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1-02 23:08:37
每經記者 梁宏亮 每經編輯 賈運可
始于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深刻改變著商業的方方面面。與此同時,面對技術革命和地緣政治挑戰,全球商業格局也走向深入的變革。
受訪者供圖
一系列實踐中的新變局,為全球商學教育帶來了新的命題。如何重塑全球商業教育,需要全球商學院共同貢獻智慧。
在由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主辦的“第九屆全球商學院院長論壇”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了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管理學教授汪泓。她認為,商學院的國際合作既要了解全球規則,又要增進互相之間的文化理解,在求同存異中互利共贏。
融合全球文化 增進理解互信
NBD:身處變局之中,商學教育迎來了哪些挑戰?
汪泓:我們處于一個偉大的變革時代。新冠肺炎疫情、地緣政治挑戰等對商學院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種影響尤其表現在國際商學院全球交流的頻次和力度上。
從現在來看,全球共同的價值理念,特別是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在促進國際合作上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但是也要看到,一些逆全球化現象給商學院發展帶來了挑戰。除此之外,身處于科技革命和大數據時代,信息化和互聯網的發展同樣給商學院帶來了兩方面的變化: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發展讓越來越多的學科交互融合在一起;另一方面,網絡時代也讓教育模式和教育內容產生了一定的變化。
人們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認知也發生了很大改變,越來越認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發展,否則就會帶來眾多災害。對于商學院來說,我們教育的思想、教育的方式、教育的內容和教育的范式都要隨之發生深刻變化。
NBD:面對新挑戰,商學教育應如何應對?
汪泓:在變化的不確定時代,商學教育在內容上要注重如何運用經濟理論、經濟方案和經濟案例來有效支撐起這些變化。
從教育方法上來看,要關注如何將線上線下教學、課堂和情景教學有機結合,關注如何將中國案例和全球案例教學有機結合,以上這些都是我們商學院需要思考的責任和使命。
商學教育要把知識的傳播、知識的吸收,轉化成為知識的創新和知識的再造。我們都知道,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思想會被發揚光大、廣為傳播,商學院通過對人才的培養,同樣實現了這樣的時代使命。
與此同時,商學院作為國際合作的橋梁,要增進中國與其他文化之間的理解和互信,讓彼此能夠求同存異、互相理解,進而產生互信與合作。
堅持國際合作 創造互利共贏
NBD:身處全球經濟的新變局、新挑戰中,我們如何理解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性?
汪泓:中國有14億人口,中等收入群體已經達到4億~5億。如今,我們成功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實現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中國人的生活條件、生活精神面貌以及國家治理體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上的深刻變革,能夠讓我們擁有更為富足的精神享受和物質享受。這為我們的國內市場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與此同時,我們國內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商貿體系和金融體系,這些體系有效構建起了完備的國內大市場。在良好的國家安全保障、糧食保障、能源保障以及實體經濟保障之下,巨大的產業聯合體使得中國能夠很好地發揮內循環的作用。
放眼全世界,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通過“一帶一路”倡議聯動了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我們的產業體量在全世界的占比也很高,中國在全球貿易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我們對全世界增長保持著較高的貢獻率。
我們要看到,在全世界范圍內,中國與眾多國家友好合作、共同發展,致力于“一帶一路”建設,致力于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有著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奮力前行的使命感。所以中國作為一個大國,也需要和國際社會合作,來不斷提高發展水平和發展質量。
從當前全球經濟格局來看,經濟全球化的整體趨勢中也伴隨著逆全球化思潮。因此,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能夠抵御類似于逆全球化思潮這樣的不確定因素。當然,國家發展不可能置身于全球發展之外,必須和全世界緊密開展合作,這也意味著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國際化、堅持同所有友好的國家和人民保持合作。
NBD: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一步我們需做好哪些工作?
汪泓:我們既要堅持獨立自主,又要堅持改革開放,引進外資和高端技術。我們未來要以更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來吸引全世界。讓更多的人看好中國市場、愿意投資中國、愿意和中國在高端領域繼續深化合作。
我們還要堅定不移地把大市場打開,比如在高端制造業、生物醫藥行業、信息技術行業、集成電路行業等,都可以通過產業平臺來和世界擁抱。
從商學院角度來說,未來既要具備全球視野,又要聚焦中國,既要有商業理念,又要有商業實踐。我們要將中國案例和中國聲音輸送到全球最頂尖的商學院中,把全球化與中國特色有機結合。
封面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