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顏寧效應”能否讓深圳彎道超車?

每日經濟新聞 2022-11-03 21:17:38

在別稱“夢想之都”的深圳,顏寧將開啟人生的第三個夢想。她在論壇上表示,希望經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在世界生物醫藥的版圖上,能讓深圳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深圳,也有它的夢想要追尋。簡而言之,不只是IT,BT(生物技術)也想起飛。不過要在全球生物醫藥產業賽道彎道超車,并非易事。

每經記者 吳林靜    每經編輯 楊歡

Hbdvcvxrol1667476383493.thumb_head

圖片來源:深圳衛健委官微

SMART火了。說的不是那輛小巧的車,而是“深圳醫學科學院”的簡稱。

11月1日舉辦的2022年度深圳全球創新人才論壇上,現年45歲的科學家顏寧宣布,即將從普林斯頓大學辭職,回國加入深圳醫學科學院。消息一經公布,立刻沖上熱搜第一,這位創始院長和這間科學院一同站在了聚光燈下。

深圳醫學科學院的搜索指數一夜翻倍,甚至有行業媒體爆料,“顏寧效應”已經蔓延創投圈,有投資機構正通過深圳當地LP渠道找機會拜訪顏寧教授團隊。相關投資人士表示,“如果顏寧教授項目需要融資,相信競爭十分激烈。”

圖片來源:深圳衛健委官微

在別稱“夢想之都”的深圳,顏寧將開啟人生的第三個夢想。她在論壇上表示,希望經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在世界生物醫藥的版圖上,能讓深圳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而深圳,也有它的夢想要追尋。簡而言之,不只是IT,BT(生物技術)也想起飛。不過要在全球生物醫藥產業賽道彎道超車,并非易事。

“夢想之都”的夢想

“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2020年年底的一次論壇上,有人曾這樣概括深圳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歷程。

2005年,深圳被認定為第一批國家生物產業基地,這個基地就位于深圳生物醫藥特色發展格局的“核心”坪山區。

根據官方數據,截至2022年6月,坪山區聚集的生物醫藥相關企業,約占全市的四分之一;生物產業產值在200億元以上,也只有全市生物醫藥總產值的約四分之一。

近幾年,坪山的生物醫藥產業才呈現出勃發的狀態,生物醫藥企業以每年100家以上,產值以每年30%以上的增速增長。

圖片來源:攝圖網

在深圳生物醫藥特色發展格局中,除了坪山這個“核心”,還分散著多個“中心”,南山、龍崗、光明、大鵬四個區都有“已發展到一定階段、各具優勢”的生物醫藥產業。

深圳也希望全市的生物醫藥能形成合力。城叔注意到,在規劃了“一核多中心”的錯位發展格局之后,深圳自2020年以來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生物醫藥產業集聚發展的文件,從“指導意見”“實施方案”到“行動計劃”,再到多個細分產業集群的“若干措施”,正在呼喚要素和空間的聚集效應,希望這種效應更加密集、活躍。

除了區域協調能力,產業人士還提到過一些深圳可以提升的空間。

2019年8月,來自深圳的微芯生物拿下了科創板的“創新藥第一股”,微芯生物董事長魯先平對深圳創新藥的未來則表達了他的期待。

一方面是人才,因為創新藥從實驗室到研發上市全過程的人才,深圳都較為短缺,他希望深圳能從高校抓起,加大相關配套,把人留住。另一方面是創新,他希望深圳能和香港、廣州的資源聯動,讓深圳多研發出幾個創新好藥。

2022年8月,深圳大學副教授馬春輝在《小康》雜志發文提到:“作為深圳市戰略新興產業,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勢頭比較好,但產業規模比較小,與深圳市經濟總量不成比例。”

馬春輝以2021年數據舉例,這一年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合計12146.37億元,其中,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增加值589.60億元,僅占戰略新興產業比重的4.85%,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的1.9%,而且增長速度比較慢,2021年僅增長7.6%。

此外,綜合多方建議,包括招攬人才、加大藥品研發、提高成果轉化效率、扶持更多“頭部企業”、提升公共服務平臺服務能力等方面,深圳都可以有所作為。

深圳生物醫藥產業的確呈現出了些許不足,但從全國范圍來看,它終究是屬于“第一方陣”的選手,已經基本形成集藥品制造、醫療器械、醫藥流通為一體的較為完整的生物醫藥產業鏈。用發展的眼光看,“短板”是必經的陣痛,朝著一個方向堅定的走下去,遲到總比不到好。

