廣場”,回遷戶、外來者、原住民共同構建起一個全新的曹家巷集體。如今,在家門口的地瓜社區,除了早教、美術、音樂、舞蹈、瑜伽,咖啡、酒吧等年輕業態也入駐進來。“你很難見到哪個社區能像我們曹家巷這么‘洋盤’。”闞銳充滿了驕傲。社區策劃的親子活動,他幾乎場場不落。因為在這里,總能遇到兒時的玩伴或許久未見的老鄰居。
“小時候我們沒有選擇,讀書只能讀對口的建工子弟小學,交通大多靠走。但現在,你可以更多更自由地選擇教育、醫療、交通。”什么是幸福?闞銳說,這就是“幸福”。
▲改造后的曹家巷
10年間,城市飛速發展,成都的建成區面積已由515.5平方公里擴大到1314.0平方公里,經濟規模也攀上新臺階,增長至2021年的1.99萬億元,人均GDP達14667美元,實現從中高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的歷史性跨越。
但城市更是承載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空間。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下,一件件市民生活中的點滴小事,被做出了成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大文章。幸福的愿景被一幀幀、一幕幕照進現實,變成觸手可及的生活——
10年來,成都人每年都在收獲“更好的天氣”,2021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已達299天,優良率達81.9%。藍天成為日常,觀雪山從“大驚喜”變成了“小確幸”。錦江流域優良水體比例達到100%,坐著烏篷船夜游錦江成為現實。5188公里的各級綠道縱橫交錯、133平方公里的環城生態公園全線貫通、1300多個公園星羅棋布,到天府綠道騎行、在公園里露營、去龍泉山看日出,成為成都人新的生活方式。
▲市民在環城生態公園綠道騎行 王效 攝
10年來,成都人的出行變得越來越通暢便利,地鐵運營里程達到518.5公里,線路從2條增加到12條。公交線路長度增加至16799.1公里,373座軌道站點公交接駁全覆蓋。哪怕從市中心去趟幾十公里開外的三岔湖,1小時內也足以搞定。去博物館、音樂廳打個卡,成為成都人周末的日常。2021年末,成都已擁有160個博物館、23個文化館、23個公共圖書館,成都博物館、城市音樂廳、鳳凰山露天音樂公園等成為新的城市地標。
10年來,“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成為現實。到2021年,成都的中小學、幼兒園已增至4060所,全市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82.85%,優質學前教育覆蓋率達85.43%;醫療衛生機構增至12497個,僅三甲醫院就有54家之多。城市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全覆蓋,農村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達95%。
熨帖的暖意背后,有著可以觸摸的民生情懷,亦有著大手筆的民生投入。2012—2021年,成都全市基本服務等民生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一直保持在65%以上高位水平。近5年來,成都累計投入9100億元實施重大民生項目649個。2022年,成都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實施項目363個,總投資7838億元,年度計劃投資達到1120億元。
“真金白銀”的投入背后,是讓更多幸福愿景加速變為現實的決心。
02
幸福的溫度
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每天中午我都要來這家家門口的餐廳就餐,味道不錯、服務很好,還可用養老金卡,非常實惠。”午餐時間,錦江區成龍路街道香樟社區的共享餐廳里,住在附近小區的劉阿姨開心地說。一葷一素12元、一葷兩素15元,最貴的兩葷兩素也不超過20元,餐廳供應午餐和晚餐,除了轄區老年人外,也向附近企業職工、普通居民開放。
同樣人氣高漲的還有位于錦江區春熙路街道鹽道街社區大塘坎街的幸福食堂。上午11時,還不到飯點,食堂已準備就緒。400平方米的空間,設有36個餐位和5個套間,套餐價格從16元到28元,共有五檔可供選購。65歲以上本社區老人還可以享受5折優惠,米飯和例湯免費。
在成都,這樣的老年人助餐服務點位還有不少。僅在錦江區,依托日間照料中心、社區配套設施等,就建成了老年助餐點位49個。
▲圖據錦江區
養老、教育、托育、醫療、交通……城市人口劇增,也必然帶來更大的公共服務需求壓力。作為一座人口規模超過2000萬的超大城市,成都如何滿足這么多人的需求,讓生活在其中的人們都感受到“幸福”?
