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0-25 15:34:07
每經編輯 陳鵬程
10月25日,A股指數早盤低開低走,滬指盤中跌近1%,創業板指跌超2%。不過,臨近午市收盤前,三大股指直線拉升快速翻紅,滬市更是一度收復3000點關口。
午后,三大指數再度走弱,截至收盤,滬指跌0.04%,深證成指跌0.51%,創業板指跌0.95%。兩市約2800只個股下跌。兩市成交8029億元,較上個交易日縮量781億。
盤面上,酒店餐飲、汽車板塊大漲;一體壓鑄、工業母機、光伏、旅游、通用機械等漲幅居前;醫藥、農業、軟件等跌幅居前。
截止收盤,北向資金凈買入28.45億元,其中,滬股通凈買入超22億元,深股通凈買入近6億元。
港股方面,截止發稿,恒生科技指數漲1.86%,此前一度漲超6%;恒指跌0.65%,此前一度漲超1%。
值得一提的是,騰訊早盤低開低走,盤中一度跌超3%,股價跌破200港元,系2017年3月以來首次。截止發稿,騰訊控股報206.2港元。
消息面上,10月25日,人民銀行發布公告稱,為進一步完善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增加企業和金融機構跨境資金來源,引導其優化資產負債結構,人民銀行、外匯局決定將企業和金融機構的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從1上調至1.25。
這是自2021年1月7日央行、外匯局調整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后,時隔21個月再次調整該參數;也是自2020年3月11日以來央行、外匯局時隔31個月再次上調企業和金融機構的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
根據相關政策規定,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的高低,直接影響企業和金融機構可以在境外融資的風險加權余額上限的大小。專家指出,上調企業和金融機構的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可以提升企業和金融機構跨境融資風險加權余額上限,鼓勵市場主體跨境融資。
據證券時報報道,接受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本次上調企業和金融機構的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將在一定程度上穩定市場預期,釋放政策信號,打破匯率貶值預期不斷強化和自我實現的鏈條,改善跨境資本流動形勢,推動人民幣匯率逐漸回歸理性走勢。有利于進一步擴大利用外資和拓寬融資渠道,便利境內企業和機構跨境融資,降低實體經濟融資難度和融資成本,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有利于更好地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有效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協調國內國際兩個循環。該消息發布后,離岸人民幣兌美元日內一度漲超160點,最高漲至7.3028,隨后又逐步回落。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目前,我國外債規模和結構合理,外債風險總體可控,提高企業和金融機構的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在便利境內機構跨境融資的同時,也有助于境外資金流入,增加境內美元流動性,穩定市場預期,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近日,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工信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聯合印發《關于以制造業為重點促進外資擴增量穩存量提質量的若干政策措施》(下稱《措施》),從而進一步加大制造業引資力度,著力解決外商投資企業面臨的突出問題,全面加強外商投資促進和服務,推動利用外資高質量發展。
國家發改委指出,《措施》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穩外資的決策部署,明確了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國利用外資工作的方向和重點任務。包括:優化投資環境,擴大外商投資增量;加強投資服務,穩定外商投資存量;引導投資方向,提升外商投資質量。
《措施》指出,要深入實施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做好2021年版外資準入負面清單落實工作,確保新開放措施及時落地,盡快將開放政策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外資項目。
此次《措施》再次明確,要高標準落實外資準入后國民待遇,保障外商投資企業依法依規平等享受國家產業發展和區域發展等支持政策;推動外資項目簽約落地,加大重點外資項目支持力度,加強用地、環保、物流、人員出入境等方面的服務保障。
此次《措施》還明確指出,便利國際商務人員往來。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前提下,便利跨國公司、外商投資企業高管、技術人員及其家屬出入境。各地方要用好用足中外人員往來“快捷通道”,結合當地實際,進一步明確標準和流程,為外籍人員來華提供便利。
《措施》指出,要強化外商投資企業金融支持,支持符合條件的外商投資企業通過在主板、科創板、創業板、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在新三板基礎層和創新層掛牌,以及發行公司信用類債券進行融資;支持各類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為符合條件的外商投資企業提供優質金融服務和融資支持。
《措施》提出,要引導投資方向,提升外商投資質量。一方面,要優化外商投資結構,如在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方面,重點鼓勵外商投資高端裝備、基礎元器件、關鍵零部件等領域;在現代服務業方面,重點鼓勵外商投資研發設計、現代物流等領域。
此外,《措施》表示,要引導制造業外商投資企業國內梯度轉移。統籌組織“跨國公司地方行”等活動,重點推動邀請制造業領域跨國公司優先到產業發展基礎較好的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發展。持續支持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國家級新區和開發區,以及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國家加工貿易產業園更好發揮制造業引資帶動作用,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證券時報、人民銀行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500608299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