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0-12 11:03:16
但是從商業的視角來看,實業發展和產業投資更關注的問題是:在未來的5-10年中,氫能發展中,最有“確定性”的方向的是什么?也就是說,氫能產業的未來發展存在哪些“不確定”因素?氫能產業中最先實現突破性商業發展的領域有哪些?或者說,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想要真正投資氫能產業,應從哪里開始?在E堂大課暨交大安泰EMBA招生說明會上,交大安泰副院長尹海濤深度解析了氫能產業未來發展中的“確定”與“不確定”。
每經記者 梁宏亮 每經編輯 冷雪婷
隨著全球氣溫變暖加速,發展低碳能源成為時代重任,中國在探索應用低碳能源方面走在全球前列,氫能源作為清潔低碳能源,受到國家的關注和支持。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自此,氫能正式被列入未來六大產業。
但是從商業的視角來看,實業發展和產業投資更關注的問題是:在未來的5-10年中,氫能發展中,最有“確定性”的方向的是什么?也就是說,氫能產業的未來發展存在哪些“不確定”因素?氫能產業中最先實現突破性商業發展的領域有哪些?或者說,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想要真正投資氫能產業,應從哪里開始?
在E堂大課暨交大安泰EMBA招生說明會上,交大安泰副院長尹海濤深度解析了氫能產業未來發展中的“確定”與“不確定”。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 尹海濤
可持續發展視角:氫的“不確定性”在何處?
在尹海濤看來,氫能發展主要的推動力來自于全球遏制全球變暖的共識,來自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承諾。
如今,氫能的主要應用領域有幾個方面,首先是在交通領域,如氫燃料電池汽車;其次是在工業領域的應用,最具代表性的是冶金行業和化工行業;而在發電領域里,氫氣是可以用來供熱供電;最后,氫氣可以作為儲能媒介,在儲能領域得到應用。
為了更好地解析氫能產業發展的確定性。首先要從理論上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是在生態系統能夠承載的限度內,由公平和正義的方式保證當前和未來的人類能過上更好的生活。可以抽象為三個維度:那就是環境保護、社會公正和經濟發展。如果我們相信,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共同追求的美好目標,那么在分析一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性上,也要從這三個方面進行考量:只有符合可持續發展方向的產業,才是有未來的產業。
尹海濤認為,從經濟性上來看,目前氫能的制備和氫能儲運成本仍然很高。“在制備環節,55度電才能生產一公斤的氫。如果電價貴的話,氫的價格就貴。另外,氫的運輸成本非常貴,而且在運輸過程,容易產生一些氫腐蝕的現象。現在業內認為,如果運輸距離超過200公里,基本上就沒有經濟性了。”他解釋說。
從社會公正方面,對于氫能的安全性要十分重視。在尹海濤看來,氫氣有易燃、易爆、易腐蝕以及氫脆等缺點。“我們怎么保證它的安全,這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如果不安全的話,肯定不能大規模應用的。”
最后,從環保方面看,我國主要是通過化石能源來制氫。“氫不是一個新鮮的東西,以前軍工、航天都用。我們80%的氫都是要靠化石能源重整制備,因此碳排放是非常高的,”尹海濤補充說:“氫燃料電池汽車一旦數量增加,氫的需求就增加了。如果供給跟不上,價格還會進一步提高。這樣的話,在供給端就會造成更多的碳排放,走向了政策的反面。”
實踐應用展望:氫的“確定性”有哪些?
從實際應用的層面看,氫能的發展要在商業模式上,在經濟性、環保性、和安全性方面,充分地揚長避免。只有做到這一點的方向,尹海濤認為,才是氫能產業發展中具有確定性的方向。
首先是以氫儲能解決儲能問題。“現在能夠商業化的儲能路徑,一條是電化學儲能,另外一條就是氫儲能。電化學儲能面臨包括電池回收、重金屬原材料供應等可持續發展問題。氫儲能是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尹海濤說。
在他看來,利用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的發展是具有確定性的。“如果氫能需求起來,必須在氫能制備端解決可再生能源制氫的問題。否則,我們就會走向碳達峰碳中和的反面”
根據《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在2025年我國要初步建立以工業復產氫和可再生能源制氫就近利用為主的氫能供應體系,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10-20萬噸,2030年可再生能源制氫廣泛應用,2035年,可再生能源制氫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明顯提升,起到一個重要的支撐作用。
另外,尹海濤也談到,能做到分布式氫能制備和利用的商業模式,以氫基液體燃料的發展,也是具有確定性的。“氫氣是難儲存的,我們必須把氫氣通過一種穩定的形式,來儲存起來。”
最后,尹海濤強調,氫燃料乘用車前途暗淡,但在重卡領域有發展前景。
“我們要從社會的角度來講安全性。消費者能夠用的東西,都是類似于板磚一樣的東西——摔在地上摔不壞,重啟一萬遍都是它。”尹海濤認為,氫燃料電池的使用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過于專業:“但是重卡不一樣,重卡一般停放在開放空間,由受過培訓的人員使用維護,安全生產管理完善,因此具有較強確定性。相反,乘用車路線我并不看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