“從起步開始,成都就做好了高標準的公共服務頂層設計。”成都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2022年發布的《成都市“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提出,到2025年要全面建成均衡、普惠、公平、便捷的公共服務體系,并圍繞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難題和應對人口總量結構挑戰,把提升民眾幸福感的領域納入其中,以城市功能布局和人口分布為導向,讓公共服務跟著人口流動進行布局。
為了補短板、鍛長板,成都同步實施了“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分別在“一老一小”和特殊群體、城市更新和老舊小區改造、通勤、生態環境、生活成本競爭力等10個公共服務重點領域,依據群眾的急難愁盼和民生需求,分步有序實施了一批強功能、補短板、惠民生的重大項目。
▲成都市金牛區,改造后的撫琴街道 王效 攝
“以前是人找服務,現在是服務找人”,成都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只要群眾有需求,政府部門就有動力。比如2018年起,成都大力推動既有小區加裝電梯,為的是居民回家“一鍵直達”,不再爬樓費力。截至目前,成都市共增設了電梯2608臺。隨著市民需求的增加,成都計劃在2023年加裝1800臺電梯。統籌、協調、施工、監管、補貼……一系列的工作縱然不易,但干勁兒的背后,是群眾所期、所盼。
在公共服務的供給上,成都也在探索效率更高、配置更優、服務更便利的方式。比如,以“菜籃子+交通節點”模式實現出行買菜兩不誤,在綜合分析居住區人口結構需求后,統籌TOD、軌道交通建設,實施交通站點與農貿市場的同步建設。截至目前,交通站點農貿市場已建成約20個。
“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幸福并非沙灘上的城堡,幸福城市的地基由堅實的夯土鑄造。創新、奮斗,都是在朝著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目標努力奔跑。
03
幸福的內涵
人民滿意,是唯一的“標尺”
“許多人稍加細心就會看到,近幾年,成都市組織召開過多次推進民生工作的大會,每一次,都是市民做主角。”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國際老齡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楊一帆說。
今年年初,楊一帆曾作為市民代表,參加了在成都市委機關小禮堂召開的2021年度成都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暨民生實事總結推進會。提建議、反饋民生訴求、驗收評價民生實事推進的成效……“市民代表們總是被安排坐在最前排。”楊一帆還注意到,會上的時間,大半都留給了市民代表。
“國之大者,濃墨重彩就在一個‘民’字。”中交第三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教授楊小卜,去年成為了成都首批上崗的市民觀察員。他會隨身攜帶一個本子,走到哪兒,記到哪兒,隨時寫下生活中觀察到的民生需求,然后通過民聲傳遞渠道,遞交給有關部門單位。
今年夏天,楊小卜乘坐地鐵時偶然感受到,從戶外的熱潮之中進站上車,強冷氣撲面而來,“內外溫差較大,有些人可能會不適應”。他將問題反饋給有關單位,同時從市民乘客的需求出發,提出了幾點建議,例如實時調節列車溫度、提供列車分區控溫服務等。沒隔幾天,楊小卜發現,地鐵的車廂有了細心的分區,“有些車廂強冷,有些車廂弱冷,車廂上有顯著的標識,乘客按需乘坐,清涼里帶著暖心。”
▲成都地鐵實行分區控溫服務
一樁小事,無論效率抑或效果,都令人舒心。
人民滿意,是檢驗為民辦實事成效的第一標準,是“幸福”最權威的標尺。近年來,成都不斷暢通民意表達渠道,把群眾建議、群眾智慧作為政策制定、項目實施、實事推進的重要依據;將群眾的滿意度,作為實事驗收的重要依據。
楊小卜時常會接到政府部門辦事“滿意度”的調研表。愛提建議的他,今年8月又反饋了一條訴求:高溫天氣,錯峰用電,華陽街道河岸的燈光照明系統運行略早,可以考慮適當延后運行以節約電力資源。建議很快被采納,幾日后再到河邊散步,他發現路燈已經延后一小時開啟,“過程中,相關部門反復與我溝通;事項處理后,也會特意詢問我的滿意度。”
同樣作為市民觀察員的簡雪艷,也很熟悉這樣一套暢通的民聲反饋渠道。就在最近,她了解到家附近一處老舊院落有屋頂滲水的情況,由于沒有物業,啟用維修基金有難度。“意見提交后,相關部門和社區馬上開始處理”,她說,整個過程很踏實,“經辦單位會隨時告知我推進過程”。
在成都,群眾代表坐前排、提建議,已成為與民生有關座談會上的常態;市民觀察員定期反饋一線見聞、群眾訴求,暢通市民的建言渠道,也已形成固定機制。
去年底,成都市政府印發了《邀請市民代表列席市政府常務會議工作制度》,明確了根據會議議題情況,原則上一次市政府常務會議可邀請2-3名市民代表列席相關議題。
另一端,成都的諸多平臺和渠道,隨時都在實踐著“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今年的“8·25”本土疫情中,短短20多天里,成都12345熱線就受理了疫情來電來信近160萬件,絕大部分都是當下辦結、當場回應。
▲成都市12345熱線接聽中心
這是“問計于民、問需于民”,促進民生實事與群眾需求精準對接,也是在以群眾的滿意作為標尺,讓實事辦得更實,讓幸福更有溫度。
關于未來,還會有更多愿景。寫好民生答卷,擦亮幸福底色,“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煙火里的幸福成都”這一城市特質,正愈加鮮明。
紅星新聞記者 王垚 彭驚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