相比之下,深圳發展生物醫藥產業的優勢也同樣明顯。

作為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高度融合的一個產業,資金是深圳在發展生物醫藥產業方面最突出的優勢。2020年,全國首支生物醫藥類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獲批發行,也是深圳之作。有數據顯示,2019年深圳生物醫藥上市企業數量,排在北京、上海之后,全國第三。

“深圳有非常好的融資環境,初創企業能快速找到資金,搶占市場,而且深圳創業板實行注冊制,企業可由此實現資金放量,做大做強。”深圳市發改委相關人士曾提到,深圳在醫療器械、PCT專利、融資環境、上市企業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從政策上看,深圳生物醫藥產業還具備高起點規劃、政策前瞻性引導。2020年4月13日出臺的《關于促進生物醫藥創新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對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規劃了不同的定位,其中,深圳的定位表述為“全球生物醫藥創新發展策源地”。

與此同時,深圳政府和投資機構對生物醫藥產業、企業的開放與服務意識,也奠定了打造醫藥創新生態的基礎。

人才與平臺的集聚

在深圳的規劃里,搶抓“雙區驅動”和綜合改革試點重大歷史機遇,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科研和產業化體系,力爭到2025年生物醫藥產業總產值達到2000億元。

這是一個需要跳起摸高的目標,從深圳的具體現實出發,人才、平臺是最亟需完善的產業基礎。

在招才引智這件事上,深圳近幾年拿出了十足的誠意,每年的11月1日定為“人才日”,專門出臺《深圳經濟特區人才工作條例》,一度對包括大學生在內的新引進人才發放租房和生活補貼。“來了就是深圳人”的口號廣為流傳,吸引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奮斗者。

最新數據顯示,目前,深圳全市共有全職院士86人,高層次人才2.2萬人,留學回國人員超過19萬人,各類人才總量超662萬人,累計引進海內外高精尖缺團隊251個。

圖片來源:攝圖網501610466

但聚焦到生物醫藥的產業人才還不夠。

分析人士指出,長三角地區有眾多的高校、研究所,也開設了相關的專業,相比深圳,長三角地區的人才儲備更豐富。與此同時,產業集聚程度對人才的集聚也有相當的影響,因為生物醫藥產業還處于“起步階段”,深圳相關的人力資本積累效應也會相對更弱一些。

科研人士這個群體,還遵循一個“獨木難支”的邏輯。當引進諾獎學者這類頂尖的領軍人物,地方需要有一批學術能力呈梯度性的科研人員去實現具體的研發、去促進成果的轉化。這就好比一片森林,要有大樹,也要有小樹、灌木、小草,才能相互支撐、健康運轉。

所以,肩負探索“全新機制”重任的SMART,在引才用才機制方面也有所突破。據《深圳醫學科學院建設方案》介紹,深圳醫學科學院顛覆了那些用人的“老規矩”——不定編制、不定級別,自主設崗,遵循理事會治理、學術自治原則,學術委員會是院內最高學術機構,尊重科研人才的稀缺性,實行市場化薪酬、社會化用人,有點像“企業化”運作。

此番顏寧回國,就是SMART體制革新的體現之一。以她的到來,讓那些來自國內國際的科研人才,放下對于傳統科研管理體制不適的擔憂。

其實,SMART背后還藏著深圳更大的藍圖。看SMART的全稱——Shenzhen Medical Academy of Research and Translation——這座科學院干的事情有兩大類,一是做研究(Research),二是做轉化(Translation)。

深圳醫科院不只是埋頭聚焦重大科學和關鍵技術問題,還要在突破醫學科技轉化及應用瓶頸方面積極探索。深圳規劃,建立一個“1+N+X”的臨床研究及轉化協同創新題,深圳醫科院就是這個“1”,針對當前研究轉化的瓶頸,建設一個國際化高水平轉化醫學中心。

產業化能力是科技落地轉化和市場化的先決條件,是行業綜合能力的集中體現。在坪山區的多次討論會上,包括前國家新藥審評委員會專家朱迅、深圳灣實驗室坪山生物醫藥研發轉化中心執行主任李子剛等人都曾提到,深圳應當建立一個公共研發轉化平臺,為做生物醫藥產業和企業提供專業的服務。

眼下,人才的到來,SMART的建設,加上深圳這些年攢下的BT基礎,都展現著產業方興未艾的勢頭。也許,通過幾代人的努力,當大家以后說起生物醫藥的大灣區,首先想到的就會是東半球的“這里”。

對于這座城市的夢想,用顏寧的微博發文來祝福吧——“行勝于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深圳市 醫藥生物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