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1-07 07:50:15
每經編輯 畢陸名
據央視新聞11月7日消息,俄羅斯國防部6日稱,俄軍在紅利曼附近使用高精度武器打擊了烏軍士兵以及部分外國雇傭兵,俄軍還在多方向擊退烏軍進攻。烏克蘭軍方同一天表示,烏克蘭空軍、導彈和炮兵部隊對多個俄軍事目標發動打擊。
根據美國白宮發布的消息,當地時間11月6日,美國總統拜登與德國總理朔爾茨進行通話。在通話中,雙方共同承諾將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人權和公平貿易行為。
據CCTV4援引俄羅斯衛星通訊社5日報道,對于美國向烏克蘭提供新一輪軍事援助的相關問題,俄羅斯駐美國大使安東諾夫表示,美國等西方國家無法通過援助烏克蘭拖垮俄羅斯。
據央視新聞11月7日消息,俄羅斯國防部6日發布戰報稱,俄空天軍在紅利曼附近使用高精度制導武器打擊烏軍士兵以及外國雇傭兵。俄軍在庫皮揚斯克、紅利曼、尼古拉耶夫至克里沃羅格方向擊退烏軍進攻。此外,俄軍還在頓涅茨克地區打擊烏軍指揮所和彈藥庫。
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參謀部同一天通報稱,俄軍正集結兵力限制一些方向上的烏軍行動,俄軍繼續在頓涅茨克地區的巴赫穆特、阿夫杰耶夫卡等地發動進攻。烏空軍當天對俄軍陣地和防空系統發動了18次打擊,烏導彈和炮兵部隊還對俄軍指揮所、人員和武器裝備集結點發動打擊。
關于赫爾松地區局勢,俄羅斯媒體6日報道稱,烏軍正往赫爾松方向運送大批坦克和裝甲車。此外,烏軍6日炮擊卡霍夫卡水電站大壩,五枚火箭彈被防空部隊擊落,一枚擊中水閘所在位置。不過,水電站大壩沒有受到嚴重破壞。
據央視新聞7日消息,當地時間11月6日,土耳其總統府發表聲明稱,應土總統埃爾多安的邀請,瑞典首相克里斯特松將于11月7日至8日對土耳其進行正式訪問。
雙方將全面評估兩國關系,并就瑞典申請加入北約、土耳其與歐盟的關系以及地區和全球問題交換意見。按照相關章程,瑞典和芬蘭申請加入北約需要獲得北約30個成員國一致接納。目前,兩國加入北約的議定書只剩土耳其和匈牙利尚未批準。
3月24日,工作人員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北約總部忙碌。圖片來源:新華社
據新華社11月6日消息,瑞典外交大臣托比亞斯·比爾斯特倫5日表示,瑞典新政府將“疏遠”敘利亞庫爾德武裝“人民保護部隊”,以爭取土耳其議會批準瑞典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比爾斯特倫5日接受瑞典媒體采訪時說,“人民保護部隊”與土耳其庫爾德工人黨“關聯過于緊密”,瑞典當前的首要目標是加入北約,因此瑞典新政府將與“人民保護部隊”保持距離。
瑞典和芬蘭今年5月正式申請加入北約,需要獲得北約30個成員國一致接納。兩國加入北約的議定書目前只剩土耳其和匈牙利議會尚未批準。瑞典方面本周早些時候對匈牙利議會批準議定書表示樂觀。
瑞典9月11日舉行議會選舉,10月組建新政府。新任首相烏爾夫·克里斯特松近日將前往土耳其,就加入北約爭取土方支持。
土耳其先前反對瑞典和芬蘭加入北約,除非兩國滿足土方所提多項條件。三國舉行多輪談判并在6月底達成妥協。瑞典和芬蘭所作承諾包括不支持庫爾德工人黨、敘利亞庫爾德武裝“人民保護部隊”和“居倫運動”。土方把庫爾德工人黨和“人民保護部隊”定為恐怖組織,認定“居倫運動”2016年在土耳其發動未遂政變。瑞典和芬蘭還同意解除向土耳其出口國防設備的限制。土耳其總統雷杰普·塔伊普·埃爾多安上月指責瑞典未能積極兌現承諾。
據CCTV4援引俄羅斯衛星通訊社5日報道,對于美國向烏克蘭提供新一輪軍事援助的相關問題,俄羅斯駐美國大使安東諾夫表示,美國等西方國家無法通過援助烏克蘭拖垮俄羅斯。
安東諾夫說,美國等西方國家認為,問題可以在戰場上得到解決,從而花費越來越多的人力物力,把軍事部署逼近到俄羅斯邊境,繼續向烏提供軍事援助,并以北約標準訓練烏軍士兵作戰。他指出,西方國家是想通過這種方式消耗俄羅斯的經濟和軍事資源,從而拖垮俄羅斯。但無論美國怎么做,俄羅斯都會取得勝利。安東諾夫強調,西方國家一直在繼續錯誤的政策,他們應當尋求談判解決方案,而不是向烏克蘭提供武器。
美國國防部副新聞秘書辛格4日表示,根據烏克蘭安全援助倡議,美國將向烏提供新一批價值約4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并稱軍援旨在滿足烏方最迫切的需求。根據聲明,此次援助計劃包括T-72主戰坦克和“鳳凰幽靈”戰術無人機系統等武器。辛格同時透露,美國正在德國建立一個新的對烏援助小組,該小組總部設在德國威斯巴登,由美軍歐洲司令部領導,將監督向烏方長期供應武器,確保美國能“繼續長期支持烏克蘭”。根據辛格的說法,自拜登政府上任以來,美國已經承諾向烏克蘭提供超過189億美元的軍事支持。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CCTV4、新華社、央視新聞
封面圖片來源: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