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0-13 22:15:57
每經記者 李可愚 每經編輯 陳 星
回顧十年,我國經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2021年對外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國內生產總值突破百萬億元大關,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一萬美元,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臺階,我國經濟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
新華社圖
從關鍵經濟指標看,這十年來,我國經濟總量由2012年的53.9萬億元上升到2021年的114.4萬億元,占世界經濟比重從11.3%上升到超過18%,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6300美元上升到超過1.2萬美元。
同時,我國經濟占全球份額穩步提升,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2013~2021年,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30%,居世界第一。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二大消費市場、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外匯儲備第一大國,中國在全球經濟版圖中的地位進一步鞏固和提升。
中國經濟實力躍上新臺階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我國經濟實力躍上新臺階。在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不斷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經濟發展既保持了量的合理增長,也實現了質的穩步提升。
經濟總量連上新臺階。2013~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6%,高于同期世界2.6%和發展中經濟體3.7%的平均增長水平。2014、2016、2017、2018、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相繼跨越60、70、80、90、100萬億元大關,2021年突破110萬億元,達114.4萬億元,按不變價計算為2012年的1.8倍。
我國經濟占全球份額穩步提升,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按年平均匯率折算,2021年我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比重達18.5%,比2012年提高7.2個百分點,穩居世界第二位。2013~2021年,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30%,居世界第一。
人均GDP實現新突破。2021年,我國人均GDP達80976元,扣除價格因素,比2012年增長69.7%,年均增長6.1%;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12551美元,連續3年超過1萬美元,穩居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接近世界銀行劃分的高收入國家門檻值。
外匯儲備穩居世界第一。國際收支自主平衡總體格局基本形成,跨境資金流動相對均衡,外匯儲備總體穩定,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外匯儲備穩定在3萬億美元以上,2021年末達32502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一。在外部形勢復雜嚴峻、不確定性上升的背景下,龐大穩定的外匯儲備規模為我國經濟抵御外部風險沖擊提供有力保障。
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全體人民
這十年不僅是我國經濟實力大幅提升、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的十年,也是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全體人民的十年。
2021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2012年增加18618元,年均實際增長6.6%,快于同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速0.5個百分點。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升。2021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4100元,比2012年增加12046元,年均實際增長5.9%。
居民消費升級態勢明顯。2021年,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9.8%,比2012年下降3.2個百分點;全國居民每百戶家用汽車、移動電話擁有量分別為41.8輛、259.1部,分別比2013年增長147.3%、27.5%。
這十年,我國就業質量顯著提升,城鎮新增就業年均1300萬人以上。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9年,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
城鄉基本醫療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提高,人均預期壽命居于中高收入國家前列,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立。社會保障惠及全體人民,民生兜底保障網進一步加固。
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
中國企業研究院執行院長李錦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書面采訪時分析,10年來,我國戰勝各種風險挑戰的歷程,可以從“三期疊加”“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質量發展”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這五個關鍵詞看出。
十年來國家發展積累的雄厚“家底”,也為我們應對當前復雜嚴峻的形勢做好了充足準備。
今年7月15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大國經濟有韌性。”
他介紹,雖然疫情對經濟造成了較大沖擊,但是我國經濟規模依然可觀,長期積累的雄厚物質基礎和超大市場規模優勢明顯。上半年經濟總量達到56萬億元,其中工業增加值接近20萬億元,服務業增加值突破30萬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超過27萬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盡管有所下降,但仍然超過了21萬億元。這些都增加了我們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底氣和信心。
中國銀行研究院中國經濟金融研究課題組組長陳衛東也指出,中國經濟將面臨外需減弱、全球金融市場動蕩、地緣政治沖突等外溢風險,但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潛力和基本面沒有改變。中國經濟穩定運行具有堅實基礎。財政赤字率低于3%,貨幣政策處于常態化區間,宏觀政策仍有較大空間。
營商環境大幅優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是舉國上下銳意進取推進改革的十年。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數據顯示,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這十年來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環境不斷優化,我國民營企業數量翻了兩番,從1085萬戶增長到4457萬戶;加快完善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的要素市場制度,形成了100多萬億元經濟總量、14億人口、4億左右中等收入群體的強大內需市場。
此外,我國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出臺了《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大幅減少行政審批事項。我國的營商環境大幅優化,全球排名從2013年的第96位躍升至最新的第31位。統籌推進21個自貿試驗區建設,復制推廣260多項制度創新成果。
面對當前更加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進一步深化改革、激發經濟社會活力的重要性得到了進一步強調。
2022年7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強調“要以改革開放為經濟發展增動力”。
記者注意到,通過改革保障和呵護廣大市場主體,成為應對當前復雜形勢的一個重要抓手。
8月3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改革是政策工具箱中極重要工具,要堅持以改革激活力,進一步降低市場主體制度性交易成本。主要包括,深入整治涉企違規收費,嚴格劃定權力邊界,嚴肅查處亂罰款、收過頭稅費等行為。推行工業生產同類型產品一次許可。加強監管,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維護公平競爭。健全營商環境問題線索搜集、處理機制。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楊暢通過微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長期以來,營商環境是我國政策強調的重點,“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構建一流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完善營商環境評價體系等內容。后續增量政策或也將圍繞提高對中小企業的行政辦事效率,盡快滿足中小企業的需求等方面。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