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2022胡潤百富榜上榜企業家數量唯一增長城市!榜單背后的成都創新力量

紅星新聞 2022-11-16 00:01:48

今年胡潤百富榜的門檻提高到個人財富50億元人民幣。在門檻提高的情況下,今年,以北京、深圳、上海等城市為居住地的上榜企業家數量都在下降,但居住地為成都的上榜企業家數量依然有所增長,成都也成為今年前20名城市中唯一上榜人數增長的城市。

近日,胡潤研究院在成都發布《2022胡潤百富榜》。今年胡潤百富榜的門檻提高到個人財富50億元人民幣。在門檻提高的情況下,今年,以北京、深圳、上海等城市為居住地的上榜企業家數量都在下降,但居住地為成都的上榜企業家數量依然有所增長,成都也成為今年前20名城市中唯一上榜人數增長的城市。

財富,彰顯了成都企業家的硬實力。而細細梳理名單,不難發現,創新,也是其中一股重要力量——

榜單中,居住在成都的榜首企業家是通威的劉漢元、管亞梅夫婦,通威股份憑借科技創新,成為從“魚塘”中長大的光伏巨頭;“新銳力量”中,新上榜的醫聯,也因其創新能力,短短四年時間即晉升為“獨角獸”。

 

▲西部金融創新中心 資料圖

科創板“成都軍團”已達16家

2014年6月,王仕銳創辦醫聯。這家來自成都的高新技術企業,在資本市場也獲得眾多資本青睞——

據公開披露的數據,醫聯從2014年成立后到2019年,累計獲得五輪融資。融資背后,是騰訊、紅杉中國、華興資本等資本。另據中國生物制藥2020年年報,中國生物制藥向醫聯出資5.14億美元。這意味著中國生物制藥2020年投資醫聯時,其估值已近40億美元。此外,2021年4月,企鵝杏仁升級為未來醫生,在此之前,企鵝杏仁于2019年獲得2.5億美元融資,此后整體估值超過10億美元。

醫聯的一步步發展壯大,正是一個個成都創新創業企業快速發展的縮影——

單從市場主體來看,截至今年9月底,這片熱土上7911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正遍地開花。

在科創板這個備受矚目的資本市場明星板塊,截至今年8月底,“成都軍團”達到16家,總市值約1447.9億元。今年1~8月,僅成都高新區,就保持了“平均每月一家上市企業”的增長態勢,彰顯了企業在蓉發展的“成都速度”。

創新主體的加速涌現絕非偶然。激發創新活力,成都多措并舉加快創新主體培育,培育科技型企業,打造“創新創業雨林生態”,讓越來越多的科技企業“嶄露頭角”。

布局創新源頭,打造創新平臺

平臺的搭建,是創新策源力被激活的關鍵。

“建設大平臺,承擔大任務,產出大成果。”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副院長劉婉華說,這是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的重要定位。在研究院看來,首先要有“大平臺”,才接得下大任務,從而出得來大成果。所以,研究院投資近億元建設實驗室,8個標準化實驗室分別聚焦智慧氫能系統、智慧城市能源系統等領域。

有人才、有硬件、有能力,去年起,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當上了重大科研項目“國家隊”的“隊長”——一個聚焦于“氫能”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交給了研究院來牽頭。“這也是科研單位的使命,立足國家需求,力求攻關與突破。”劉婉華說。

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成都始終在布局創新源頭、打造創新平臺上奮力求解——

快似成都超算中心,最高運算速度達10億億次/秒,已納入國家超算體系,對成都加快打造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成渝國家樞紐節點、全面融入“東數西算”工程具有重要支撐作用。

炫如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在成都建成并實現首次放電,標志著我國自主掌握了大型托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強如全國首個生物治療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2021年7月在成都啟用,這是我國規模最大、綜合集成度最高、裝備最先進、高度開放共享的生物治療轉化醫學研究中心……

目前,成都擁有的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已增至137個。

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打通“最后一公里”

如果只研發,那么躺在實驗室里的成果永遠無法產生效益。高效落地,永遠是效益轉化的關鍵。

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成都,一直致力于打通“最后一公里”。去年1月,西南交通大學九里堤校區,全球首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樣車及試驗線正式下線并啟用,這標志著我國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研究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

同年9月,一則“川大華西醫院獲捐1個億”的消息登上微博熱搜。引起熱議的不是捐款數額,而是捐贈者劉進。他是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麻醉中心主任,而這1億元是他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的個人獎勵。

諸多故事的“內核”,都是成都在不斷加速科技創新成果轉化。

這是一條“破冰之路”——從“十條”“新十條”,到“三十條”,再到2021年,成都首次發布“揭榜掛帥科技項目榜單”,不唯年齡學歷職稱和地域,誰有本事誰就揭榜。

在一項項敢為人先、敢于突破的措施推出后,以院士為代表的一批批專家學者領辦、創辦科技型企業,一大批高校院所科技成果項目在成都落地轉化,涌現出四川大學魏于全院士、西南交通大學瞿婉明院士、華西劉進教授等一大批典型案例。一個個“成都創新”“成都智造”正源源不斷地從實驗室里走出來,走向企業“生產線”。

從破冰之路到改革深化,再到協同推進,成都逐步形成了多點發力、銜接互補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生態,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創新動能。

一路走來,在全國科技創新版圖中,成都扮演著愈發重要的角色,這是成都城市能級和位勢的提升,也是成都在國家發展全局中更為深度的融入、更為有力的擔當。

(紅星新聞記者 彭祥萍)

責編 王可然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1

0